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写作十题

散文写作十题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热”进程中,无论在题材、内容、形式方面,都展开了许多新的探索,比如思辨化、大型化的“大文化散文”的出现。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那类反映“消费性格”的趋时散文以及“明星写作”,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他们所热衷期待的,是通过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愉悦。

编者提要:

作家就关于散文的基本认识、当前散文创作的形势及存在问题、未来散文的发展前景、散文的审美特性、优秀散文的判断标准、作家的跨文体写作、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和作品等十个问题,发表了颇具特色的看法。

一、近二十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散文热”——“女性散文”、“大文化散文”、“先锋散文”、“后散文”、“报纸副刊散文”以及“网络散文”等——各式各样的散文纷争并起。对于这种散文热的现象,你如何看?

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有一道靓丽的风景,就是散文创作空前繁荣,有人甚至把90年代称为“散文时代”。这种“热”不仅体现为各式各样的散文纷繁毕现,而且反映在媒体的青睐、读者群的飙升和研究者的特殊关注上。这当然有其社会与时代的根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使社会急剧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自由,思想多元,呈碎片化、生活化,乱花迷眼,光怪陆离。这一切都为散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外在压力不断增加,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化突出,普遍存在着“倾诉的冲动”,“表达的需要”,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叙述、交流,渴望唤起温馨的心理趋势,又使以表情达意直接性见长的散文成为首选的形式。

“散文热”进程中,无论在题材、内容、形式方面,都展开了许多新的探索,比如思辨化、大型化的“大文化散文”的出现。随着思想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一些读者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在散文中得到一点消遣和心灵的慰藉,而希望在审美的同时也获取更多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更宽阔更久远的文化背景上,思考现实人生问题。于是,他们表现出对于这类有较多知识与思想含量的作品的浓厚兴趣。一些作家的写作视点开始向自身转移,以生动丰富的形象和审美的直观方式言说现实的问题,表达对人性的关切,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再比如女性散文,它具有鲜明的情感化,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感受,关心自身的瞬间体验,善于将女性那些飘忽、细微的情感凸现于笔端,从而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

在生活节奏变快、心理压力增大、重功利而轻人情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喜欢阅读一些轻松的东西,于是,关注市井生活,关注人心世相的闲适小品遍及于容量特大的各类报纸副刊。它们通过情调的渲染,给予一种廉价的抚慰,往往导致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的消解,而呈现出一种“消费性格”;特别是那种源于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和读者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于成功成名的期待的所谓“明星写作”,更是开拓了巨大的读者市场。

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那类反映“消费性格”的趋时散文以及“明星写作”,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因为这种一般性的消遣、娱乐,人们早已从影视媒体上得到了餍足。他们所热衷期待的,是通过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倒是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可能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福斯特说过:“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所以,应该注重蕴涵的深度,沉入文化与生命的深处,探寻人的自我心理活动,从过去对政治形势的热情跟踪和对表层现象的匆促评判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焦虑、浮躁、困惑等)的深切关注,实现对生活表层背后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剖析。

过去长时间里,对于人性进行着标签化、简单化的处理,实际上,它具有无限丰富的形态。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意识的世界,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独特的自我存在,把人仅仅视为政治人、社会人是不够的。所以,文学要想实现超越,必须注重对人性这个富矿进行深入地开掘,力求从心理层次上更深地把握具体的人生形态,揭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使文学更加具备“人学”的特征。在这个极其辽阔的领域里,立足于人性、人生层面上的散文作品,必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然,有人会说,这种功能主要应由小说、戏剧去担承啊,但我以为,有条件的散文作家也不该予以回避。

二、当前的散文创作,你认为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散文向文学本身回归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如果说,前些年的文学回归本体,主要是从政治理性的旋涡中,从僵硬的政治化、概念化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坚守它的审美特性,表现出作家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真情感和心灵体验;那么,在今天,则意味着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扭曲,保持作家内在的文化与理性的支撑,固守自身的精神追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对思想充满渴望的时代。而当前,从文学审美形态的发展来说,散文创作诗性的失落,思想含量的稀薄,缺乏新鲜动人的思想刺激,已经成为普遍的弱点。其源盖由于向商业化、消费性的靠拢。进入消费市场的散文,像影视作品一样,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主要功能;而其自身也成为与现代信息业结合的日常信息流的一种。这种写作,不仅消解了文学的深度追求,消解了社会批判功能,而且消解了日常诗性,造成文学本质的流失,使散文写作离开文学的特性日趋明显。在消费主义倾向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那些“快餐文学”,人们随看随扔,不可能产生文化积累,也不具备传承性,至于产生撼人心魄的传世之作就更无从谈起了。

散文写作原是一种极富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而现在许多作品,由于缺乏个性化的支撑,难免陷入思想平庸化和话语共性化的泥潭。有些散文写作以追踪时尚为乐趣,以迎合大众心理为目的,以逼真展现原生态、琐碎描绘日常生活为特征,强调话语表达的即时性和现场性,使散文作品成为表象化、平面化的精神符号;多的是烦琐、无聊、浅层次的欲望展现和心灵的萎缩,少的是对审美意蕴的深度探求。

