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种世衡筑细腰城

种世衡筑细腰城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世衡却先发制人,一面安排加紧筑城,一面派人到西夏去施以缓兵之计,所以在筑城期间,夏兵也没有骚扰。由于种世衡在筑城中积劳过度,又受了风寒,城成以后,旧病就发作了。无疑,这就是种世衡所筑的细腰城了。

  旧《环县志》所载之细腰城,即今虎洞乡南部的半个城,为北宋庆历年间环州知州种世衡所筑。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的身份调知庆州,兼管环庆路都部属司事。范仲淹上任后,根据他在延州任上抵御西夏的经验和环庆一带的实际情况,于同年十一月,连续两次向朝廷上奏了《攻守议》和《再议攻守》二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全面阐述了自己对抵御西夏的一些看法和主张,提出了团结属羌,共同御敌,以守为主,兼之以攻等方针。为了更好地执行坚守策略,他组织边民在陕北、环庆一带修筑了大量的城防和堡寨,形成东西呼应、南北相连的边界防守网络,细腰城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在环州西南,原州(今镇原)之北,镇戎军(今固原)之东一带有明珠、灭臧、康奴等几个大的羌族部落,拥有劲兵数万,尚未归顺,其地交通夏境,朝廷深以为患。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在任陕西宣抚使时,听说泾原路要派兵征讨明珠、灭臧二族,认为不可,于是写了《请城细腰、葫芦泉奏》,予以劝止:

  “臣仲淹言:明珠、灭臧二族道险不可攻。前日高继崇尝已丧师,平时犹怀反侧,今讨之,必与贼相为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东侵环州,边患未艾也。宜因元昊别路大入之际,即并兵,北取细腰、葫芦泉为保障,以断贼路,则二族自安,而环州镇戎等处径路通彻,可无忧矣!”(见刘文戈:《范仲淹知庆州》258页)

  范仲淹的这道奏折得到朝廷允准,及时阻止了泾原路贸然进攻明珠、灭臧诸族的错误行动。其后,他又檄令知环州的种世衡与知原州的蒋偕共同主持修筑细腰城,城成以后,“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而为中国用”(罗从彦:《遵尧录》第六卷)。

  关于细腰城的修筑,范仲淹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惟环西南占原州之疆,有明珠、灭臧、康奴三种,居属羌之大,素号强梗,在原为孽,浸及于环。抚之,很不我信;伐之,险不可入。北有二川,交通于夏戎,朝廷患焉。其二川之间有古细腰城,复之可断其交路。又明年,予为宣抚使,乃谕君与原守蒋偕共干其事。君久悉利病,即日起兵,会偕于细腰,使甲士昼夜筑之……”

  西夏本来就担心宋朝要在那里筑城,会切断他们与属羌之间的通道,时刻关注着那里的情况。种世衡却先发制人,一面安排加紧筑城,一面派人到西夏去施以缓兵之计,所以在筑城期间,夏兵也没有骚扰。他又召集明珠等三族酋长,用酒肉犒赏兼之以好言安抚,要他们放弃与宋为敌,共同抵御西夏。这些事做得恰当及时,出其不意,他们一时又没有外援,因而服从了种世衡的安排,归顺了宋朝。这都是种世衡的谋略。由于种世衡在筑城中积劳过度,又受了风寒,城成以后,旧病就发作了。“以庆历五年正月七日甲子,启(于)手足,神志不乱,享年六十一。葬于京兆万年县之神和原。”

  种世衡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康定至庆历年间任环州知州,他在清涧、环州办了很多好事,赢得了羌汉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清涧与环人皆画像而享事之。及终,吏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朝廷深惜之”。

  从以上情况来看,细腰城是在范仲淹一手策划下修筑的,种世衡是这次筑城工程的直接实施者和指挥者。由于他的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修筑的时间应在宋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镇原县志》在“大事记”中有“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原州筑细腰葫芦诸寨,明珠、灭臧族归降”的记载,时间是不确切的。

  实地勘察,细腰城(即今半个城)主要包括建在堡子咀台地上的“细腰”与建在其西山坡上的、当地群众叫做“山城子”的“大头”两部分。据庆阳师专彭曦教授和张耀民先生考证,堡子咀台地上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的四个古城垣遗迹,其中一号城为与战国秦长城同时的遗迹,是一处城障遗址,二号城为西汉或秦时所筑,三、四号城为唐朝后期所筑。这四个相连的城垣遗迹,就是古细腰城。而筑在山坡上的五号城,则为北宋时的遗迹。无疑,这就是种世衡所筑的细腰城了。可见,这次修筑,主要是加固和维修了原来的细腰部分,增筑了山坡上的五号城,扩大了原城的规模,增强了防御功能,它与其后修筑的葫芦泉寨一起,像两颗钉子,楔进了西夏与明珠等族交通的要道,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团结属羌为中国所用的战略目的,并打通了环州与镇戎之间的道路,使宋朝西北边境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了。

  今天,在我们游览古城遗迹,缅怀先贤盛德的时候,应当记住这些名字:范仲淹、种世衡,还有蒋偕……

  2008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