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与时间

中国人与时间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在每天的寒暄中通常不会提到天气。日本人的性子明显比中国人急。这种差别,一定程度上与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国)和《桃太郎》(日本)有关。我的朋友松方君曾经让他的中国朋友王长春先生列举中日两国人的不同。中国人非常善于利用时间。中国人认为凡事由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人自身决定。中国人认为,在自然力面前只有遵守自然法则才能够健康、长寿。日本人习惯将一切事情交给神来决定,但中国人则会交给时间。

天气热的时候,日本人会抱怨:“真是热得够呛!”下雨的时候会感叹:“真是好雨知时节啊!”晴空万里的时候,会说:“天气不错!”天寒地冻的时候,会来一句:“一天比一天冷哟!”在谈论天气的时候,总会因天气的好坏带上点儿个人的感受。形成这种习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日本是个岛国。大海上的天气瞬息万变,这种变化有时还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因此,日常寒暄之中免不了要提到天气和心情。

中国人向来没有这种习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的好坏。即使谈论到天气,也是类似于下面这些:

四季之中我最喜欢春天。

四季之中我最喜欢夏天。

四季之中我最喜欢秋天。

四季之中我最喜欢冬天。

在小学的课本里总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讲的都是喜欢哪一个季节,只是谈论的地方不同而已。这和我们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中国人在每天的寒暄中通常不会提到天气。这跟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大陆的天气变化并不像海上那样频繁。我们经常会询问明天的天气,在中国反而忌讳对别人提这样的问题。因为有一种戏弄人的成分在里面。

中国人认为天气是老天爷管辖的事情,不是凡人能够揣度的。问这样的问题,就等于把对方当成傻子。

从现实和空想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中国人很注重实际,而日本人则偏重于空想(虽然日本人觉得这是理想)。

日本人的性子明显比中国人急。中国人做事情的时候,通常都慢慢悠悠。这种差别,一定程度上与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国)和《桃太郎》(日本)有关。两者的结构很类似。桃太郎从桃子里出生,他带着猴子和雉鸡征战鬼之岛,满载金银财宝凯旋而归。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里充斥着军国主义。而且故事里也没有提到具体年代、鬼之岛的距离以及讨伐所用的时间等。空间和时间的缺失,使得故事的进程显得很短。在这种故事熏陶下长大的日本人,就像故事里所体现的高效率一样,都是急性子。而《西游记》中,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三十六岁的唐三藏带着猴子、猪、白龙马一起去印度求取佛经,旅程长达十万八千里,往返共花了十四年的时间。故事的目的是完成文化使命取到经书,属于很平常的题材。但与《桃太郎》不同,《西游记》中明确记载了时间和空间。从小听这个故事长大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慢条斯理的性格。从这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两国人的特征。

我的朋友松方君曾经让他的中国朋友王长春先生列举中日两国人的不同。王先生回答:“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无限制地使用,而且不要一分钱的话,中国人就会物尽其用,而日本人则一点也不为所动。”

大家追问那到底是什么东西,王先生回答道:“就是时间。”所言极是。中国人非常善于利用时间。做任何事情都会花时间思考,花时间处理。养病也不着慌,而是优哉游哉地静养。比起我们,他们更了解大自然的力量(无意识中)。自然界是变化无常的。

日本人虽然嘴里嚷嚷着做事情要合理,不过是想当然地把那些符合自己逻辑的东西称作合理,不符合自己逻辑的称作不合理,并加以排斥。但中国人则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很多不足之处。因而不会只看重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知道,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一切,只是有时候人类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罢了。所以他们从不认为自己脑海中的一切就是全世界,总会有人类的思维无法触及的地方。并不是只有植物会突然发生变异,世间万物都处在流转变化之中。他们比日本的基督教信徒更加虔诚地相信自然的强大力量,并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它。

中国人常说,时间是最后的决定者。

所以他们不会干什么都要求快,哪怕只是快一天,快一个小时。

中国人认为凡事由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人自身决定。因而他们顺其自然,把决定权交给时间。像天气、时间这种自然的力量,就让它自然发展就好。这种心境在我们日本人身上是看不到的。我们盲目地认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支配时间。

按照突然变异的自然法则,变化无处不在。如果仅把对自己有利的情况称为“合理”,人类会把自己逼上绝路。中国人认为,在自然力面前只有遵守自然法则才能够健康、长寿。日本人习惯将一切事情交给神来决定,但中国人则会交给时间。这两种态度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