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与演变的规律

发展与演变的规律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新闻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和必然趋势。是从社会条件,各个方面的条件与新闻事业的关系的规律性中去找,不是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的“高兴”中去找,那是找不出来的。在军队、商业、宗教几个方面做一些打听消息的事情,但不向全体人民供应消息。但这种东西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京报”、“邸报”、“小报”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出版物,究竟是什么人需要?

第二讲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

上次我讲的新闻学,最后讲到新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新闻学到底是研究什么?(这是干啥的?录音?最好把那个录音机拿掉好吧,这个威胁很大,有了这个就不好讲了,不自由了)。研究新闻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和必然趋势。我的基本论点就是:新闻事业千变万化,古今中外,出现了无数种的报纸,也有各式各样的传播新闻的工具;这各种不同的工具也在不断地改革,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力量在推动它改的呢?在变的呢?是不是仅仅凭办报的人或者广播电台的编辑们,高兴这样改就改一改的呢?我的基本论点是,要从哪里找呢?是从社会条件,各个方面的条件与新闻事业的关系的规律性中去找,不是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的“高兴”中去找,那是找不出来的。一种必然性在迫使它(新闻事业)非改非变不可。这一章主要想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就是研究一下新闻事业的变化发展历史,目的是寻找它变革的必然的道理,为什么必然要变?任何事物决不会绝对自由的,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你在原始社会高兴办一张报,就没有这种可能性。如现代的上海,广播电台和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日报联合决定罢工,都不搞了,行不行?不行,群众就要造反,闹意见,不办也不行;如没有可能办,要办也不行。我就讲这个道理。这就是说,社会客观因素对新闻事业有一定的规定性,必如此不可。

现在就从历史的变化发展来寻找它的道理,第一段就是讲古代的主要是封建社会以前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古代新闻事业

新闻的含义不包括言论(论文)在内,只是先从人需要消息、需要了解周围的情况这个方面来谈的。新闻事业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种以收集消息、供给消息为专门事业的活动,就叫做新闻事业,如说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等。在最古时,人还是需要消息的,不过是没有新闻事业。自从人有了社会的生活,建立了一个相互关联着的集体,无论在最古的时候原始群也好,在原始社会也好,人和人之间就要结成一定的关系来生存、生产,这样就要互相了解周围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事情发生。最古时传递消息,在语言未产生以前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比如打猎,发现某处有一头鹿,招呼同伴帮助就吹一种声音,或用手势,或用其他的记号,或者去放狼烟,一个个部落传下去,——商、周朝的时候,要是发生战争就点起狼烟,这堆烟升得很高,一个部落一个部落传下去。方法是很多的,因为人有需要;但这时还没有以专门供给消息的新闻事业。如果在奴隶社会,作为一个国家机构、一个部落可能专门有,但不是向社会向全体人供应消息,起这种作用。军队也搞情报,做生意的搞行情;孙武子用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怎样来知彼,就靠打听消息。在军队、商业、宗教几个方面做一些打听消息的事情,但不向全体人民供应消息。所以那时没有新闻事业。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那时的社会结构规模还很小,一个部落只有几千人、几万人,不像我们现在六万万人结成一个很大的国家,北京开一个什么会就影响到六万万人,六万万人要知道。那个时候,一个小部落,原始群,小范围独立生活,再往后才逐步地扩大,即令有人需要知道消息,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条件:养活一批专门打听消息的人。何况当时生产力很低,需要量很小,社会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没有可能性产生专门供给消息的人,谁养活这些专门打听消息的人呢?当然更谈不到有报纸了。因为报纸首先要有人识字。要是那个时候有广播电台还好一点,可惜大家都不会造这个东西。这是一:最古时需要沟通消息,但是没有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产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呢?它不是一产生阶级就产生新闻事业的,这点可以肯定。拿中国来讲,现在历史学家在讨论中国古代史的分期,有人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汉代开始,有人说从秦开始,也有的说是从东周开始。无论怎样分,在西周以前总该属于奴隶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在西周时就没有新闻事业,也有些像“尚书”之类的文告,但无新闻事业。中国最早的新闻事业是从汉代开始。为什么汉代开始叫做有新闻事业?因为汉代有“邸报”(请看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邸”即在京城中各地诸侯藩属派了一个代表团驻在这个地方,设了一个官邸,比如现在大使馆(办事处)一类的东西。那时没有严密的国家结构,各个地方在封建社会内有相当的分散性。这地方一个小的市廛派个人到朝廷去,有什么事情赶快汇报回来。最初,就是有一批人从国务院秘书处那样的部门把公文打听了抄出往外发。最初是私人办的,叫做公文抄,全部都是公文,一直到《京报》还是公文。印出来以后,由商人拿出来贩卖。汉代情况如何?不晓得,但汉代以后大体的情况是这样子,以后又发展到像《人民日报》航空版那种样子,《京报》一出版,就发到各省翻印(如清代),就快一些。但清代《京报》发行时间是很慢的,从北京到杭州,最晚半年左右才能到达,实际上是不起报纸的作用。有人说,“邸报”是中国的最早的报纸,最早的新闻事业,我以为不完全正确。因为,报纸不完全是京报系统传下来的。另外到宋代又产生了“小报”,也叫做“新闻”,在民间到处打听消息,是私营的。它遭到过朝廷的镇压。当时,宋代是个动乱的时代。异民族向汉族侵入,战争到了什么情况?有人需要这种消息。也有一些官报即《京报》没有发表小广播,“小报”却在印发。所以,在宋代有一个大臣建议要镇压这种“小报”,说是“造谣生事”等等。但这种东西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京报”、“邸报”、“小报”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出版物,究竟是什么人需要?为什么会产生呢?从材料看来,最需要的还是官吏、士大夫、一些有学问的人,是这方面需要而产生。我们记得,从小说中也可以显示出这么一种痕迹。大概是《桃花扇》还是什么地方有这么一段,讲一个大官被一个奸臣杀害了,他的子女逃到一个县城里,想打听仇人是不是还当权,还有势力,他就想办法托人买一份《京报》看看,一看这个家伙撤职了,他高兴死了。为什么士大夫阶级要看呢?因为士大夫阶级在封建社会大部分是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学而优则仕”和统治阶级政权是相联系着的。记得欧阳修还是谁有一首诗,意思是说,闲着在家无事,看看“邸报”。可见那时不但官吏,连士大夫阶级也可以看到。也有的书上讲,那时《京报》已经普及到民间。有何证明?从历史中证明,说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朋友说,你中了什么状元还是进士了。朋友问:你怎么晓得?他说,我是看到《京报》上讲的,本来不决定录取你,后来经过几次的反复才决定录取了你。我向你道喜。这说明《京报》已普及到民间。恐怕这个说法太过分。所谓民间,应当是一般的农民、一般的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一个中了举人秀才的人说是民间就不大恰当。要普及到民间,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大可能的事。因为,一般的农民不识字,没有需要看这些东西。

