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年书法作品欣赏大全

2022年书法作品欣赏大全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世强,是对于书法有着勇敢献身精神的苦行僧。他以禅悟思辨、结体秀丽、力顶群山的书法来张扬个性,标志自我,这是张世强书法作品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还有国内众多著名艺术评论家纷纷评论张世强的书法作品,认为他是一位最具势力和发展前途的当代书法家。张世强,字归虚。张世强先生的书法启蒙于他的父亲张九林和伯父张九翰。张世强先生刻意在自己的书法中变中求奇、奇中求变、变中求新。

张世强,是对于书法有着勇敢献身精神的苦行僧。为了书法,他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的2005年,一改往日的书斋笔耕,用16年时间,去全国28个省区的5000多个城镇,走了80万公里路,拖碎了10多个行李箱,完成了他书法苦旅的远征计划。他以40多年的学书经历,以实际行动把自己融入中国书法远古的河床,云游天下,南来北往,东西跋涉,寻师访友,与莽原冰川对话,与大漠沧海对话,与暴雨流沙对话,与飓风闪电对话,在中国书法的历史与空间眺瞰展望,时时把握新的趋向,凭借禀性、睿智和情愫,把书法融入生命,去重塑沧桑岁月的山水情怀和坎坷人生,以悠悠灵秀之气和超人的胆量,把书法融入传统文化中去展示民族精神,在营造意境、纯化笔墨的表现手法上不断延伸他的书法之路。他以禅悟思辨、结体秀丽、力顶群山的书法来张扬个性,标志自我,这是张世强书法作品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书画界联合会常务理事、世界品质评鉴委员会会员的张世强,近年来一跃成为国内注目的书法家,作品在全国书法大赛中数十次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外国家级博物馆、文史馆收藏,曾6次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交流书法艺术。齐白石第十二世孙、齐派第三代掌门人、北京齐白石研究会名誉会长齐展仪先生称赞他的书法“笔苍墨韵,气足神完”。已故的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看了他的书法后,欣然题词:“线如海底游龙,点如巨石坠空,气如雨后长虹,势如山上古松,归虚书法很有前景。”还有国内众多著名艺术评论家纷纷评论张世强的书法作品,认为他是一位最具势力和发展前途的当代书法家。

当一连串的艺术桂冠和评价向他涌来时,我不敢轻视这位年轻而有冲击力的书法家。殊不知,在他成功的背后,他堆纸如山,池水浸墨,颓笔成冢,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和艰辛的劳动。

张世强,字归虚。1959年生于齐鲁胶东丘陵中的山村北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少年时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出身书香世家却又家境贫寒,做过大队的技术员,开过拖拉机,当过教师,也做过教育局的秘书。一个涉世未深的20多岁的小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遍尝世态之炎凉,人生之坎坷。这些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爱好书法艺术的他,不甘寂寞,总想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固守自己的心灵家园,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他对生活对自身生命的体验,使他更进一步体会到了书法与自然的真实含义和生命同等重要。在此,我们不必追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旅途炼狱的切肤感受,我们只有走进他的书法里,才能理解他魅力无比的精神世界。

张世强先生的书法启蒙于他的父亲张九林和伯父张九翰。后拜青岛名师张杰三老先生为师,自赵入手,后习郑文公上碑,再追汉隶张迁、石门颂、汉简及“二王”,30岁后严遵师嘱,旁临大篆、泰山金刚经,细摩毛公鼎、散氏盘。后来又经戴长虹、吕如雄、齐展仪等先生热情指授,习练中尤重化古为己、广采博取、活学活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从整体上讲,他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为主,隶篆兼写,碑帖融合,入古出新,既渗透了秦汉的碑刻,也法取了“二王”的秀逸妍美,张旭的狂放、怀素的癫疯、汉简的瘦硬和汉隶的朴厚,都为他的书法奠定了基础。这就确定了他的审美方向要达到大气豪放、气势开张的效果。

他的创作思路完全是学养和性情释放有度的宣泄,以自然的心态心无旁骛地生发出他笔下的果断,所以,每落一纸,散发着高古、典雅的雄强之气。他以行草书写的王维的诗词《山居秋冥》,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给人以瀑布飞流的感觉,巧妙地将碑融于帖,异趣横生,灵动的线条,胸襟和学养跃然纸上,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效果给人们营造了舒展清爽的书法图像。他既能巧妙地将碑沉于帖,又能转帖入碑,使之跌宕起伏,异趣横生,奔走的线条如蛟龙出海,又似惊雷闪电。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张世强先生的作品气韵贯通,显示了他快乐宽松的心态,他书写的过程不是勉强为之的,因而就出现了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视觉效果。正如苏东坡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大凡书家都试图通过书法创作来标志自己的学养和抒发思想感情。张世强通诗词、精文章、识古鉴,对佛教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涉及。博学多识的张世强书写的目的要表现禅心如水的境界,自然下笔不俗。

