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绝对与中和

绝对与中和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对主义的问题不少,主要的是把绝对的正确思想或者“对”的信念建立在一个绝对权威上。它告诉我们,假如对立的或不同的因素产生矛盾能得到消解而和合,那么天和地都各守正当的位置进行运作,而万物也有自然发展的机会。不然,矛盾的后果往往是斗争和破坏。它以仁心为基础,经过教育和人际互动经验,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方法,凡事不搞破坏,达成和的关系或状态为最高理想。

宗教信仰是绝对的,不能有任何折扣。

我读研究院的时候,因为是在天主教大学,所以必须读神学一科。教授一开始便解释,神学知识由信(faith)或忠心而生,不言其他。所以,信便服从教义,并且依照神谕做人,不能作他想。

后来我百思莫解,询问身为院长、神父兼教授的谢文尼尔(Shevenell)博士,一个人怎样达到faith的信心呢?

谢文尼尔博士是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的“古经学者”(Diplomate in Clinical Psychology),当时是50岁左右,而我是24岁。他有洞悉人心的能力,为人十分爽朗率直,我们在短期内成为朋友。他眯着眼看了我片刻说:“那需要恩宠(grace)。”

“恩宠如何可得?”我问。

“由持续的祷告,”他说,然后劝我:“你喜欢寻索,等到30岁便可得到的。”

我30岁的时候专程前去告知他,我仍然不得恩宠。他叫我再等10年。时间过去10年,我40岁仍不得,然后,我不到50岁,他便逝世了。

后来我明白,他既然洞悉人心,又是我的老师,早就清楚我不是上帝所恩宠的那块料子,只是不便相告罢了。

谁是上帝的料子呢?《圣经》明示:“清心的人有福了”,说明是那些一条心而不左思右想的人。

我也很羡慕这种人,知道他们有福。读书的时候,隔壁宿舍有一位学医的法裔加拿大人勒内(Rene)。他十分刻苦,每晚都读书到午夜后才睡觉。在闲谈中,我问他为何每晚十点必然外出,风雨不改。他说是去教堂祷告,因为温习久了会心烦,去祷告一趟便安心,可以借助上帝的力量继续努力。

不过,我也认识不少原来十分清心的人,随着日子过去和生活情况改变,又为烦恼侵扰,便放弃原有的信仰,结果备受双重罪感困扰。

绝对主义的问题不少,主要的是把绝对的正确思想或者“对”的信念建立在一个绝对权威上(例如上帝或领导人)。一旦那信念崩溃,信仰者的生命定位便会即时破灭,而人也迷惑了。

中华文化从远古至今都倡导中和,即避免极端的见解。《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告诉我们,假如对立的或不同的因素产生矛盾能得到消解而和合,那么天和地都各守正当的位置进行运作,而万物也有自然发展的机会。不然,矛盾的后果往往是斗争和破坏。

孔子以人的经验解释中和之道,在《中庸》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就是说,中是人性本质,正如各种情绪状态存在于人。如果这些情绪表现的时候合乎人际间的礼节,就是和了。在这种理念里,和是做人的方法,是自然的。它以仁心为基础,经过教育和人际互动经验,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方法,凡事不搞破坏,达成和的关系或状态为最高理想。孔子说:“和为贵”,落实到民间,人们都知道“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体会过和谐给人的满足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