在外国也是这样。纪元前60年,在罗马产生了《每日纪闻》。这样一种东西究竟是像“春秋”,还是像“京报”?很难讲,还值得研究。但至少说明那时在罗马帝国有一种专门把每天重要的事情记下来向一定的人公布的东西。在俄国,最早的报纸也是官报。在其他的一些国家如英美,最早的报纸也类似官报。美国是从英国传过去的,登载一些重要的政治事情,但不是官方办的;内容是发布一些重要的公文。这就是说,在古代的社会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定期出版物登载一些新发生的事情,最早是由官方、统治阶级开始的。

官报发展的方向不是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报。它有它自己的道路。从“邸报”、“京报”再一步发展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现代日报,就开始同官报分裂了。你们看,这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日报〔手里带着一张报纸给大家看〕,它不是“京报”,这里边有论文,有许多消息,比如说录取进士的消息,当中夹一个“邸抄全录”在报里头。这是日报和“京报”开始分家,分家以后又变了。到戊戌政变后,学外国办法,有一种“阁钞汇编”。再以后发展成为南洋官报、四川官报等。各省都有官报,官报再一发展就有些像国务院通报等等一类的东西,这是一条路,它分裂,京报就发展成为这样一类东西。

所以,如果把《京报》看成是中国报纸的鼻祖,不完全正确。这条道路发展下来像现在国务院公报、内部通报等等这类东西,专门给官员、给政府机关人员看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在外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15世纪左右,德国、意大利等等出现了“手抄新闻”。什么叫做“手抄新闻”呢?因为那个时候,印刷条件很不具备,科学技术不发达,但是又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因此出现了一批人,专门到处打听消息,打听新鲜的事情,把它用笔写出来去卖钱。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一种东西呢?首先,它是出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一带,大家学过世界史,威尼斯是最有名的商港,商业最发达,交通最发达,莎士比亚的一个戏剧叫做《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非常刻薄地挖苦这一批商人。这证明在古代商业发达的一个中心,产生了一种事业,就是像理发、洗澡行业差不多的手抄新闻商店。因为在封建社会,虽然是自然经济,但是它也需要有产品的交换,当然没有商品的交换。大家学过政治经济学,应当懂得在封建社会不是以生产商品为主,而是以产品为主,产品相互进行交换,因此就产生商业。因为商业的需要,就产生了交通,因为交通的需要,就沟通了各个方面的情况,也就需要知道各个方面的消息。所以,在这种封建社会,由于产品交换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当中就有了一批有钱的人,还有贵族,也都集中住在这样的城市当中。这些人就很需要知道周围的情况,也有些贵族需要知道一些有趣的事情,作为消遣、增加知识。由于这样的条件,就产生了“手抄新闻”。稍迟一些,在威尼斯就出现了一种报纸,叫做“一文钱”。可以看苏联出版的大百科全书:报纸和新闻康采恩(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上面讲,“报纸”这个名词翻译原文就是“一文钱”或“铜元”。在威尼斯商港叫它为“铜板”。因为威尼斯是一个商港,船来来往往很多,人要知道什么时间开船,什么时间到哪里去,这批“手抄新闻”者便根据技术条件的发展,后来就把它印刷出来发卖,一文钱一张。这就是凡是在封建社会产品交换比较发展,商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必然联系着交通的发展,由于交通的发达,刺激着人们需要知道周围的消息,同时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来来往往的人要知道许多新鲜的事情,大商人、大贵族收买“手抄新闻”,为了做生意或增加知识。这就是报纸产生的另外一个社会因素。