当前,散文写作队伍空前庞大,散文已经走出书斋,撕去其神秘的面纱,这本来是值得欢迎的;但一当散文泛化,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公共话语形式,就很难避免审美含量淡化、“散文无文”的偏向。突出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现今散文作者的语言功力、语言质地太差,缺乏文采、文化含量不足已成普遍现象。曹文轩先生指出,散文可能是一种最见语言功夫的文体,就整体而言,当代作家在语言方面的功夫与“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有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在于现代作家的旧学根底和他们与中国古代汉语的那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当代作家却没有这份根底与关系。语言文字的意义,小则可以映现一个人的学养,大则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气质。古代汉语的凝练、丰富、雅致,已经深入到鲁迅、郁达夫等前辈作家的血肉之中,古代文化滋育起来的气质在其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映现。而我们有些写作者走的是另一条路:学养不足就拼命煽情,腹笥空匮索性就一路“土”下去,再不就是满篇西崽口吻,生搬硬抄,拉洋旗作虎皮。

三、一条小鱼长大了,再也无法在鱼缸里生存,它被放进大海。但是从此后,这条鱼很烦恼,因为它再也没有撞过鱼缸壁。这个鱼缸壁,就是以往人们所定义的散文。以你的创作实践为标准,请重新定义“什么是散文”,谈一谈你对散文的基本认识。

中国是个散文大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年深日久,形成了许多明确的规则、成功的经验。应该说,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直到“五四”之后,散文的优秀传统,始终绵延不绝,而且高峰迭起,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数成功的散文范例,已经确立了许多难以突破的框架。加之,由于它最典型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征,近代以来,尽管也受到外来的影响,但力度有限,“舶来品”根本无法与固有的传统相颉颃。这样一来,好处是有所遵循,易于把握。创作也好,研究也好,有着共同的尺度,共同的依托,便于达成共识;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种框范、一种窠臼、一种壁垒一经形成,就再也难于摆脱,难于突破。相对地看,散文可供开辟的空间比较狭小,什么创新呀,革命呀,对于散文来说,都是难乎其难的。这和小说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小说就没有那么多的框范;特别是现当代,西方的各种流派、思潮、观念、技巧的强力影响,使得它简直到了难于应对、难以支撑的地步。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几年间,我们的小说界几乎把西方上百年的种种文艺思潮、主义和流派,什么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的意识流,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等,统统炒过一遍,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形容小说创作“被新潮这只狗追赶得连停下来解手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凝结成什么框范与戒律。当然,小说又有小说自身的问题,反正“哪家都有八出戏”,这里就不去说了。

我们说散文形成框框不利于它的发展、创新,并不等于承认散文不该遵循任何规范,否定其文体的规定性。对于散文的本质性特征,还是应该有个“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共识。否则,作为一种文体也就不会存在了。我以为,散文是最贴近人的心性,最具亲切感、人格化的一种文体。散文应是自由精神的产物,没有自由的思想、自在的氛围,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散文。散文是作者人格的投影,心灵的展示,人格魅力的直呈和创造性生命的自然流泻,它应该最能体现人的心性的真实存在,反映作者的人格境界、个性情怀与文学修养。大而言之,它是一个民族的心声倾诉、精神写意与心灵升华,承担着社会批判和人性烛照、灵魂滋养的责任

四、“散文热”促进了散文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散文的多元化使得众多的写作者、读者对“什么是好散文”陷入了迷思。请你谈谈,一篇好散文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应该具备审美的本质,情感的灌注,智慧的沉潜,意蕴的渗透,有识,有情,有文采,有意境,具备诗性的话语方式和深刻的心灵体验、生命体验,体现主体性、内倾性、个性化这些散文文体特征;既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又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文学在充分表现社会、人生的同时,应该重视对于人的自身的发掘,本着对人的命运、人性弱点和人类处境、生存价值的深度关怀,充分揭示人的情感世界,力求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具体的人生形态,揭橥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自我存在。文学创作,说到底是一种生命的访问、灵魂的对接,因此要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发掘,具备深刻的心灵体验与生命体验,而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生活体验。表现在具体写作中,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语体风格,抒写自己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厨川白村式的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以匠心独运的功力,展示已经隐入历史帷幕后面的世事沧桑,以崭新的视角予以解读;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或经由冥思苦想,艺术的炼化和宗教式的参悟,将智性与神性交融互渗,使疲惫的灵魂遐想渺远的彼岸。

五、当前的创作中,散文的审美特性在哪里?它通过什么独特的途径,去抓住和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经验?它怎么能够变成一种真正面对我们自身经验、面对我们自身灵魂的这么一种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又和小说、诗歌有何不同?

