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操的御人术

曹操的御人术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为人诡诈,确是天下无双。但曹操见司马懿的到来却很高兴,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曹操是个很能随机应变的人,所以他的赏罚也是不拘一格的。  曹操对自己欣赏的人多有一比。对于处理奸细,曹操是有独特的处理方法的。  曹操既已掌握了与敌人私通书信的名单,他对这些人已心中有数,懂得如何对待他们。

  毛宗岗在评价曹操时指出:“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这句话,确实点明了曹操的本质。曹操为人诡诈,确是天下无双。他所以能“揽人才而欺天下”,正是靠“诡诈”二字。

  本来哭笑怒骂是人的感情的泄露,但曹操的哭笑怒骂却另有妙用,他的一哭一笑一怒一骂都是御人的绝招。有时他讲义气,表现得宽宏大量,但与众不同,另具御人妙法。

  笑非笑,哭非哭

  曹操赤壁战被打败后,在逃亡途中的“三笑一哭”,把他的聪明诡诈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当他逃到鸟林西时,看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忽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大家问他为什么笑?他说是:“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时,预先在这里埋伏一军,你又能奈我如何呢?”

  话音未落,两边鼓声震天,火光熊熊而起,赵云领军斜刺里杀出,众将拼命死战保卫曹操,才得以侥幸逃脱。一路逃至南彝陵大路,人饥马困,曹操命令大家就地暂时歇息,曹操又忽然毫无来由地仰面大笑。笑得大家莫名其妙,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假若是我用兵时,就在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们纵然脱得性命,不免重伤。他们看不到这里,因此引得我发笑。”

  大家还来不及称赞,正说笑间,猛然,张飞带了一军杀出来,曹操一见早拨马溜了,众将又是拼命死战,才得逃脱,但已经如曹操所说,多已受伤,狼狈不堪,且天寒地冻,道路泥泞,走到华容道时,已所剩无几。

  曹操却再一次在马上扬鞭,又是大笑不止,众人又问原因,操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多谋,以我看,到底还是无能之辈。假若在此处也索性埋伏一旅之师,我们岂不是束手受缚。”

  话音刚落,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这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曹操和随从们想要反抗也不现实,想要逃走又没有了路,真是插翅难飞。

  关云长感曹操昔日相待之恩,最后关头义薄云天,放了曹操。若非曹操昔日的大量,这次必脑袋搬家了。

  这次逃走,曹操的处境是很凄惨的,这“三笑”都有强颜欢笑,灭敌人的威风,壮自己的志气的意思,表现了曹操不服输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他的真正的聪明才智。正如望梅止渴所能起到的鼓舞士气的效果,笑敌手无能以显己高明,为将士壮胆,鼓起他们的勇气以逃脱难关。

  曹操逃脱虎口,被曹仁接入南郡置酒与他洗尘压惊时,他反而仰天大哭起来。众谋士莫明其妙,不敢言语。

  操伤心地说:“我是哭郭奉孝!若奉孝在,绝不会使我军有这样大的失败!”遂捶胸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对曹操这一哭,后人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妙用:“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虽然同样是哭,但效果不同;哭典韦,是要感动众将士,以典韦为楷模;哭郭嘉,要让众谋士心里惭愧。前者哭典韦,带有一种褒扬的性质;后哭郭嘉胜似用柳条轻轻打人,而打到心里去。”

  曹操的眼泪既可作奖赏,也可以做打杀。宜哭而笑,宜笑而哭,只有曹操才能这样笑得出、哭得出,而他的哭笑都有深深的用意,并非常人哭笑,这是他御人的妙术。难怪人家说曹操:奸得可爱,奸得直爽。真大丈夫所为。

  如果他在败军之际谴责众人,众人多有逆反心理,远没有软鞭子打人打得有效果,有水平。

  恩威并用,论功行赏

  曹操在白门楼缢杀了陈宫和吕布之后,武士拥张辽到至。

  曹操指着张辽说:“这人好生面熟。”

  张辽抬起头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就忘了?”曹操笑说:“你原来记得!”张辽说:“只是可惜!”曹操不解地说:“可惜什么?”张辽咬牙切齿地说:“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曹操一愣,大怒说:“败军之将怎么敢侮辱我!”于是拔剑在手,要亲自来杀张辽。

  张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

  这时,刘备攀住曹操臂膊,云长也跪于面前。刘备说:“这等赤胆忠心之人,正是该当重用啊。”

  云长说:“我素知文远忠义,愿以性命担保他。”

  曹操把剑掷在地下,笑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意逗逗他罢了。”于是,亲自解开了缚在他身上的绳索,脱下衣服让他穿上,并把他让到上坐。