中国为什么没有由于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报纸呢?这是和中国的特点分不开的。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比外国的封建社会来得持久,当中有很多道理。如为什么首先在欧洲出现资本主义国家?这许多道理都要联系上。因为这里时间来不及,就不详细讲了,我的目的在说明社会条件是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力量。

在法国和其他国家出现了另外一种东西。一种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梅尔居报》,登载一些诗、文艺作品,特别是登载一些对于宫廷的歌颂,或战争的描写的文字;出版时间的距离很长,有时3个月,有时半年。另一种是《博学者之日报》,登载一些研究科学知识方面的事情。这两种东西都不是现代的日报。以后,在法国把定期出版物分为3种:属于政治性的,就叫做报纸;属于文学的就叫《梅尔居报》;属于科学的就叫《博学者之日报》。这种类型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也是由于在封建社会里边,所培养出来的一批知识分子的需要而产生的。《梅尔居报》都是一些文人学士做的文章,做诗做文章的人总大概是有钱的人,不是贫苦的人和农民。想知道一些知识的人当时也是知识分子。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可能。封建社会没有产生一批知识分子,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包含的内容,有奇奇怪怪的事情,如毒蛇把人咬死这类消息也很需要;一个女人生了两个头的孩子,也是这一类属于消遣、增加知识的。像中国的轶史、秘史一类的东西也有,也有流传的有趣故事。

封建社会中出版的和新闻事业有联系的大约有这么几种,都不是现代的日报;但是和现代日报的产生有关联。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不能够产生像今天的日报呢?它的社会条件怎样规定了它的呢?主要的是因为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分散的,是一个个个体生产,每一个很小很小的社会单位就可以独立生活。这是基本因素。抗战时期,我呆在农村的时期很长,根本不需要什么商品,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穿衣,只要掌握一个方圆十几里路的解放区差不多什么都可以解决。要吃油自己种豆子,种花生,榨出油来,不要电灯、煤油,点灯只要棉花和豆油。那个时候很喜欢打麻将,一夜就点一碗油。洋火也不要。烟麻烦一些,缝衣针一个小单位不能造。其他大部分可以。打仗要的无线电当然没办法。一般生活不需要和外界发生很大的联系,也没有需要知道外界生活。这是指封建社会,不是指抗战时期,抗战时期不知道日本鬼子到哪里是不行的。你睡觉就会给日本鬼子捉去,非知道不可。这样一种个体经济的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那么关切、紧密;不是这个地方发生变化,那个地方也会发生变化。大家想想,农村生活,一个集镇(5天一集)物价忽然飞涨,但是在另外10里路一村子物价就跌下来,不会统一的。不像上海那样,一没有猪肉,到哪儿都找不到。封建社会分散性大,就不那么严密,就不需要知道外边的事情。大家看《桃花源记》就很有趣,从秦代避乱到了晋代多少年,还在那儿住着,不知外边天下什么样子也过得去。现在不晓得外边事情,一天也过不下去。这就是封建社会不能产生(现代报纸)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由于生产的不发展,必然决定了文化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也就没有条件,没有读者,不识字印报给他看就根本不可能;也没有机器;装广播不识字可以,但封建社会却没有广播电台,更不可能。农民了解消息常常靠赶集,靠庙会,集中起来打听打听,有什么事情,口头转播。根据个人的需要托人打听。因此也只能产生以上的几种东西。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的几种东西呢?首先讲“官报”。固然,对全体人民来讲,从生产来讲,封建社会是分散的个体经济,文化落后,不能造成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但是统治阶级、官吏、士大夫已经结成了一个整体,统治政权的是一个整体。即令是在很早时期,列国时代,许多小的国家,国与国之间还要打仗,也需要知道(消息)。到了封建社会,秦汉以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或像罗马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政权的结构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互相联系,因此有必要互通声气。从许多材料看来,最初产生“邸报”的需要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政权结成了整体,而政权也是和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密切联系着的,有此需要。过去念完书还干什么?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做?念书就是为了做官。也没有职业,最没出息的就是教书。这样一个统治的政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并和它附属的知识分子相联系着,因此产生这么一种需要。其次,是商业的发展。报纸是由商业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化科学产生的。大约有以上这几方面,但这些都不是现代的日报,只是现代日报的雏形,同现代日报有关系的一些出版物。这就是说,封建社会必然产生以上的(出版物)状况是由于社会条件所决定,并不是说那时没有一个聪明人没有想出来。

