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蔡克廉与庐山崖刻

蔡克廉与庐山崖刻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克廉祖籍福建晋江青阳,其祠已废,而祠堂门口有一池,犹存,乡人以遗迹故,时至今日仍呼其地为“蔡厝池”。蔡克廉少年时候,与“唐宋派”文学家王慎中(遵岩)及名将俞大猷同学,受业于以学行鸣于当时的林福。庐山白鹿洞书院进口处蔡克廉的崖刻“吾与点也之意”,恐怕就有上述之意。这里,蔡克廉书刻“吾与点也之意”这句话,直觉地理解,当然是很清楚明白的。这就是我国独特的崖刻文化!

闻名中外的庐山风景胜地,崖刻如林,每到一处,免不了要留心驻足琢磨一番。其间在“流芳涧”上游、白鹿洞书院进口处的一砥石上,发现有“吾与点也之意”赫赫然六字巨书,上款刻着“嘉靖丁未孟夏”,下款刻“晋江蔡克廉书”。

旅游考察之中,意外看到同里的古代名人足迹,身心不觉平添许多力气。

据《泉州府志》载:蔡克廉,字道卿,嘉靖巳丑(1529)联捷进士。除户部主事,调北刑部,升员外郎中,以宽张延龄故,谪广德州同知,移庐州同知,擢南主客司郎中,从宽张延龄故,出为贵州提学佥使,历官按察使、布政史,佥使御史,巡抚江西,总督漕运。入为户部侍郎。当朝廷晋升他为户部尚书时,他不贪禄位,“辞北乞改南”。卒祀名宦乡贤,所著有《可泉集》等多种。

蔡克廉祖籍福建晋江青阳,其祠已废,而祠堂门口有一池,犹存,乡人以遗迹故,时至今日仍呼其地为“蔡厝池”。

蔡克廉少年时候,与“唐宋派”文学家王慎中(遵岩)及名将俞大猷同学,受业于以学行鸣于当时的林福。他们三五少年学子,互相切磋,以文相砥,为后来上进成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王慎中致力推崇韩、柳、欧、曾、王、苏散文,而成为赫然大家;俞大猷一生戎马,兵间刀光剑影五十年,功勋彪炳,为天下“俞龙戚虎”口碑;蔡克廉也因“世人尽推其才”,得其重用。但是宦路坎坷,所以当他升为尚书时,不愿意留在北京这一心腑之区,即“辞北乞改南”,到南京二线来。

庐山白鹿洞书院进口处蔡克廉的崖刻“吾与点也之意”,恐怕就有上述之意。“吾与点也”出自《论语》,这一句子的出现,有一段来龙去脉━━

有一天,子路、曾皙(点)、冉有、公西华四个人侍坐在孔子身边,回答教师提问的关于自己的志愿这一口试题目。子路抢先回答,冉有、公西华依序也做了回答。只是孔子对他们所答的问题并不十分满意,便回过头来,叫曾皙(点)回答。曾皙马上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三个人所具的志愿不同。”孔子对此加以鼓励,说:“怎么一定要相同呢?各言其志嘛!”曾皙听到老师一再鼓励,才道:“莫(莫与暮通)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孔子听了曾皙(点)这一朴实的回答,感叹地说:“吾与点也!”意思就是“我(孔子)与点(曾皙)心里所想的是一样的!”

孔子之所以“吾与点也!”就是因为他明白了曾皙(点)所回答的深层涵义,这一涵义,正如他在《易经.系传》上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奥!

这里,蔡克廉书刻“吾与点也之意”这句话,直觉地理解,当然是很清楚明白的。但是认真琢磨,觉得他引用孔子“吾与点也”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之意”两个字,便大有学问。这两个字的主旨,恐怕也带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含义吧!如此一来,仅仅六个字的崖刻,便可让世人研磨不止,不但“白鹿洞”、“流芳涧”热闹了起来,且从古代至现在,都因此而热闹起来。这就是我国独特的崖刻文化

——原载《泉州晚报》1996年12月14日,又载新加坡《华星》季刊1999年2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