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原则,历来被兵家视为金科玉律,至今仍是一条重要的科学真理。高度评价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论断。毛泽东认真研究《孙子兵法》,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借鉴其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改造,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际中加以运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选自《孙子兵法集注·谋攻篇》

[评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撰。计十三篇。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取胜的原则、条件和策略等一些重要规律,被称为“兵经”。孙武,字长卿。春秋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任吴将,率吴军攻破楚都,“显名诸侯”。其军事思想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本文选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这是全书的精髓所在。本篇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阐明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了“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论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即使打一百仗也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打起仗来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打仗都很有危险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原则,历来被兵家视为金科玉律,至今仍是一条重要的科学真理。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军事,而且适用于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己”)和客观世界(“彼”)的许多活动之中。

从现有资料可以了解到,毛泽东早在1906年前后就已知道《孙子兵法》,当时他读了《盛世危言》一书,该书序中有“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注:原文如此)。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毛泽东1913年的《讲堂录》中,也记录了《孙子兵法》的部分内容。但直到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机会读完《孙子兵法》全书。1961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有人讲我的兵法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我就没有看过。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我就问他一句: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他答不上来。我说:你也没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见《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935年中央红军到了陕北以后,为了总结十年内战时期在军事斗争上的经验教训,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才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孙子兵法》。

在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说:“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高度评价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论断。此外,文章还引述赞扬了该书的另外两段话:“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之隙一样。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文章还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兵不厌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一些很好的原则”。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又说:“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这里说的“盖然性”,指的是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

毛泽东认真研究《孙子兵法》,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借鉴其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改造,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际中加以运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但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以及国内一些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合乎逻辑的继承、运用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