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公岛上念甲午

刘公岛上念甲午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初有烟台之行,乘间登临刘公岛,吊古战场。刘公岛,隶威海,北洋水师设于斯。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其势然也,亦不足以责李鸿章一人。翰林公蔡元培,甲午前后居京中,一直沿着旧学道路前进,甲午之战,为其转变的一大契机。

月初有烟台之行,乘间登临刘公岛,吊古战场。今年是甲午战争百年纪念,想见黄海大战,怒涛汹涌,硝烟弥漫,北洋水师,精锐尽覆,马关之盟,为帝国主义长驱直入开启了道路,中国再一次遭受了屈辱和悲痛,而历史曲折以进,百感丛生,乃作此文。

刘公岛,隶威海,北洋水师设于斯。昔年遗址多存,而最令人低徊不忍去者,厥维总部所在的海军公所。门额一匾,署“海军公所”四个大字,乃李鸿章手书,李鸿章三字已铲去,依稀可辨。此举实属多余,以视门外两旗杆,高挂大清帝国龙旗,又何如哉!大清帝国一去不复返,李鸿章还留待后人评说。

公所几进几层,非巍峨亦可以言雄壮,厚重多实,朴素无华。何处议事,何处办公,依次标明,井然有序。丁汝昌寓所在衙外东辕门之后,丁战败后仰药自尽于衙内侧室,遗迹昭然。临其室,壮丁公之志,不免怆然。师败自尽殉国,并不亚于邓世昌壮烈战死,后人多颂邓世昌,甚或不知丁汝昌之名者,影片《甲午海战》的作用超过了历史书。所异者,其侧院在举行巴黎服装展览,甲午先烈不知对此作何想法。

衙后陈列一大炮,非不雄壮也,想其临阵轰鸣,威亦足以夺人。曾、左、李辈经营洋务多年,临事敬业,精神可钦。运动之起,本为自强御侮,着眼与着手,便在军事工业,由火炮铁甲而带来了声光化电,一时科技之学大昌,这本来也是好事。然而,过重物质而轻精神,诚为时弊。甲午大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探其弊,扰扰多年的体用之争乃入本末之辩,于是,求其体而探其本,使晚清之局走上维新和革命之途。这是历史的发展,固不足以深责曾、左、李辈。其实,曾李相较,前辈之曾胜于后辈之李,曾国藩有经世之才,亦有传统与现实相合而生的思想底蕴,时人谓之有学有术,毛泽东早年讲过他服膺曾国藩,蒋介石更是一生师事曾国藩,可知矣。时人和后人,没有在洋务运动失败上指责这个运动的真正领袖曾国藩,而将矛头对准了他的弟子李鸿章,这固然是由于北洋水师乃李一手苦心经营,甲午战败表明了经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破产,更由于李鸿章身当军国大事,多次签订丧权辱国之约。人们所指责曾国藩的,主要在于他镇压了太平天国。今日论史,极而言之,太平天国成功了又如何,恐怕是“文化大革命”将提早百余年发生,不会等到一九六六年才爆发了。

李鸿章亦有经世之才与术,时人谓之不学有术,此言稍过,但比起曾国藩来,他缺少的确是蕴涵深厚的思想,迷信工业,迷信科技,而乏统御工业、科技的精神力量,其结果还是只能培养官僚,不过与传统形式的官僚略异而已。此李鸿章及其洋务运动及其北洋水师之所以败也。甲午败后,“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这副名联盛传全国,其实,汉奸之名是加不到李鸿章头上的。主战主和,不足以论英雄,不能以判忠奸,李鸿章当年谋国之事,主和之时,不能叫他为投降派,他深知其时是不能言战的。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其势然也,亦不足以责李鸿章一人。观乎八国联军之役,李鸿章以两广总督而加入刘坤一等发起的东南互保,他深知义和团的胡闹而不主战。及败,他奉命北上签订和约,滞留上海数月不愿行,后来还是去吞了这个苦果,他并非不知此约之辱,也已预见到将留骂名于后世。约签了,不久,他也死了。李鸿章是个悲剧性人物。后人评史,应析之。

从鸦片战争开始,再没有比甲午之败那样广泛和强烈地震动朝野了。此前败于武器精锐的高鼻蓝眼的毛子,自忖不如人,这次却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又称同文同种,深受华夏文化的薰陶,可称是学生打败了老师。而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似乎俨然其强盛矣,事实上当时也确乎胜过日师,如今惨败,自六月廿三日(七月二十五日)接战,至年底,半年之间,日军连陷九连城、金州、旅大、海城、盖平。翌年乙未三月二十三日(四月十七日),签订了丧权辱国至极的《马关条约》。同年五月(六月),日军入侵台湾。自此之后,帝国主义者更为大胆地入侵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六天之后,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三日),俄、德、法三国强索辽东半岛,清政府增付“还辽报酬费”三千万两。中国土地真成了强者宰割的鱼肉。中国真的该亡吗?中国人在担心,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思索,寻找变局,中国的历史由此而前进。试举出几位著名先进知识分子的行进以参照。

甲午五月中下旬,距战争爆发不到一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言改革,未被采纳,决心革命,于甲午败势已定之十月廿七日,创兴中会于檀香山。《马关条约》签订后,孙中山筹备起义的工作更积极。

《马关条约》签后之四月初八日(五月二日),康有为振臂一呼,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子一千三百余人“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是永载史册的振聋发聩的历史的壮举。

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参加强学会,编撰《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和《译书公报》,开始言维新变法。

翰林公蔡元培,甲午前后居京中,一直沿着旧学道路前进,甲午之战,为其转变的一大契机。战事初起,列名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领衔的一份奏折,请密联英德以御日人。战争期间,在他的《杂记》手稿中,逐日记述对战事的关切之情。《马关条约》签字,他写下了“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这样刻骨铭心之句,此后,探索救国之道,始言西学。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皆说明舍末以逐本。越三年,一八九八年,戊戌维新的壮举,终于底成。直接的动因,就是甲午大败。客观形势造成了主观思想的变化,主观思想的变化,又促成了去推动客观形势的前进。人民如此,知识分子如此,在朝肉食者亦有变化。历史终究在前进。戊戌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而且经历了义和团这样的昏乱,八国联军入侵的空前耻辱,历史亦复在前进,且不说以后辛亥之役,即使看清末新政,其所颁行之改革内容,远过于戊戌维新的政纲,可明。

站立刘公岛上,看黄海滔滔之浪,奔流不息,历史在前进,我念更坚。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原载一九九四年八月十八日《文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