顺便要谈到现代报纸的来源,除了以上的几个因素以外,还有一种东西,我这个提纲没有讲,就是“舆论”。在封建社会里早就有舆论和斗争。不光是阶级斗争,还有派系斗争。因此,在封建社会出现了一种什么东西呢?发文告好比是现在的宣言,告全体人民书一类的东西。听说过去有这么一段故事,《青年报》在斯大林逝世的时候出了一个笑话,说“斯大林对中国的帮助,简直罄竹难书”。人们把它引为笑谈。什么原因呢?“罄”当作“尽”讲,把所有的竹子砍光了都写不完,表示多的意思。为什么成为笑谈呢?有个来历的。讨伐隋炀帝的时候,李密起草的一个檄文,说炀帝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也写不尽。这个典故是由此而来的。以后就叫“罄竹难书”,表示罪恶难以写尽的意思。说好的事情为“罄竹难书”,就出了笑话。檄文等于告民众书、宣言。还有一种“揭帖”,一个坏人大家恨透了,又没有办法整,就在夜里写下了他的许多罪恶事情,到夜里到处贴。过去一个坏的官吏,老百姓没有办法就搞这个玩意儿,偷偷的到处贴,揭露他的罪恶。在古代社会,还有一种东西,大家看到,“中华牌”香烟上面有个“华表”。这“华表”的来历,据说是在古代宫廷的门前,树了一个木头杆,挂了一个木头牌子,谁要是有意见都可以去写一写,皇帝到时期收了去看一看。这么一种玩意儿,后来越悬越高,越悬越高,成为一种装饰品挂起来根本没用了。这种东西好比现在的人民来信。这种玩意儿就发展成为今天报纸的一种批评性舆论。它是批评性的舆论的来源。

最后我小结一下,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现代的报纸的原因,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少,人对周围事变的知识需要少,因此就不能产生专门以提供新闻为职业的一批人。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新闻事业

资本主义产生了现代的新闻事业。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用机器生产,生产出商品来,商品供应全社会用。通过商品的生产来取得剩余价值。商品破坏了自然经济。商品产生以后,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生活。大家试一试,行不行?住在上海,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吃肉,自己打油,这样一天也过不下去,非买洋火、买香烟不可。过去我们就不要买香烟的,老百姓种的烟叶子很多,弄在旱烟袋里就抽了。现在用商品,香烟就是商品,用机器生产,就买它来。它不是自己造的产品。商品产生了,自然经济破坏了,用商品把人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一个好的现象。绝不能向往自然经济。只有老子才幻想原始社会: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因为商品经济的产生,它就刺激着科学、文化、交通一系列东西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形成现代的新闻事业的社会基础。现代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不是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不。它不是完全和政治斗争的变化相吻合的。这是个什么道理呢?

首先讲现代新闻事业形成的一个过渡期,也就是包含了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现代新闻事业的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表现在新闻事业上有些什么特点?有以下的4个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在刚刚成功时和没有成功时变化不太大,1)基本特点是读者少,销路少。2)出版物期与期之间的距离长,有时候半个月、有时候一个月、一个星期,时效性较差。3)在形式上讲,没有脱离书籍的形态。梁启超办的《时务报》虽然像书,但却是报,上面登载了很多消息,在外国也是这样,不能够离开了出版事业的自身规律而发展,它要有继承性。编排很简单,在这一个过渡时期,报纸、杂志、小册子没有严密的分工。4)各种类型也很复杂,有的是完全从经济的需要出发,以登载行情、广告为主;在这方面,中国这类报纸还没有找出一个适合的东西来。像《新闻报》担负的任务比较大些;有的是着重在政治言论的,像《时务报》、中国最早在香港办的《南华日报》等;也有的偏重于文化知识的,这一类当时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较多,像《汇报》、《万国公报》等等。说它报纸也像报纸,说它杂志也像杂志。全面登载了些什么事情呢?登载了一些外国的情况,如伦敦的马戏,巴黎的铁塔是什么样子,什么叫氧气,什么叫氯气。好比现在讲半导体一样,大家看了很新鲜。也有一些偏重于所谓社会新闻的画报,最标本的是《点石斋画报》。画得非常工细,里面大部分关于社会新闻,比如说,那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和人通奸,给丈夫杀死了;或一个红头阿三到妓院去打架;某某山里出现了条大蛇,有几丈长,多少粗,给画个图。《点石斋画报》办得是比较好的。在那一个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大量这样的东西。但印刷很粗糙,内容都差不多,部分是社会新闻;同时也产生了色情的东西。《笑林报》上的滑稽文章,关于妓女方面的比较多。《游戏报》完全是游戏,消息完全是妓院里某个妓女怎么样,和谁相好,和谁吃醋争风,官人醋意,大姊交运,都是这些玩意儿;还举办过“花国大总统”的选举这一类玩意儿,如哪个妓女最漂亮、最好,有什么优点,第一名是谁,用大字登出来。

