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欣然拜读了丁国成先生发表的《有错必纠》的专文(载《诗国》2010年第1期),指出“中国作协乐于承认鲁迅文学奖诗歌评奖中的错误,肯定广大读者对‘鲁奖’诗歌评奖丑闻的批评,这是好的,我们表示欢迎”。与此同时还提出两点明确要求,以便杜绝遗患,并且从政策高度加以阐述“有错必纠”的严肃性和意义,令人信服,值得提倡。
论者是为了坚持真理,敢于同一切谬误现象作不懈的斗争。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需要正确而健康的批评”。面对着有人“谩骂鲁迅,涂写淫诗”的丑陋行为,反而能够获得评奖人的赏识,岂不怪哉!如果对这种标榜创作自由的歪风不进行抵制,就会把当代文坛搅得一片乌烟瘴气。毋庸讳言,现在有少数新诗人以反叛传统为幌子,信口开河,为所欲为,而自命为“创新”与“突围”的举动,实际上已经远离文学所担当的社会使命,岂能听之任之。目前唯有广州的《华夏诗报》屡次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全国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并得到了中国作协的热心支持。
谁曾料到,像丁国成这样资深的诗歌评论家,他为坚守真理所作的中肯批评,竟然被一些文学刊物拒绝采用。深究其根由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文坛早已失去开展正常批评的风气,鲁迅先生当年倡导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文学评论的基本准则如今竟然行不通。评论人最担心得罪作者,只好一味唱赞歌,彼此皆好,似乎所有的创作都是完美无瑕。可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闻一多就敢于公开批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诗歌的短处,而在当下,如果你指出若干不足就会遭到白眼。(2)自古洎今,文学批评的职责是推动创作的重要一翼,没有批评的文学是不可想象的,往往会失掉了前进的方向。凡是文学大繁荣的时代,都是两者互为促进的,我国历史上的汉魏文学、唐诗的高度繁荣,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莫不如是。现在大家都深感忧虑,对文学创作的“无声批判”倾向熟视无睹,几乎变成了一种不治的顽症,奈何之!(3)现在举办的各种评奖大多沦为私人交易,缺乏公开公正的科学态度,因此被广大读者嗤之以鼻。评奖活动一旦成为图个人私利和小宗派吹捧的工具就没有权威性了,与旨在发现精英人才和扶持后人完全背道而驰。
我本人对此也有所感触,只是对个别人文章里的纰漏提出匡正,同样不予理会。“专家不专”历来如此,由于自恃是名家大牌人物便可以信笔作秀,不懂装懂误导了读众。比如有一位北京诗人高某专门研究新诗理论,却任意否定“新古体诗”的存在价值,指责它是搞什么“怀旧”,甚至“走回头路”,无非是写些“老干部顺口溜”,云云,如此大泼冷水不知为哪般?还有一位全国知名的作家,小说写得不错,却偏要大谈“诗教”问题,不幸误读了李白诗中“桃花潭水”的深刻寓意,作了文字上的主观臆想。原来的“潭水”只是一般称谓,它在安徽古镇陈村对面青弋江边的一个拐弯处而已。写评论不能想当然,以显示如何博学,古人称之为“续貂”。上述两例,我曾将小文寄给原发报刊,希望澄清事实,编辑碍于面子更是为了维护权威,一概不予发表,气不过我只好另找出路,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很难查对。
“难以开展评批”这是现有的一种文坛弊端,而且仍在蔓延下去。过去“极左”搞打棍子固然要不得,而逃避正当批评同样可悲!任何批评都是对事不对人,应当欢迎这种文化交流才是正道,中国作家协会已经作出了示范,这个带头太好了!所以,我格外敬佩丁国成先生的这种智慧与魄力,此心昭昭,何须求人见谅。
2010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