散文写作是作家把外界信息进行整合、同化于内心的一个审美意识过程。散文的审美特性表现为对于美的意蕴的自觉追寻,它是作家审美倾向的坦露和倾吐。这种审美情感比小说显得浓缩,又比诗歌挥洒自如,在当代社会中,这不能不说是它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由于作家人格与情感的映现,散文往往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情韵和气氛,并由此构成诗性的意象与意境,唤起读者心灵中的美感。

从本质上讲,散文即是一种对话。它所面对的不是小说的虚拟空间,亦非诗歌的情绪世界,而是日常生活语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彼此饱尝着精神上相互点燃、相互激发的愉悦。散文是作者面对读者无中介交流、直抒胸臆的质朴而真挚的艺术,它直接展现着作者的思想情绪和人格精神。它不像小说那样,“观点愈隐蔽愈好”,散文作家无须遮掩自己,无须躲在他所展示的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之后,因而,从阅读作品中,就能比小说更直接地感受到作家不同的自我。

六、对你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是谁?(中外不限,人数1——3名)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为什么喜欢他?

对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一是现代的鲁迅,二是古代的苏东坡。

在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鲁迅先生是我所最崇敬的。他的人格精神,“自由自觉”的思想意识,灌注于他的作品中的内在激情的诗性和哲学智慧,那“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一直在引领着我。单就散文创作来说,我以为,前面述及的“好散文”的标准,鲁迅先生的散文全都具备;换句话说,这些标准正是从先生的《朝花夕拾》以及《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等名篇中概括出来的。

苏东坡的才华和气质都使我为之倾倒。自幼我就非常喜欢他的散文。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又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真是大才槃槃,令人高山仰止。苏东坡的立身行事,亦可圈可点。他胸襟磊落,旷怀达观,超然游于物外,大有过人之处。

七、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作家,一人多面,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还兼及创作散文。你怎样看待这种跨文体写作的现象?

我觉得跨文体写作,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就作者队伍的构成而言,这又分两种情况,有的是多面手,同时经营多种园地;有的受年龄、经历、环境、癖好影响,改弦更张,像老诗人臧克家所言:“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二是从文体写作方面看,一种文体形式中隐含着另一种或几种文体的质素,比如散文创作中适当运用诗歌、小说的手法、技巧、结构、语言等;有的甚至不易辨别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像孙犁《白洋淀纪事》中有些篇章,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其实,许多传世的小说名篇,完全可以当作优秀的散文来读。总之,上述两层含义,无论就哪方面谈,都是一种好的现象,它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兴旺发达,顺势发展下去,必能促进散文向多元化发展,增强它的活力;而且,有利于冲出樊篱,突破成规,不像有的“职业”散文家那样,过分依恋技巧而造成精神枯萎。从创作实践来考察,也确有一些从来没有从事散文创作和文体研究的作者,他们的某些散文作品十分出色。

八、如今的散文创作,已经突破了主题的单一性,向多主题、变奏和协奏曲发展。你认为这是21世纪散文创作的发展方向吗?前景如何?

散文的本质,无论就内容、题材、主题,还是表现形式、话语方式而言,都是开放的,没有限界的。散文的繁荣发展有赖于包括作家、读者群在内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现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作家、读者的文化背景、审美期待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散文创作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当前,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由过去的从属于政治、对现成理念的图解和对客观景象的模仿,转换为注重于人的自我意识的探索与表现,关注人性、人的生存意义、人的命运,体现一种超越的内在性。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作家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实现了散文自身审美原则的整合与调节,导致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相对地自由喧哗;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使散文以更为轻松的格调、优闲的步态、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总的趋向必然是越走路子越宽,而且也不必担心哪一天它会冷下去。

九、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问题。有一座海上孤岛,风光秀美,请你去度假半年,在这座孤岛上,你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很遗憾,那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与你交流。为保证享有自由的精神生活,你可以带一本(仅一本)自己喜欢的散文书,你会带哪一本?为什么带这本书?

经过严格遴选,我决定带上中国古代的散文代表作《庄子》。因为从年轻时节,我就特别欣赏它那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性的思维,生动逼真的描绘,绚丽多姿的辞采。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不仅此也,庄子的人生艺术化和诗性人生也特别值得称道。庄子视人格独立、个性自由为生命,浮云富贵,粪土王侯;他的作为人生归宿的“无为”、“无待”,直接通向诗性人生。所以,我确信它能伴我度过半年孤寂的时光,保证享有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

十、在你已完成的散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篇?(仅1——3篇)为什么?

我比较喜欢《用破一生心》、《碗花糕》和《一夜芳邻》。三篇都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作品,虽然都是写人的,但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在我的散文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从文学的立场出发,将审美的目光注入历史的深处,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努力开掘被遮蔽的精神文化元素,通过个性化的表述,揭示其当下意义;在对历史的述说、对古人的灵魂叩问中,寻找人性的出口,抵达心灵深处,深入思考一些带有明确精神指向的问题。从人性层面上剖析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文化大散文《用破一生心》,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这一时期,我还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和悲剧化情绪,写了一组有关亲情、乡情方面的文字。这篇记述自己心灵体验,追忆善良、美丽而迭遭不幸的嫂嫂的抒情散文《碗花糕》,是其中典型的篇章。《一夜芳邻》写了勃朗特三姊妹只可想象而不能经验地审美人生和她们内在的悲剧性格。我以实际走进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主观心境的逍遥游,里面既有情感灌注,心灵体验,也有意义追寻。在我的纪游类散文中,有一定特点。

(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