附带说明一下,所谓“黄色新闻”是一种错觉,以为“黄色”就是色情是不对的。“黄色”是刺激的意思。在美国最早的一张报纸上,画了个黄孩子的连环画,大家都有兴趣,从此就有了“黄色新闻”。色情的、诲淫诲盗的当然是其中之一,但基本的特征不是。比如像美国最新的黄色报纸,一个整版登一张大画,用很大标题,下边的新闻只有很少的几个字,里面是否完全色情的?不是。而是政治的,上面画的一个汽车,一个人的照片或者一个警察,“捉到了苏联特务”,就是这么个东西。还有一次,用大标题说,纽约被原子弹打伤了583万人,触目惊心,这是怎么搞的?其实是美国在进行原子弹演习,统计结果是如果原子弹下来可以死伤多少人。这叫做“黄色新闻”,但不是完全色情的。这里顺便说明一下。色情的东西,也有它的社会根源。这一般主要是谈报纸的类型复杂,没有统一成现代的日报。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和资本主义的初期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过渡期呢?当中有一个原因,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并不等于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是标志着在封建社会内部,所孕育着的新的生产力突破了旧的生产关系,在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以后,资产阶级使用政权来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自然经济的消灭过程,是把人与人之间联结起来的过程,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因此,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还要有一个过程。《共产党宣言》中也讲到这个意思,它讲资本主义把整个世界结成一个整体。没有这一些条件的发展,资产阶级一建立政权,很快就出现现代日报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原因,新闻事业自身要有一个规律,它在实践当中逐渐地摸索,逐渐地规定,找到了这条道路,形成现代的日报。现代日报有些什么特点呢?1)它的发行对象是以全社会为发行对象,销售量比较大,不像“京报”只是给少数的官员、公务员、少数知识分子看的。2)其次是期与期之间的距离很短,短到两三天到24小时,短到几分钟,在美国、英国有的报纸是随印、随发消息、随出的,一分钟一个样子,不停地印,不停地出,马上收到个消息马上就发出去,上午8点钟买的报纸和9点钟买的报纸就不一样,变了样了。时效性强到这个程度。我们在分散的环境当中,(时效性)可以长到3天。3)现代的日报有比较健全的通讯系统和发行系统,和“京报”不同,“京报”靠商人买了去到处贩卖。虽然逐步地比较健全些,但是通讯系统无论如何是不健全的。今天的日报,凡是世界上发生的重要事情,很迅速地通过健全的通讯系统可以得到。发行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要看报的话,可以用一定的办法看到。4)是综合性的,有广泛的各方面的消息和言论,不像过去的报纸或偏重文学知识,或偏重商业经济,或偏重于政治言论。综合性是概括了过渡时期的各种类型的报纸若干特征而形成的。任何报纸今天要成日报,必然有言论,也必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消息,或者是有科学或文学的副刊。过去,这几种东西都是分散到几种不同报纸中,现在归并成一个统一体。在过渡时期,报纸和杂志逐渐地进行了分工。过去,报纸和杂志是不分的。

这一些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是社会条件的要求的刺激,一方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特有的规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发展和变化呢?

因为在资本主义取得政权以后,自然经济的消灭;其次是创造了具有文化的读者群。发展资本主义必须要有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要能够进行工业生产,差不多要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要有专门的训练,不然就不能发财,不能够生产。现在做一个工人是不是和农民一样呢?农民不识字可以,工人行不行?工人看到一个工程图,还有外国字,还有数字,还有许多东西,没有文化是不能生产的。所以,发展教育和科学,是资本主义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共产党宣言》讲,资本主义100年来的历史,超越了人类的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个道理。技术科学也不断发展,印刷、通讯、机械发展得很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跟着要交通的发展,交通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消息时效性,因为消息如不及时到达,这一件事情的变化,会马上影响到你。比如说,我们过去在农村里边打仗的时候,在山里打仗,都是用两条腿跑,日本鬼子用两条腿,我们也是两条腿,一天走60里路,如果相距有180里路,这个消息的时效性可以有两天之内,还有一天的功夫我们好跑。可是有了近代化的交通工具,南京来了日本鬼子,有公路、有火车,还有这条长江,假使5个钟头以后才接到消息,我们就要当俘虏了。轮船、火车、汽车一下子就到了,南京到上海坐火车七八个钟头不就到了吗?5个钟头到,只有3个钟头给你收拾行李,看你搞得慌慌张张的,跑得掉跑不掉?这个时效性就强了。交通的发展,加强了消息的时效性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现代化日报发行得快的许多条件。

在资本主义成熟时期,是现代日报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不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候,而是在取得政权以后,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日报发行的数量很大,比前一阶段大大地变化了。这个时期应当是在19世纪后半个世纪。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史讲,18××年是报纸的黄金时代。

在资本主义成熟时期,同时就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报纸。为什么会出现呢?这就是因为阶级斗争的需要。最初,工人在进行经济斗争,阶级斗争的形式主要是经济斗争,他们需要出一些出版物,出一些传单进行鼓动。以后由于阶级斗争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把工人的经济斗争吸引到转向于政治斗争,使得阶级斗争转入经常、持久的、巨大的政治斗争,就产生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无产阶级的报纸。第一份报纸就是马克思在1848年创办的《新莱茵报》。

另外,黄色报纸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末期也发展了。黄色报纸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美国大量地发展黄色报纸,有以下几个因素。

