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之教永不忘

父母之教永不忘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一浮先生11岁丧母,19岁丧父,但父子亲情、父母之教终身不忘。1902年7月18日马一浮20岁时在18岁时照片背后的题字。时马一浮已准备出国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新方式,夫人汤仪刚刚去世,故有是言1901年,先生作《先妣何恭人事述》叙生平志事。又辑古训之尤系身心者为《格言纂》。年44,因庶母卒而辞官归绍营丧葬。1901年3月,终不起,享年57。又为父所辑抄之《格言纂》、《佐治药言》作跋,述父之躬践笃实、做事详慎不苟之德行。

1916年,马一浮摄于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马一浮先生11岁丧母,19岁丧父,但父子亲情、父母之教终身不忘。在他59岁时,有学生问到他父亲的事迹,他悲从中来,几次欲言又止。事后写信告诉这个学生说:“先君弃养在光绪辛丑,仆年始19,曾为行状,叙次生平志事,今此文已佚。自迁葬皋亭,欲树一碑,窃比李阳冰《三坟记》,未成而遭乱,每念髦及未能述德,不知何日得还依丘垄,辄泫然流涕。承贤见问,益触悲怀,当俟从容敬述,文成必以相示。若谈之际,不欲举是为言。以老不胜哀,言此益增永慕之痛也。”61岁时,讲到11岁受母命作菊花诗,言及母亲对诗、对他的评价时说:“追念儿时光景,已如隔世……幼时所作,都不省忆,仅忆此篇,以母训,故不敢忘也。”讲着讲着,眼泪都要下来了。1947年3月,撰《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里面讲到:“浮虽不肖,笃志经术,实秉庭训,其稍解诗旨,则孩提受之母氏……浮虽老而无成,其幸免流俗之归者,父兄之教也。”

母何定珠(1854—1893),陕西沔县人。出身世族,幼娴内训,读书过男子,擅长文学。治家严谨,内外肃然,对家中老幼尊卑均相待以礼。家中各事,特别是祭祖延宾,均躬亲事之,不敢稍怠。教子女有方,常教以要学行谊贤者,切勿羡富贵,并为讲述古豪杰孝义事。先生幼时,一次拿着钱玩耍,母见而止之曰:“儿幼,宜勿弄此,他日成人,须严立风骨,勿龌龊事此。”1893年,先生11岁时,母指庭前菊命作五律,限麻字韵。应声而就曰:“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这就是前面讲到的因母训不敢忘的诗,也是现存的先生最早的诗篇。母亲听到后很是高兴,说:“儿长大当能诗,此诗虽有稚气,颇似不食烟火语。菊之为物,如高人逸士,虽有文采而生于晚秋,不遇春夏之气。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不久即仙逝。先生在61岁时曾说过,现在年过60,正如母亲所预言的那样,如同秋后之菊,尚能自拔于流俗。

1900年9月,马一浮18岁时的照片

1902年7月18日马一浮20岁时在18岁时照片背后的题字。时马一浮已准备出国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新方式,夫人汤仪刚刚去世,故有是言

1901年,先生作《先妣何恭人事述》叙生平志事。1903年9月15日,为母去世十周年,在旅美日记中有:“今日为吾母弃浮十周年之纪念日。呜呼,幼罹多忧,孤露余生,忽忽长大,修名不立,苦学不成,能不哀哉!远在海外,无由上坟墓一拜哭,遥望越天,痛恻肝腑!”

父马延培(1844—1901),浙江绍兴人,字冠臣。天性孝友,精于义理之学。年17,因伯父亡于国事,乃只身由绍入川为嗣,自此游幕十年。历尽艰辛,考求吏治,研究经济学、法制条例、刑名、钱谷、掌故、民物等吏事之要,助官利民,声名远扬。还手抄汪辉祖之《佐治药言》置几案,认为汪之书乃佐幕者的指南。又辑古训之尤系身心者为《格言纂》。后署潼川府通判、仁寿县知县,为官清正,革弊兴利,为民除害。年44,因庶母卒而辞官归绍营丧葬。离仁寿时,县民刻石颂其德,拥舆泣送。平生笃于风义,贷于人,约信必归,及人之用其财,虽多未尝责偿。归里后不善治生,又苦疾疢,故家中度支日绌,有时仅以园蔬充饥。虽贫而得以欣享田园骨肉之乐,认为远胜于穹官巨家之悬钟列鼎。1900年春,患中风,偏瘫、失语。先生与两位姐姐日夕侍奉,夏秋之交小愈。后次女卒,长女嫁,病遂日笃。而是时,侍奉之责,仅先生一人承担,自冬至春,未尝退归私室。1901年3月,终不起,享年57。先生居丧时,写《先考马公行状》,详叙世系及生平志事。又为父所辑抄之《格言纂》、《佐治药言》作跋,述父之躬践笃实、做事详慎不苟之德行。后先生外出游学,再三嘱咐家人:“先君手泽三簏,务宜敬谨庋藏,勿令鼠子窜入。若遇非常,他物可弃,此簏必力筹保全,万勿任令散佚,以重不孝。”

辛亥革命后,浙江省通志部门曾致书及面陈,要马裒集先人事状,以备采录。马先是不予理睬,催急了,才复书称:“窃以尊亲之道,始于修身,令名之贻,贵其不辱。”“先考以吏才见称,孝友醇备,潜德费耀。强仕投簪,履道安素。忠能尽恕,介能尽和,生顺没宁,庶几有焉,推其志行,不欲以声称耀俗。浮幼禀庭训,不愿乎外,将求学而至于圣贤之道,以缵先人之绪。虽惇吏不书其名,典录不详其事,盖无憾焉,非敢隐也。”这一段话,不仅回复了不交“先人事状”的缘由,也说明了他一生远谢时缘,绝意仕进,闭门读书,不事著述,是遵循先人的庭训,一心“求学而至于圣贤之道”。这也是他的“不愿乎外”、“修身”、“不辱”的尊亲之道。

1904年3月14日,为父亲逝世三周年纪念日,马时在美国,在日记中写道:“痛哉!吾父弃我于是遂三年哉!吾家庭之痛不可绝。夜,回想四年前今日方侍吾父病;二年前今日则吾犹得哭于丘墓;乃今者,去国远,去吾父亦远,哀哀鲜民,惨惨亡国,能不哉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