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风第一花

春风第一花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到简墨《唐诗之美》,才算落到了“基层”——大唐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有太多开采不完的矿藏,一首首来自田间地头的诗篇,一首首来自民间的生活诗篇,一首首来自艺术的天然造诣,每一首诗和每一位诗人无不让人思绪纷繁。“春风第一花”用来形容大唐诗人张若虚。

月末岁初,收到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评论家高级研修班论文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文艺评论》,回想起在美丽的南宁与各位专家老师和高研班同学的期遇,共同学习、共赏风景的温馨时刻,历历在目。细细阅读,又一次如晤各位老师和同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这一期学员探讨的共同话题。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从理论层面上讲,缺乏理论高度,更多倾向于聆听和学习。

这次不期而遇了简墨,一位山东籍温婉知性的美丽女子,随后收到了她的美文系列作品《唐诗之美》《宋词之美》《元曲之美》。记得研讨会上吴为山老师讲雕塑,说挖出石头的灵魂来,移用到这里,简墨是从唐诗里挖出了诗人的灵魂来。《唐诗之美》每晚只能读一篇,如晤诗人凌空提点,如与作者私语,直到形成了明晰的印象才敢付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参加高研班学习时,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心有戚戚,却苦于无法言之凿凿。看了很多理论文章,都觉得在意识领域学习,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百姓当中,才觉得,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种无助感真强烈。读到简墨《唐诗之美》,才算落到了“基层”——大唐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有太多开采不完的矿藏,一首首来自田间地头的诗篇,一首首来自民间的生活诗篇,一首首来自艺术的天然造诣,每一首诗和每一位诗人无不让人思绪纷繁。简墨幼时得益于唐诗之韵的营养,全部展现为另一种生长方式——她与诗人之间“无隔”的交流,让人禁不住羡慕嫉妒恨。仰望大唐,被时空隔开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我,仅有缘被简墨的些许诗意接引,不再觉得心虚和落寞,理论的“中空”里,终于能够用时代和生活的丰富填充得满满当当。

高研班学习的成果,也随缘尽兴,收获无处不在了。

“春风第一花”用来形容大唐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合了能想象到的一切美景美情,被移用在这里形容她自己,正好将二者统一在共时的际遇里。《唐诗之美》中的每一位大唐诗人,在简墨的笔下获得了新生——她成为这个时代,大唐诗人最贴近的知音。有谁还能够以这样痴迷的一颗心去理解,体谅、阐释大唐诗人,还有他们悬在真空状态中的诗情画意。大多数读者,都是口诵心动,却无法剖开诗人紧裹在诗行里的那一颗颗滚烫的心灵,至少我不能,以心换心。而简墨,读她的字字句句,感受她与大唐诗人的心心相印,她的心离星空很近,纯粹的诗意流淌,不拘任何雕琢,就那样随意自在地打破了时空局限,如与诗人相晤,似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述的不是寂寞,而是充盈,是一个人的世界里,有大唐诗人的相继相随,相约相伴。这样一种境界,也只有一个人在寂静的时候,用心聆听大唐诗人的心声,才可以感觉得到。

比如解说贾岛和孟郊,让“郊寒岛瘦”,以雕塑的方式一点一点堆积起来,挺立千年,滤去了“当代史”中很多生活的浮华名利,归于永恒。有许多人和事在“当代史”中不一定能见识得很清楚,经过百年千年冲刷,才慢慢显山露水,宣布“我”存在、“我”永恒、“我”是诗歌史链条中的一个环扣,绕不过去。“郊寒岛瘦”,成就了诗歌的另一种境界。诗人以“我”的个性存在赢得了文学史长河中的一席之地。对诗歌灵魂细致和准确的解读,让读者对诗歌和诗人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又比如解读李贺,在穷愁潦倒的情景中,始终用诗歌温暖着心灵和那个让他感觉有些冷的世界,尽管外在的一切并不特别关注他的诗情,而他的诗情,却足够影响几个世纪。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作家张炜说:“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的确,天籁之赐,有时,非人人可期。

高研班上,与简墨相遇,与各位老师同学有缘相见。当我们的作品共同收集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文艺评论》中,一个班级和一本论文集,人的相遇与思想的相遇,都因了这一天时地利人和而结成了波罗蜜果——像南宁明园饭店院内那一棵棵波罗树上结的波罗蜜果,无论远观还是近前欣赏,就在那里。

就在那里,我们围观和欣赏,应和波罗树和波罗蜜果的启迪。

这时候,春风第一花,正在潜隐处悄然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