(1)新闻事业的竞争,要寻求销路要刺激读者,要寻找读者的兴趣。这就必须有强烈的刺激,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美国1.6亿人口,大概发行了9 000多万份报纸,具体数目我记不得了,总之数量是可观的。每个人差不多有一份报,除了大人小孩中不能看报者外,每个人要看几份报。几份报拥到一个人身上,你怎么看法呢?谁有刺激力,你就看什么。像美国的《纽约时报》,星期天发行200多版,大概只要一分多钱,随看随丢,其中广告、电影什么都有,《纽约时报》不属于黄色的。另外一种黄色的是小报,四开报,有很强烈的刺激,刚才我讲过。读者受到刺激就要注意,就要买,读者的数量越大,报纸的广告收入越多,发行定价也就越低,报价越低,销行量越大;销行量越大,广告越多;广告越多,报纸的价格越低,读者买的越多……就这么个道理循环下去。为什么这么多报纸卖一分钱?不是卖纸钱,是从广告收入来发大财的。怎么能使读者多呢?读者多,人家才到报纸上来登广告。报纸销行5份谁来登广告?销行5万份、10万份,就会来登广告,而且给你很高价钱。这是资本主义的经营特点,它要寻求刺激,这是一个原因。

(2)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末期,社会产生了一种苦闷的情绪,“世纪末”的情绪。失业、经济危机,使一部分小市民、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彷徨、痛苦,没有出路,产生了堕落的情绪,要寻求色情的、诲淫诲盗的、精神上的刺激的“世纪末”的情绪。

(3)在一个社会末期要崩溃的时候,道德的力量就要崩溃,必然产生一些黄色的东西(这是指黄色当中的一部分色情的东西)。以中国来看,黄色报纸的发展,有这么几个时期:一个是在辛亥革命以前,出现了很多游戏报、采风报、消闲报等等,大量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想想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那时统治还是比较巩固,讲妓女就会为全社会所不齿,就会受到舆论的制裁。可是洋鬼子一打进来,鸦片战争以后,又是提倡西洋文化,社会的道德开始崩溃,没有人来管这些闲事情,道貌岸然的老夫子也没有兴趣去讲话了。这班诲淫诲盗的下流东西就可以应运而出。再一个时期如蒋介石政权要崩溃的时期,在城市当中也发展成这个样子,上海刚刚解放,我到上海来还有那么些玩意儿,一大堆,什么《罗宾汉报》等小报一堆一堆的。解放以后还是收敛些,解放以前更多,社会要崩溃,道德力量要毁灭,它就不能够支配舆论压制这种堕落的东西,当然也产生了堕落的情绪的需要。

(4)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力量对新闻事业的压迫强制也容易产生。在袁世凯做皇帝以后,中国曾经出现了这么一个时期,黄色报纸发展了一下,什么原因,袁世凯对出版业控制得很紧。在袁世凯做皇帝以前,许多报纸在宣扬新文化,介绍资产阶级的什么民主、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袁世凯一做皇帝一律封闭禁止,连捉带杀,报纸怎么办呢?要发财就搞这些玩意儿(指小报),风花雪月、鸳鸯蝴蝶、妓女文学可以卖钱,这些大概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

