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端午念屈原

端午念屈原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战国,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又因午时为阳辰,因此端午,又叫端阳。“端午”与“芒种”,恰好十九年重合一次。提起“端午”,国人最熟识的是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以及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屈原究竟为何而死?一切诚如唐人褚朝阳所言,“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大多数人能记住的,或许仅仅只是一位曾经名叫“屈原”的爱国者。我以为,这是对屈原最大的误读。

今年“端午”遇“芒种”,天气闷热异常。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战国,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因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和时,月份与十二地支配对,正月为寅月,五月则为午月,而“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为端五,五月初五则名为端午节。又因午时为阳辰,因此端午,又叫端阳。此外,还有许多别称,如重五节、五月节、天中节、沐兰节、蒲节等等。芒种,是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预告天气开始转热。“端午”与“芒种”,恰好十九年重合一次。

提起“端午”,国人最熟识的是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以及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最早记载,屈原投身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紧急捞救,此后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百姓又唯恐江中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江,避免虾兵蟹将糟蹋尸体,后来衍变为吃粽子的习俗。但屈原究竟为何而死?是忧国为民、拼死谏君王,还是怀才不遇、郁闷厌世,或是人生不济、哗宠娱众……几千年来,众说纷纭,答案不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天,依旧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的人们,似乎多已忘却了端午与屈原的关系。一切诚如唐人褚朝阳所言,“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大多数人能记住的,或许仅仅只是一位曾经名叫“屈原”的爱国者。我以为,这是对屈原最大的误读。真实的屈原,应该既非有人批判的“沾沾于一家一姓的奴才”,亦非有人热捧的“怀抱国仇家恨的哈姆雷特”。他的骨血之中,承载的是自先古时代延续下来的中国士大夫风骨良知、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以知识学养淬炼出的对真理、文明的永恒追求。他的自沉,既是对物欲横流、功利时代的最后反抗,也是对人格独立的渴望,更是对思想自由的向往。他,真正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

但今,社会浮躁,道德沦丧。流氓阿飞胡作非为,官僚学霸口是心非,富者奢侈,贫者哀怜。教授拜金抄袭,大学生捐精、割肾求iPad,三聚氰胺、塑化剂等数年潜伏暗战……中国人到底怎么了?那些遗忘“屈原”的人们,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心”又在何方?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寄语国务院参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我想,这不仅是对社会英才、佼佼者的期许,更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对当今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天赋使命的诠释。纵然时势变迁,独立的人格与千年不变的士大夫精神,亟需一切自诩知识人的深刻反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人常有,风骨几多?

端午念屈原!

载《明报》2011年6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