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从中出来

我从中出来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独清,陕西蒲城人。本诗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1期,1926年3月16日。王独清的诗,受象征派影响颇深,偏浪漫和颓废,但消极感在他那里,多呈现为情调,而非情怀。对这种普遍性的意识,或迟或早会到来。但在青春期写作结束后,这样一种可称为情怀的普遍意识,它在写作中的有效性如何呈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对它的意识,导致发声之难。

王独清

我从Cafe中出来,

身上添了

中酒的

疲乏,

我不知道

向哪一处走去,才是我底

暂时的住家……

啊,冷静的街衢,

黄昏,细雨!

我从Cafe中出来,

在带着醉

无言地

独走,

我底心内

感着一种,要失了故园的

浪人底哀愁……

啊,冷静的街衢,

黄昏,细雨!

赏 析

王独清(1898-1940),陕西蒲城人。本诗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1期,1926年3月16日。王独清的诗,受象征派影响颇深,偏浪漫和颓废,但消极感在他那里,多呈现为情调,而非情怀。

这首诗,即有一种异国怀乡人的情调:“浪人底哀愁……”需要强调的是,情调拘囿于个人痛痒。而一种太过贴近自身的封闭化发声,即使是对自身的指涉,可能也会失效。写作的原发动力,几乎缘于个人痛楚,即“诗可以怨”。但写作要随时做好敞开自己身的准备,这不意味着它必然和时代或他人发生直接联系。但它所朝向的那个世界,后者进入它时,一定有先在的歌哭,那个我们称之为诗怨传统的普遍生存状态。对这种普遍性的意识,或迟或早会到来。但在青春期写作结束后,这样一种可称为情怀的普遍意识,它在写作中的有效性如何呈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生存之难是一定的。对它的意识,导致发声之难。所以停止写作或陷入自动化写作,都很平常。“诗缘情”,让心最初感发的那个状态,人们经历过的青春写作,以及那些可在某种程度上称之为美好的年轻时光,它们的可怀恋性,往往被过高估计,而这也最终导致它们被过于轻易地赞美,其实反而是亵渎。(曹梦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