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笑烟雨是东坡

谈笑烟雨是东坡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仓放粮,救万民于水火;三潭印月,至今亲睹芳容。可以说,苏东坡在自己贬谪的第一站——黄州,便已完成了人生境界的蜕变和升华。苏东坡的一生告诉我们,顺其自然,是生存的第一要素。然而苏东坡却是知己遍天下。这样的包容,我们就是说苏东坡是圣人也不为过吧!苏东坡,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渐行渐远,又仿佛愈来愈近。

——读叶苏东坡传曳有感

建德市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高二(13)班 叶锦煜

千百年后,世人依然会想起苏东坡。

他从眉州走来,峨冠博带,步履轻盈,谈笑风生。初出茅庐,便以生花之笔赢得天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非常赞誉:“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他悠然勒马至黄州,虽以罪官之身,但他的步伐却越发稳健。赤壁之上,一江明月,一壶浊酒,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叶扁舟,一管洞箫,一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羽扇纶巾,谈笑间,他早已超然物外。

衣锦回还杭州,他嘚嘚的马蹄踏遍了三月杭城的十里苏堤。开仓放粮,救万民于水火;三潭印月,至今亲睹芳容。这份情,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终不变。

衰朽之年,他流落岭南,这本是瘴疠之地,外人少有生还。他去化作呵呵一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久又被贬儋州,在这琼州岛上,“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而他一笑置之:“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

苏东坡的仕途是坎坷的,可也是因为这一路的艰辛,成就了他一世的文名和那令后人仰之弥高的人生境界。

看看后人对他的评价吧,“我们未尝不可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可是也许这些还不足以勾画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一首《念奴娇》,两篇《赤壁赋》,便奠定了他在文坛上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地位。他被誉为一代文宗,一代词圣,北宋书法四大家之首,他更是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他的文章,让宋神宗每每欣然忘食,不住地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当时人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狗肉。”但也正是生活的磨难让他的文章更加丰富多彩。从他的诗词曲赋中任意抽选,有的轻灵飘逸,有的意象深远,有的雄浑壮阔,有的哀思悲切。可以说,凭借他的才华,即使一直官运亨通,在京师锦衣玉食,也照样能写出华美的词章,但绝不可能有他历经风雨之后的造化传神,感人至深。

古往今来,有文明流于后世者,一般仕途都不甚顺利。昔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问世;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难道说,失败、挫折就一定是带来成功的前奏吗?不,它带给人们的是一阵心底的痛,这痛发人深省,让古往今来的圣贤静下心来,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深沉,让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定,这也使他们不同于那些迷醉于花天酒地的世人。于是他们在这万籁俱寂中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们做到了。但苏东坡与他们又有所不同,他并未感到有多少痛楚和失落,多少苦难在他的眼里只化为呵呵一笑。

可以说,苏东坡在自己贬谪的第一站——黄州,便已完成了人生境界的蜕变和升华。《苏东坡突围》一书这样描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他带着全家去城郊开荒,他亲手营建了自己的东坡雪堂。他白日在田间挥锄作歌,夜晚在炉旁执笔挥毫。一日他经过野地,适逢微雨,便留下了那千古困厄之境的绝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我反复读了上百遍,是我最喜欢的词作,至今仍觉得是字字珠玑,丝丝入味,句句宛如天成。若是放在我们眼里,眼前可能就是寻常之景,但在苏东坡天才的洞察力和旷世的超脱之下,产生了这样强烈的共鸣。人生,在他眼里,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

出世和入世,这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古时的士人却一直想把自己身上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又有几个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苏东坡做到了。贬谪时,他寄情山水,与自然相依相随;受宠时,他尽心竭力,为民消灾。尽管许多人经历与他相似,但又有谁能像他那样保持一颗永远乐观的心呢?苏东坡的一生告诉我们,顺其自然,是生存的第一要素。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必须保持着永远的积极向上、进取求索的态度,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自己生命的平衡点。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苏东坡却是知己遍天下。当然这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于是他的朋友圈不仅包括文人雅士,还有市井百姓、和尚道士,甚至还有他的敌人。他以赤子之心待人,自然收获了别人的爱戴与尊重。只举一例:他曾经有个朋友叫章惇,后因党派之争,欲置东坡于死地,东坡贬惠州,谪儋州,皆是此人之举。待苏轼遇赦北归,恰好章惇受贬雷州。苏轼听闻此信,并无高兴之感,相反还替他叹息。他写信告诉章惇母亲雷州非瘴疠之地,并举自己弟弟子由待过一年为例,让她不必担心。据说章惇听闻此事后,羞愧难当。这样的包容,我们就是说苏东坡是圣人也不为过吧!

苏东坡,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渐行渐远,又仿佛愈来愈近。眼前浮现出的是那样一个儒雅的身影,他以那种与日月争辉的神采,千百年来犹如一座丰碑,化为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苏东坡传》在作者笔下“厚积薄发”,短短几行,苏东坡坎坷的一生、独特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所感有物,所悟独到,所析精当。

教师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