  张辽被曹操的情谊所感动,愿意归降。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曹操在一刹那间变换了两副面孔:满脸杀气和满脸笑容。这的确是“要杀则亲自拔剑,不杀则解衣延坐;怒便加一倍怒,爱亦加了一倍爱。奸雄权势,奸不可及。”

  曹操的“怒和爱”,不过是古代御人术“恩威并济”的翻版,即先施以威后结以恩。

  同样,他对司马懿的任用也有一个恩与威的过程。

  司马懿世代做官,曹操一开始让司马懿出来的时候,司马懿由于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而自己是历代士人,因此不愿出来。

  在东汉,有过两次党锢之争,也就是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形成了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对立矛盾。为了求得人才,曹操不惜采用威逼的手段,派了刺客去“杀”司马懿,司马懿不得已,才出来做官。但曹操见司马懿的到来却很高兴,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曹操是个很能随机应变的人,所以他的赏罚也是不拘一格的。曹操在移驾许都的途中,李傕派兵阻挡,许褚连斩二将,挫败敌军,曹操抚着许褚的背赞叹说:“你真是我的樊哙呀!”

  这种评价对一个人来说真是一种不可小看的精神奖励,也可以把他看成一种激励。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领导人对部下的某一比拟,会使部下潜意识中把自己认同为这一名人,从而模仿这个人的风格,这种人物类比的奖励方式对部下影响的持久性和内在性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

  曹操对自己欣赏的人多有一比。荀彧从袁绍处投奔而来,曹操见他才华出众,当即赞道:“此吾子房也!”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徐晃奉命解救,孤军深入,大获全胜。曹操见徐晃军纪严整,当即称赞:“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

  “焚书信”的气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一条规律,而做到“知己知彼”,就要先了解对方的情况,因此魏、蜀、吴三国千方百计在敌国安置奸细。

  魏、蜀两国都曾互使反间计,这些“反间计”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通过奸细来进行的。因此,彼此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公开的秘密。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因此发现和清除奸细,各国统帅都十分重视。不过,对于处理奸细问题,却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掉以轻心,易造成失误,冤枉好人,纵了坏人,这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敌人的势力。对于处理奸细,曹操是有独特的处理方法的。

  曹操大破袁绍之后,在敌营里缴获了大量的自己部属与袁绍私通的一批书信,有人劝他对这些人严加处理,他不同意,说:“当时袁绍势大,我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于是下命令把这一大批书信焚了。

  曹操不把这些人严加镇压,有两个好处:

  一、以免造成失误。

  曹操既已掌握了与敌人私通书信的名单,他对这些人已心中有数,懂得如何对待他们。这样,曹操对他们就掌握了主动权。他现在不处理,以后可慢慢处理。这些人与敌人私通,其罪有轻有重,不能一概而论,如都加以镇压处理,将扩大株连,造成内部混乱。

  二、不削弱自己力量。

  当时,天下未定,正在用人之际,曹操示以宽容,将使这些与敌人私通的人感恩戴德,使他们能有一个愧悔前非的机会,也就是现在说的“治病救人”。

  如果把曹操和袁绍两人处理奸细问题加以比较,更加让人觉得曹操这种御人术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看人事问题的。一句话:人是最重要的。

  就像许攸因截获曹操催粮书信,知其粮已尽,建议分兵袭许昌,两路夹击。这是上策,若袁绍从之,可获全胜。适逢审配来书,密告许攸在冀州时纵子侄贪污,袁绍大怒,并主观猜测,说许攸“与曹操有旧,想必是受了他的财贿,为他作奸细。”不明不白便把他驱逐。把主观猜疑当作事实,给许攸扣上“奸细”的帽子。而袁绍既已经把许攸当“奸细”,就应该处理,而又不处理,反把他驱逐!实是逼良为娼,迫他往曹操处。

  由于许攸为曹操策划烧粮事,实际上直接促成袁绍大军的覆灭!

