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中解深意文里蕴重托

曲中解深意文里蕴重托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钟山记》脍炙人口,苏轼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因而人们均以为他是为考证石钟山成名的由来而去游山览胜。联系文章开头,苏轼已说明到湖口游石钟山是送其子苏迈赴饶之德兴尉。联系苏迈的职务和职责,苏子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真是无声胜有声,隐晦曲折更胜似平铺直叙。

曲中解深意文里蕴重托——读《石钟山记》有感

人贵直,文贵曲。古今贵为曲的文章之中,我最欣赏苏子东坡居士的《石钟山记》了。

为何?《石钟山记》脍炙人口,苏轼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因而人们均以为他是为考证石钟山成名的由来而去游山览胜。延至清朝,无论经纶世务和为文立说都独树一帜的俞樾在《阅微草堂》中也只是指出了石钟山是名成于形,并感叹苏子是过其门而未入其室,而今人们也仍是从这一点去理解和欣赏。

我们再看看文后的警语:“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和我们今天公安干警办案时在现场中查实例、重证据、不放过一个疑点,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掉一个坏人是多么相似。联系文章开头,苏轼已说明到湖口游石钟山是送其子苏迈赴饶之德兴尉。而古时尉者,是负责治安捕盗练兵之职也。文中也写到,当他们照传闻先从山上和尚处扣石聆听后又乘着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水流风劲悬石森然欲搏人,又山上栖鹘磔磔云霄间,似老人咳且笑者,连以船为家的舟子亦是惧怕欲回,敢于如此之冒险而只为探奇览胜则未免过分了。最终鋂坎镗鞑之声发于石穴的罅隙,再加上当中流之大石亦空而多窍,涵淡澎湃之声作矣,使作者想到了无射和歌钟。因此这里是从声响的方面点明石钟山的命名,是否可以到此打住呢?作者却说了“事非目见耳闻”的那一句话,由此可见,作者游石钟山在说明了命名的理由之后,更令人要理论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一点,即本人必须亲临实地的考察,而不该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可见这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是全文的精魂之所在。联系苏迈的职务和职责,苏子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真是无声胜有声,隐晦曲折更胜似平铺直叙。只因其技艺过于高超,一直至今,苏子的用意都没为后人所议及,未知苏子九泉之下,是为其高超的艺术而窃喜,抑或是为后人未识其高超的技艺而悲哀呢?

我大儿自毕业后亦参加了公安工作,虽只是一员普通干警,但看到他和战友们为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常常是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遇到重案大案时,常常几天不着家;就算平时半夜睡了,有时也被通知出现场,回单位后又是马不停蹄的取材料搞核定,不能有丝毫的遗缺和简陋。这是多么的辛苦,但又是多么的光荣。想到这些,以后再教学这篇课文时,既对“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一种突兀感,也有一种亲切感,也更感到这游记,应是苏轼对苏迈上任初所上的一场生动示范课吧!

苏轼之爱儿,可谓计之深远矣。也正因为有此善教之父,据史料记载,苏迈在任上也很是敬业,并政绩斐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