(5)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新闻的事业、传递新闻的工具也大大发展了。资本主义以前甚至资本主义的初期,在传播和收集新闻方面,传播新闻的方式,是口头传播,人民自由通信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新闻事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用文字来传播是主要的,这就是报纸。这时没有广播,没有用语言传播消息的工具,以后随着无线电事业的发展,无线电事业首先运用于航海、气象甚至于军事,最后才发展到作为传播新闻的工具。为什么呢?因为刚刚产生这样的技术,生产量很小,不能够大量地在社会上运用。所以,它首先运用到最迫切需要的事业上去,就是航海、气象、军事。正像半导体、钢化玻璃,首先用于军事和重要的工业方面,我们现在不能每一个人装半导体。无线电传真也是这样,首先在军事上使用。现在不能样样使用无线电传真,以后会普及。不是光有钱就能办个广播电台,还要看能不能大量地制造收音机,听的人多不多。我看到一个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材料)很有意思,在资本主义国家,大概是平均有十几个人就有一个收音机(记不清它的确切数字)。在亚洲这几个国家,大概是几百个人有一个收音机,这就大不相同。运用无线电广播,决定于收音机制造的技术的可能性。电视在资本主义国家非常广泛,甚至于比我们现在的收音机都要广泛得多。在英国、美国、日本,几乎几家人家就有一个电视机。苏联当然是比较广泛使用的。用电视来传布新闻和新闻纪录影片差不多,又可以听又可以看,又快。我们学校的苏步青先生到日本去,讲了一段故事,他从东京到一个地方去(好比从上海到苏州的路程),上火车时大家欢送他,到了那地方去咖啡馆喝咖啡,一看怎么他在电视机上出现了,不到两小时,新闻就通过电视播放出来了。将来是否会有其他工具呢?这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一个变化是,传递消息和发布消息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工。过去发布消息的单位,也就是收集消息的单位,没有通讯社。因为报纸大量的发展,有人就专门做这一个买卖,就是专门做报纸的生意,以报馆为顾客,不是以社会为顾客,到处打听收集消息印出来卖给报馆,这就出现了通讯社。当然,通讯社的出现还不能这样讲,像路透社,最初主要是收集消息,还不是主要的为卖给报馆,收集消息后自己传布。一般地讲,通讯社是在报纸大量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专门“吃”报馆的一批人。上海解放前,通讯社很多,我接管了一大堆。这是些什么通讯社?那真是滑稽透顶了——一个写字间,一个秘书,一个打字员,一架打字机,有这么3个人5个人跑跑,写两条消息马上去卖给报馆。这些小通讯社,有的是特务机关,有的是靠军阀的津贴,也有搞得好的是商业性的,但没有几个报馆买他们的消息。有的就是特务机关挂上通讯社的牌子,也有的军阀给他津贴宣传宣传,真正靠报馆吃饭确实要有点本领。报馆的饭是不好吃的,它不买(你的消息),你活该。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没有这样的情况。通讯社一般地叫做新闻托辣斯,印度通讯社就叫做“报业托辣斯”。它是几个报馆合作采访消息,免得大家彼此浪费,就是起这么一种作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有这么个社会条件,报纸本身的规律形成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决定于社会各方面的条件,我们首先要从社会主义对于新闻事业起支配作用的几个条件来看一看。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另外一个特点,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个共同的命运,不是这一个阶级和那一个阶级的命运矛盾着,对立着,而是每一个人和集体的事业的利害分不开来。比如,过去的知识分子,是个体脑力劳动者,是自由职业,所以在解放前,知识分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什么也不怕”,“闭门不问窗外事,两眼只是数理化”。知识分子不关心国家大事,不需要知道国家大事。为什么不需要知道呢?因为他是个体劳动者,他被人家雇佣,反正有地方用我,凭本领吃饭。可是解放以后就不行了,不那么自由了,不能高兴跑跑就跑跑。我们国家多赚两个钱,薪水就高一点;生产得少就节约一番,这就把所有的人联结起来了。知识分子要天天问问国家大事了。过去培养人才不管他干什么用,教完了书,不管学生有用没用,活该,滚蛋,自己去找职业,擦皮鞋也是你,卖豆浆也是你。现在怎样呢?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不能工作,他要找教师算账,你怎么搞的?我怎么会不适应社会需要?教师也要考虑考虑社会需要是个什么玩意儿,非去想一想不可了。这就是不同的地方。比如农民吧,解放以前是自然经济,他也受着资本主义的吞噬,自然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营养物,被人吃了消化消化,你进来的时候是自然经济,吐出来的时候就是穷光蛋、无产阶级化了。农民不晓得这个道理,他也不去想我为什么穷了。他只管自己种、自己吃。合作化以后,把他们联结起来了,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联结起来了,你要双轮双铧犁,要到城市打听打听。统购统销,农民也不能那么独立了,结成了一个命运。这一方面搞得好,我也跟着搞得好,这一方面搞得坏,我也跟着倒楣。每一个人紧密地(联着)一个共同的命运,所以人们关心集体、关心周围的事情。这个要求和资本主义大不相同。因此,给新闻事业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道路,将来新闻事业不会随着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失,而是日益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的文化不断提高,刚才我讲过,资本主义文化科学大大地发展了一步,这是针对着和封建社会比较而讲的,不是绝对的。如果绝对地来讲,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科学教育不能够充分地发展,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要使用文化越低的劳动力。它把工业生产作了非常细的分工,每一个人只是做非常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子他就能赚大钱。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是这样子,它是做一个牛肉丝饼,机器自动化的,传送带来到面前工人就这么一“扭”,来到面前这么一“扭”,不要什么文化,也不要看图,什么也不要,光做这一点就够了。所以,它把一个人搞出了神经病,拿了钳子见到什么就是一“扭”,成了“条件反射”,走到马路上,看见个女人大衣的扣子也一“扭”,看见人的鼻子也一“扭”。所以,资本主义到了垄断以后,就发展到文化衰退,不能说资本主义越发展,文化必然越高,科学也不需要发展了。有什么新的创造,要把旧的机器毁灭不用,否则就不合算。在竞争的时候是需要的,这是大量地刺激科学家新发明,后来就不需要了。有了新发明、新创造,独家搁在保险箱里,不用它。所以它是在退化,不能使科学文化发展。马克思讲,工人智慧被资产阶级挖空了。资本主义越发展,无产阶级所受的教育,所有的智慧、文化逐渐地衰退。但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什么呢?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每一个体力劳动者,逐步地培养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毛主席不是还讲吗?将来我们扫马路的、打扫茅房的都要大学毕业生。听了也许很奇怪,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马路将来还是要扫,教育也要发展,你不能说为了扫马路就剥夺了一批人不要受教育,这是不可能的。将来教小学也是大学毕业,办托儿所也要大学毕业,教大学更是大学毕业。每个人都大学毕业。这就是说,报纸要无穷尽地增加,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便要引起若干改革。大家想想,现在所谓有“通俗报纸”、“高级报纸”等等,通俗就是因为文化落后,不能用现在(较高深的)术语来讲。将来每人大学毕业了,是不是还要通俗?“送”给谁看呢?没得好送的了。或者只有专门对中学生的报纸、小学生的报纸。许多内容、办报的方针,可能一系列地引起改造,因为读者的条件变了。