  袁绍如此轻率处理“大臣”和“奸细”,留下诸多隐患,与曹操的“焚书信”绝不可同日而语。

  “割发代首”:儒法并用

  “割发代首”在亚洲国家中可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张绣途中,见一路麦子已熟,沿途的老百姓因兵到来而逃避在外,不敢割麦。曹操差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和各处守境官吏,说:“我军奉天子明诏,出征讨逆,为民除害。不得已而起兵,刚好碰上麦熟的时节,我已经命大小将校:凡过麦田,只要有随意践踏的,都将斩首。我军军法甚严,老百姓请不要惊疑。”

  大军过处,秋毫无损,曹操乘马前行,忽然,田中惊起一只斑鸠,那马一惊,窜入麦中,踏倒了一片麦子。曹操即掣佩剑欲自刎。

  大家急忙救住,说军队不可无主。最后,郭嘉据《春秋》“法不加至尊”说法,曹操于是用剑割下自己的一绺头发,掷于地上,对三军说:“发肤受之父母,割发代割首。”

  使人传谕三军,说:“丞相踏坏麦田,本当斩首号令,自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慎遵军令。

  对曹操的“割发代首”,后人多认为这是曹操的诈术,用以收买军心民心。这没有必要争论,有这样的统帅,才会有所向披靡的队伍。曹操采取这样权变的办法是情有可原的。

  在东汉末年,割据的群雄,大多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掠民以自肥,有谁因此而自责过,曹操能“割发代首”,说明曹操的军纪严明,而且善于从我做起,这种行为放在今天来说也不显得过时。有几个老板、经理会认真遵守自己制定的条例、规章呢?

  曹操懂得“民为邦本”、“无法必乱”的道理,因此他每次出征,大都严明军纪,防止扰民。而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术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军纪不明,到处掠夺人民。派张勋率领征徐州的七路兵,一路劫掠而来。因此,郭嘉把袁术的七路大军视如“七堆腐草”是有根据的,这“七堆腐草”不堪吕布、刘备一击。

  与曹操相比,袁术既不能“治将治兵”,又掠民夺财;曹操能治将治兵又爱民,他出征多胜是必然事。

  曹操告诉我们:要想驾驭别人就要先驾驭自己。他的儿子曹彰领兵出击乌桓时,曹操告诫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你要切记!”事实上,不单对自己、对儿子,只要是他制定的,都能够身先士卒地执行。谋士郭嘉把曹操和袁绍作了比较后认为在十个方面胜过袁绍,其中两条是说:“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

  这里要说的是曹操以法治众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渗透使他增加了争取人心方面的思想基础。比如,曹操在击败袁绍,夺取冀州后亲往袁绍墓祭奠。曹操哭得异常哀伤。他同时向众官讲述了昔日为讨伐董卓与袁绍一起起兵时的情景,说袁绍对他说的话就像昨天说过的一样,“而今本初已丧,我不能不流涕也!”并给袁绍之妻赐金帛粮米。

  同样,在对待陈宫这样与他意见不合的人时,也能做到极富人情味。为他在收拢人心上得分。

  赏罚分明,不拘一格

  曹操能搜罗人才并使之为己效命,是因他有两个“法宝”:一是封爵,二是赠金,即所谓的“名”与“利”。古往今来,帝王们驾驭部下的法宝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所以,“封爵赠金”的御术,并非曹操独创,亭长出身的汉高祖刘邦,早在他与项羽争天下时便懂得个中奥妙了。陈平爱金,他尽量满足他;韩信想当齐王,就给他刻齐王印。因此这一文一武都乐意为他效命。

  楚霸王项羽似乎就不懂得这一套,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而且有些吝啬,舍不得给人封爵,刻好的封印玩没了轮廓还没有找到主子,下属不愿为他出力也就在意料之中。

  曹操是个饱学之士,对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是熟悉的,他不仅善于吸取,且能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对“封爵赠金”运用之妙,远远胜过前人。如他对关羽的笼络收买,便充分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曹操给部下的奖励是多种多样的,他能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曹操首先坚持的是有功就赏,有罪就罚,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华雄连斩诸侯军数员大将,诸侯军中无人能敌。这时,平原县令刘备手下的马弓手关羽阶下请战。袁术一听是马弓手要去迎敌,竟然让人将关羽赶出去。这时,曹操出来圆场,他说:“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再责未迟。”

  关羽用片刻功夫便将华雄的头提了进来,因此叫做“温酒斩华雄”。张飞见哥哥斩了华雄,乘势鼓动诸侯乘势杀入关中,要活捉董卓。袁术又是怒喝道:“俺们诸侯尚且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兵,怎么敢在此耀武扬威!都给我赶出帐去。”曹操仗义执言道:“得功者赏,何在乎贵贱高下!”

