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姚崇的“十事”

姚崇的“十事”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玄宗仔细听了这“十事”以后,认为这和他整顿朝政的想法不谋而合,便立即表示同意,于是第二天他正式宣布姚崇“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姚崇上任后,以“十事”为他的施政纲领。又在姚崇向唐玄宗提出“十事”建议的天头上批注:“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对姚崇和他的十条建议给予高度评价。姚崇的“十事”是:一、改变武则天“以峻法绳下”的做法,为政“先行仁恕”。

62.姚崇的“十事”

新唐书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寖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固辞实封,乃停旧食,赐新封百户。

——选自《新唐书·姚崇宋璟列传》

[评点]

《新唐书》是宋代欧阳修(1007—1072)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唐代史。二百二十五卷。在史料上对《旧唐书》有所补充,但不如《旧唐书》多保留原始资料更有价值。姚崇(650—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姚崇曾做过武则天和唐睿宗的宰相,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朝中的种种政治弊端了如指掌。唐玄宗即位之初,密召姚崇,打算任命他为宰相。他趁此机会向唐玄宗提出“十事”,即十项建议,并且明确表示,如果不能得到采纳,他就无法接受宰相的任命。唐玄宗仔细听了这“十事”以后,认为这和他整顿朝政的想法不谋而合,便立即表示同意,于是第二天他正式宣布姚崇“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姚崇上任后,以“十事”为他的施政纲领。他和他的继任者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励精图治,经过一百年的努力,创造了唐王朝政治上安定清明、经济上繁荣富庶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

毛泽东对姚崇十分赞赏,他在《新唐书》的《姚崇传》里,画了许多圈点。在《新唐书》本传的天头上,毛泽东用铅笔写了“姚崇”两个大字,字旁划了两条粗线。在“姚崇”二字之前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又在姚崇向唐玄宗提出“十事”建议的天头上批注:“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对姚崇和他的十条建议给予高度评价。

姚崇的“十事”是:一、改变武则天“以峻法绳下”的做法,为政“先行仁恕”。二、接受丧师青海的教训,“不幸边功”。三、纠正巧言媚上者犯法“皆得以宠自解”的歪风,“愿法行自近”(从皇帝近处开始执行法纪)。四、改变“喉舌之任出阉人(宦官)之口”的做法,宦竖不参与国政。五、禁止皇室亲戚、公卿、方镇“贡献以自媚于上”的陋习,“租赋外一绝之”。六、改变“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的现象,“戚属不任台省(指不在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任职)”。七、克服“先朝亵狎大臣”的遗风,对下“接之以礼”。八、改变谏官“以忠被罪”的弊端,“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九、克服大造寺观“费钜百万”的奢靡之风,禁绝“道佛营造”。十、接受汉代外戚掌握国柄祸乱天下的教训,不使外戚专权。这些也是姚崇再次出任宰相后的施政纲领,简单扼要,观点鲜明。从此,一扫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历朝的种种主要政治弊端,对于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也许就是毛泽东称姚崇是“大政治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称姚崇是“大政治家”可以理解,姚崇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认识,他的赫赫政绩,特别是他的十条施政纲领都可证明。称他是“唯物论者”又有什么根据呢?

就在姚崇上任不久,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成群的蝗虫落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就被啃得精光。许多老百姓都很迷信,只知道烧香拜佛来消灾,不敢进行捕杀。姚崇知道后,马上派人到灾区“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在实施灭蝗的过程中,姚崇遇到了朝廷内外的重重阻力,但他坚持重人轻神,不迷信,认为“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意思是说,这些反对灭蝗的官员拘泥于书本知识不懂得变化。灭蝗这件事虽然违背经书之说但却切合自然规律,违反常规却可作为权宜之计。这段话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似可认为是对姚崇“唯物论者”的一个注脚。此外,姚崇一贯反对做佛事,主张死后薄葬,认为死人没有知觉,同粪土一样。人死后即使真有神灵,也不会在棺材里,因此厚葬毫无用处。姚崇曾多次上书玄宗,申述他的以上主张,并且建议以后不要再造寺观。毛泽东在读到姚崇非佛的言论时,批注“韩愈《佛骨表》祖此。”韩愈以反对佛教著名,他对佛教的批判,明显地受到了姚崇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