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马人比较注重医疗卫生事业,希腊医学是罗马人学习得最好的一门科学。版图广大的罗马帝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很重视交通运输、通信事业的发展。罗马人以首都罗马为中心,建立了通往各行省的公路网。罗马人的引水道工程尤其著名。罗马城附近的引水道有近200公里长,引水道进入低洼地带便架桥,还采用了虹吸技术。如果说罗马人也有自己的科学的话,那么,维特鲁维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_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

罗马人在理论科学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在实用技术和公益事业方面,罗马人有非常杰出的创造和伟大的业绩,这特别反映在农学、建筑工程和公共医疗方面。

罗马人比较注重医疗卫生事业,希腊医学是罗马人学习得最好的一门科学。罗马政府在每个行省都设有医疗中心,城市有医院,开办有医学院, 由政府给医学教师发薪水。只是到了罗马帝国的后期,骄奢淫逸的罗马人才开始放弃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让奴隶们去为病人做手术, 自己则在一旁监督。这样一来,医学的发展就自然停止了。

版图广大的罗马帝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很重视交通运输、通信事业的发展。罗马人以首都罗马为中心,建立了通往各行省的公路网。罗马城内主要街道都用石子铺就,而公路网上遇河架桥、逢山凿洞,表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罗马人的引水道工程尤其著名。为了给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供水(到公元1世纪时,罗马城的居民可能达到了100万人),罗马政府从水源处开始兴建引水渠到市内。罗马城附近的引水道有近200公里长,引水道进入低洼地带便架桥,还采用了虹吸技术。

罗马的公共建筑也不亚于希腊建筑,它们规模宏大、结构坚固,用的是大理石和罗马人自己发明的速凝混凝土。最著名的建筑物中有万神庙和圆形竞技场。万神庙是罗马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20年至124年建造的,它的屋顶是圆的,直径达42米,前门由两排16根列柱支撑,带有希腊式神庙的建筑风格。罗马可里西姆大圆形竞技场建于公元72年至80年间,直径180米左右,四周是四层高高的看台,据说可容纳5万人观看奴隶角斗。除了神庙和竞技场外,罗马的公共建筑还有凯旋门、纪功柱、公共浴场等。罗马统治者以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表现他们的赫赫武功。

罗马是一个农业的民族,以农立国,因此他们对农业科学比较重视,许多行政长官都写过农学的著作。公元前180年,罗马首席执政官卡图(公元前234年—前149年)发表《论农业》。公元前37年,大法官瓦罗(公元前116年—前27年)发表了《农业论》,他是一位著名的拉丁语作家,据说是他开创了罗马时代的百科全书式写作传统。他最先将学问划分为九科,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以及医学、建筑,最后两门没有为中世纪的学者所接受,故在中世纪流传有“学问七科”的说法。瓦罗以后,还有不少罗马人写过农学著作,足见罗马人对农业和农学的重视。

如果说罗马人也有自己的科学的话,那么,维特鲁维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位凯撒大帝的军事工程师是罗马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他受过相当好的希腊教育,但作为罗马人,他热衷的是将希腊知识运用到实际上去。他最为有名的著作是十卷本的《论建筑》,这部书一直广为流传,被称为建筑学上的百科全书,维特鲁维也因此被称为西方建筑学之鼻祖。

《论建筑》共十卷,第一卷讲建筑原理,第二卷讲建筑史和建筑材料,第三卷和第四卷着重分析了希腊式神庙包括爱奥尼亚式神庙、多里亚神庙和科林斯神庙的建筑结构,讨论了其中出现的工程技术问题。第五卷谈及城市整体规划,包括公共建筑、剧院、音乐厅、公共浴场、港口。第六卷论民居。第七卷谈居室设计。第八卷谈供水技术。第九卷论计时器。第十卷讨论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建筑工具如吊车的使用等问题。维持鲁维本意是想为建筑新手提供一部入门书,但《论建筑》确实是一部建筑学的百科全书。

维特鲁维也研究了不少天文学和数学问题,但在这方面,他表现了作为一个罗马人的不足之处。虽然他精通希腊的科学知识,并力图将它们运用到实际中去,但他的理论修养还不足以达到希腊人的水平。比如他算出的圆周率等于3.125,远不如200年前的阿基米德算得准确。

思 考 题

1.简述古希腊罗马文明概况

2.简述古希腊自然哲学

3.简述古希腊的科学与技术成就。

4.简述古罗马的科学与技术成就。

5.简述今天所用的公历的产生过程。

6.简述行星运动的“均轮—本轮”模型的产生过程与主要内容。

7.简述托勒密的天文学理论。

8.简述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的科学成就。

【注释】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5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3]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伍况甫等译,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93页。

[4]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伍况甫等译,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04—106页。

[6][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王鸣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81页。

[7][美]霍尔顿著,[美]布拉什增订:《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上),张大卫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9—10页。

[8][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75页。

[9]《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朱恩宽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10]《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朱恩宽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3页。

[11]《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朱恩宽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2]梁锡智编著:《阿基米德》,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0页。

[13][美]霍尔顿(G.Holton)著,[美]布拉什(S.G.Brush)增订:《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上),张大卫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2页。

[14]邹海林、徐建培编著:《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