  袁术以“公等既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相要挟。曹操于是只能悄悄派人送酒肉给刘、关、张三人以抚慰。曹操与袁术等对待下人大相径庭可见一斑。

  淯水之战,心腹战将夏侯惇所领的青州兵劫掠乡民,曹操手下的另一将军于禁即带领本部人马沿路剿杀青州兵,安抚乡民,青州兵回报曹操,说于禁的人马造反。于禁见到曹操后,没有先辨是非曲直而先立好营寨,以抵御张绣追兵,等击退了追兵,才向曹操汇报了剿杀青州兵及立寨前未作分辨的原因。曹操当面赞叹:“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才能使局势反败为胜,虽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并赐金器一副,封为益寿亭侯;并责夏侯惇治军不严之过。

  夏侯惇本是曹操的族弟,与于禁闹翻之后,曹操能公正地评判是非,并无偏袒一方之心,实为难能可贵。

  马腾曾与曹操门下的侍郎黄奎勾结,伺机刺杀曹操,不想黄奎之妾与黄奎妻弟苗泽私通,苗泽探知事情的真相后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设计捕杀了马腾与黄奎全家,尽皆处斩。

  苗泽向曹操表示,他不愿加赏,只想求得黄奎之妾为妾。曹操笑道:“你为了一个女人,害你姐夫一家,留你这不义之人何用!”于是命令将苗泽与黄奎之妾一同处斩。

  曹操处斩苗泽这样的人与他的是非观念是相当一致的。虽然曹操对手下人的过去不是怎么在乎,但他杀苗泽、哭典韦、哭郭嘉不过是要告诉手下人:对主人忠贞不二的人即使是死了,也会得到好结果;反之,卖主求荣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

  这是曹操对部下无声的,但却是十分高明的御人术。

  善用诈道治人

  唐太宗李世民担心臣子贪污枉法而不察,便暗中派遣自己的心腹,故意贿赂臣下,企图用这种“明知故犯”的奸诈手段来检验臣子的清廉忠实程度。

  有个司门令史不知其诈,接受了一匹绢的贿赂,李世民正好想来个杀一儆百,惩戒群臣。户部尚书裴矩出面反对,上奏太宗,他认为皇上故意派人贿赂臣属,这种做法非礼义法度所认可,是陷人于不法,而不是劝人为善,李世民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奸谋,并大张旗鼓地通令嘉奖裴矩,确立了一个贤君的形象。

  同样,曹操也有这样的嫌疑,不是靠诚信,而是用诈道。

  曹操为图天下积极搜罗人才,河北名士多归了他,但因其行诈道,虽得士而不得其心。曹操只要认为与己不一心,对己不利的,不管有多大功勋,千方百计除而后快。

  曹操起事之初打起拥汉的旗帜,忠汉派的荀彧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于是弃袁绍归曹操,为曹操出尽智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得到曹操的重用。等到见曹操加九锡时,极力反对,并感叹说:“我不想看见今日的事!”

  曹操见他和自己不一心,心中怀恨。曹操兴兵南征,荀彧称病,在寿春修养。曹操派人送饮食一盒给他,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开盒一看,却空无一物,荀彧服毒身亡。

  曹操为摆脱自己的尴尬,不惜用别人当“替罪羊”。他和袁术在寿春对峙时,因兵多粮少,便教粮官用小斟斟粮,以救军队之急。粮官照办,粮食不够吃,兵士自然大怨,都说丞相欺人。

  为稳住军心,曹操就召粮官入内,对他说:“我想借你一样东西。”粮官说:“只要我有的,你尽管说。”曹操说:“我要借你项上的人头。不然,军队要乱了。”粮官大惊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

  于是斩了粮官,出榜晓示众人:粮官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从事。大家的怨愤才解了,军心稳定下来。

  作为帝王,做这事不算太夸张,但曹操为保自己的安全,采取的“杀鸡儆猴”就有点过分了。

  晚年的曹操怕人暗中害己,常吩咐左右:“我梦中会杀人,如果看见了,你们不要惊,也不要近前。”

  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曹操的被子落在地上,一近侍看见,忙上去为他盖了。曹操却从梦中跳了起来,拔剑杀了这个近侍,又重新上床睡觉,等醒过来,装作不解地问:“谁杀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实情告诉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了这个近侍。

  当然,这种奇事只有曹操才做得出。曹操以为他这些瞒天过海法,能掩盖天下人耳目,其实他左右的人心里是明白的,只不过是不敢说罢了。

  在为近侍下葬时,大家都为近侍的死而惋惜,也为曹操能梦中杀人而困惑。杨修却感叹道:“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们在梦中!”

  曹操能饶了过去的仇人,比如张绣,有焚部下与敌人私通的书信的气质,但毕竟还是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用诈道的结果就是使上下人心不稳,使人人自危;用诈道使君臣离心,结果大家都明哲保身,像曹操用诈道虽然得了徐庶,但徐庶却终其一生未为曹操设一计;用诈道得来的司马懿,虽是曹魏后期的栋梁之才,但却心生叛逆,最后曹家的江山终于失在司马氏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