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源山“铸剑石”崖刻

清源山“铸剑石”崖刻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这些人对清源山并不生疏,可是就没见过什么叫“铸剑石”,甚至从没听到有人讲过这里有“铸剑石”。“铸剑石”其实不在深林壑峡,不在峭崖悬壁,而是在清源山风景区停车场山门外北山公路西侧五六十米的地方。今天清源山旅游业正在发展,风景区不断开发,“铸剑石”的发现,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泉州文化古城、清源游览区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潜能等待我们不断发掘?!

说来也是机缘。1987年12月18日下午,乘全国“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空隙,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吴珊珊同志倡议,邀泉州市广播电视局的陈秉正、退休老师李于右、泉州市志办的傅金星等同志和我,一同到清源山漫游。

清源山风景区规划办公室主任车照明同志,和我们是几经谋面的熟人,寒暄毕,兴致勃勃地说:“不久前,我们又发现一块‘铸剑石’,石的上面,镌刻一口长剑,因为长期被荆棘杂草覆盖,所以鲜为人知……”

我们这些人对清源山并不生疏,可是就没见过什么叫“铸剑石”,甚至从没听到有人讲过这里有“铸剑石”。因此,我的心就集中在这一点上,其他风景,好像都不在意了!

“铸剑石”其实不在深林壑峡,不在峭崖悬壁,而是在清源山风景区停车场山门外北山公路西侧五六十米的地方。一条小岸上,露出一块不高的大石,石面上镌了一口长剑。石正面向西成崖,临水屹立,大约成丈,尽被荆棘藤刺布满,看不见其真面目。车照明同志说:“前天我在石沿俯下细看,好像还有镌刻文字,只碍荆棘藤刺太多,没带工具,脚无站处,所以不知上面镌着什么!”

我一时兴奋,准备沿崖壁缓攀而下,可转了几种姿势都不好使,大家又劝阻勿作冒险。后来,才绕过小沟,跳过一个被水草盖满的烂泥小潭,拨开荆棘草刺,钻进石崖底下……我依在一棵小棘树上,面壁贴崖,寻找有没有什么古城文化遗迹。终于发现“太清隐君云庐”6个大字,字大约一尺半见方。随即又在这六个大字的下部,发现18个小字,“铭曰:日居月诸,扫揪著书,山光风远,泉溥云舒”(其字排列竖读,为二字一行; 标点系笔者所加),字大约五六寸见方。再经搜寻,又在右边上发现有题款,曰“万历乙未春”,右边下款题:“五口山人书”。

我嵌在石崖之半,没法抄记,只好依崖刻上的排列次序呼念,让站在崖上的傅金星同志作记录,兹依崖刻布局排列如下━━

五 云 隐 太 万

口 历

山 乙

人 庐 君 清 未

书 春

云泉风山著扫月日铭

舒溥远光书揪诸居曰

我们推测崖刻镌字从整体布局上看,已称完备。揣摩其中内容 ,其铭文16个字当然不费解释。但“太清隐君云庐”六字,到底是仙是人呢?对此,一行人都没能作出答复,只为清源山平添一处玄妙的景观而高兴!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过了二三年。近来,偶然查翻《晋江县志》,竟于卷之十二《人物志.隐逸》上,发现丁衍夏一条载:“丁衍夏万历年间人,始居城西隅,已迁于北,名其所居‘泰清隐居云庐’。晚益落寞,纵心浩然,预为诔若铭诗歌以自适,其言横放超轶,盖达人之观,方外之士也。”又经复查《道光晋江志》,记载与前相印相符。只有二条不同:其一,县志所载,只有“泰清隐居云庐”六字,没有像崖刻那样详尽;其二,“太清隐居云庐”的“太”字,在两志上都载为“泰”字。

考“太”与“泰”通。《淮南子注》:“太清,元气之清者”《抱朴子》:“上升四十里,名曰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又不论在时间与内容,以及那“为诔若铭”的“横放”上,都与丁衍夏其人的性格十分吻合。

看来,传说中名其为“铸剑石”,也并不是没有根据。或借“其气甚刚”以“铸剑”吧!

━━这当然是丁衍夏遁出“方外”寻求身心平衡的自我开脱!

古人已作古,古迹不磨灭。今天清源山旅游业正在发展,风景区不断开发,“铸剑石”的发现,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泉州文化古城、清源游览区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潜能等待我们不断发掘?!

——原载《泉州晚报》1989年1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