他的书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可以说是诸体皆能,其中隶篆涉及较广,他曾对郑文公上碑,张迁、石门颂、汉简下过很大的工夫,他着力于法度变化的形态,他跃然跌宕的线条质感,一反平整、公允的结构补白,以对篆隶的线条整合中求得工稳、精致的取舍,使他的作品起伏多姿,摇曳多变,以雄强之气力透纸背,如神龙甩尾,悠长劲健。看似拙朴的奇异造型更能使他心扉浮动,激情荡漾。因而,他的篆隶作品洋溢着动感和古朴的思想情怀、浓烈的金石气,对古人笔意的再度消融、转换,生发出了自己庄重雅典的笔墨神韵。

张世强先生刻意在自己的书法中变中求奇、奇中求变、变中求新。他的行草风格有篆隶线条的特征,篆隶亦有行草笔意的渗透。他通过自己大胆的思维想象空间,精气神凝聚与内,行笔速度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改变了书写中呆板、平顺、稚嫩的情调。所以,他的行书张扬而不轻浮,力于美的和谐,把粗犷、古朴、拙重的风格凸显出来,使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更加浓烈,笔墨的趣味不温不火,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心生悬念。他在营造结体疏朗的同时,对书法内在骨气的要求上充分体现出了极高的灵性和悟性。

看得出,张世强先生的书法图像从心底流出,源于他百炼纲化作绕指柔的书写基础,源于他游历祖国山川河流、名寺古刹、高原雪域、江南水乡征途的跋涉。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一幕幕原始的苍凉和旷远去慢慢体会中国书法点线之流动的脉息,从一座座青铜巨雕的高山峻岭上去思考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组合,从万里云阵和大海的狂涛中去思量书写时章法的摆布,从几万年人类跟自然的搏斗中去彻悟书道精魂的流觞,从一座座碑刻摩崖上领略我国书道峰巅的无限风光。”此时的他已完全迷醉于张芝、张旭、张瑞图以及唐朝藏真大和尚那真正的痴狂。书道务必是追求者疯狂背景下的自信,学识的长期储蓄、优美情愫的激荡奔突,对美好明天的热烈追求,留美人间创造的热望,是经过无数寒暑酿造出来的视觉琼浆。正因为如此,他胸怀乾坤的浩渺之气、山河美景在他脑际萦绕,大江大河在他心中汹涌澎湃,高天流云在他思绪中缠绵。我看了他发表在报刊上行书作品的局部单字,都是匠心独具的精美佳作,就像一幅来自天籁的山水画,让人神思飞扬,给人以气吞山河、力拔群山的感觉。如他的小品“思无崖”“浮云”“无声”等作品,大气磅礴,让人浮想联翩。还有他的榜书“虎”“鹰”“神”等,笔畅墨酣,自成天趣,厚如磐石,有群峰入云之势。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的“龙”字碎片,四周破残,就像一幅“玄极图”的创意特写,让人想到了天象和地理的演绎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张世强的书法对于天地山川神韵的吸纳和美景物华的拥抱,有极强的包容性和丰富的创造性。

还值得称道的是,先生在章法和落款的处理上运用了疏密有序、删繁随意的灵活手法,提升了整幅作品的神采,更显示了他对书法高度深入的理解,反映了他书法的品相美。他的草书作品在“二王”、张旭、怀素的路上长期跋涉,来龙去脉精省简约,笔画的运用适则为上,他对笔画的把握比较准确。他坚持简洁明快的原则,不生硬、不抽象,书写的速度不紧不慢,走笔毫不犹豫,因而,灵巧娴熟的线条没有浮躁不安的迹象。他的草书法度严谨,质感强烈,他不偏向“二王”的妍美,也不死守张旭的狂迷和怀素的尔雅,而是在古人书法心像的演变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书法个性。他心从改变、再造,对于如何协调、统一,在书写过程上创造章法的布局,给欣赏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章法趋于浮云流海、跌宕起伏的效果。整幅作品字距行距错落有致,动感十分强烈。这一类章法给人传送的信息量很大,使审美感受在咫尺之间达到了饱和。先生书写老练,力撼气盛,在创作的瞬间,中锋出击,侧锋兼使,逆锋造势,从作品的气息中,让人感受到粗犷苍茫的意境和高古悠远的情调。

道教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此来看人与自然是同一性的。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学习书法走向巅峰有所启迪和帮助。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然无为。张世强的书道精神是把自身、书法和自然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书法成了他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奏响书法音乐美和人生征途的凯歌。他将以生命最深刻的体验,把书法融入天地万物中去理解,不断完善他的书写过程。他的书法正是日趋成熟的攻关阶段,应和了我们这个图腾崛起的竞争时代。我要提醒的是先生切忌火气和燥气的浸入,在古典和自然的感悟中不断吸取精华,才能保证在以后的书法创作中以闲适平淡的心态,写出境阔字洁的格调,这才是他书法理想的境地。

原文节选发表在2008年9月22日《中国书画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