第三,报纸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辅助资产阶级民主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也要依靠新闻事业来辅助。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充分地发扬民主,充分地使每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行使他的批评和监督的权利,他也需要了解,受人民所委托的行政机构、办事机构的工作状况。所以,随着社会主义的民主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最近有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在统战部开会时,对民主党派“互相监督、长期共存”提出意见说:“我们没有监督的办法,我不晓得你们做的是什么事情,我怎么来监督?比如说,我要想了解国营农场是不是赚钱还是赔钱,报纸上根本不登,我怎么监督呢?”这种讲法是不正确的。国营农场不是也有民主党派吗?农业部也有民主党派,不可以监督?必须你自己来监督?那不得了了。毛主席也没有这个本领,全国大事,他一个一个都能看到?这样的民主当然不对。但是从这里面是不是可以概括出个道理来呢?他需要了解一下社会做些什么事情,他要知道知道,提提意见,可不可以呢?当然也可以这样子来解释的。阶级消灭,敌对阶级的意识还没有消灭,比如现在报纸还是在批评资产阶级思想等等。苏联也还是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这个提纲里没有,大家可以补进去。没有这一句,好像阶级观点不强似的。

第四,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除了许多条件以外,社会主义道德对于保证社会主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方面很多理论都讲到了,把这句话绝对化也是不行的。到了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人以劳动为快乐,不达到这样的一种道德,怎么能够各取所需呢?有些懒汉不劳动,你怎么办呢?还必须用各取所值来刺激。到了共产主义没有一个懒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发展社会道德很重要,新闻事业,担负着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作:培植社会主义道德。随着社会主义人民的思想、道德日益提高,劳动人民的道德和感情不断地纯洁和高尚,因此报纸这方面要适应人民的道德水平来改进报纸。现在如果还有黄色的报纸,将来人民道德水平提高了就没有人喜欢了。现在如果你办报想发财,搞点黄色,可以钻钻这个空子。将来你要办报发财必然亏本的,因为社会条件变了。当然,现在我们是反对黄色的。如果大家看看“游戏报”,第一天看,必然是眨不下眼睛来,感到很新鲜。如果天天给你看这个,保险你不想看了。大家试一试看。因为我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你说不了解政治,不看看国家大事,不晓得外国,光是天天看看妓女,那个漂亮,那个好,这个谁喜欢呢?刚看或长久不看会有一点兴趣,天天看也没有什么兴趣了。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人民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文化水平许多因素的变化,都是改进报纸的一个根据。

第四节 新闻事业是社会产物还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现在讲第四节,新闻事业是社会产物还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为什么讲这样的一个问题呢?因为过去我是讲新闻事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社会产物,它不是由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它的发展和变化要根据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后来有的人和我有不同的见解,他讲:这种说法(是社会产物),就是意味着消灭报纸的党派性,就是意味着削弱报纸的党性。他说报纸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他有什么证据呢?没有讲。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就研究研究这个问题。我讲所以是社会产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社会必然要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发展到人和人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严密到一定的程度,以及其他的社会条件,如具备了读者群,如交通工具、印刷条件等等,这一些社会条件决定了报纸的产生。报纸的变化也是根据着许多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阶级斗争是一个社会产物,因此阶级斗争,也包含了新闻事业是一个社会产物。所谓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同志没有解释。按照一般的常识来讲,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机器,比如说监狱、法律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所谓阶级斗争的产物,按常识来理解,应当理解成为就是有阶级斗争,就产生这种东西,没有阶级斗争就不产生这种东西。阶级斗争消灭,这种东西就消灭。是这一个阶级所独有的,不是那一个阶级所有的。这就叫做阶级斗争的产物。必须要有这样几个含义,才能叫做阶级斗争的产物。

所谓阶级斗争的产物,这样的说法,我以为还是不对。也许我阶级观念还是模糊。模糊就模糊一点。我这个思想扭不过来嘛。我还是讲这个道理,大家研究。首先,我们要讲这个概念:报纸、新闻事业这个概念。这是讲一般的概念,不是指某一张报纸。如果是说《新莱茵报》,当然应当说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但我们说的新闻事业,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是怎么样形成的?我说在没有新闻事业以前,也有新闻的需要。人类需要沟通消息,用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在社会发展到(具备)一定条件时,这个条件从具体的时间来讲,是在有了阶级社会以后的一个时期,就产生了以上我所讲的在古代、在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产生的几种类似新闻事业的出版物。用文字来传播新闻,仅仅是新闻事业的一个传播方式,比如说,还有手抄新闻事业、手抄新闻商店,或者还有可能有些专门用口头来传播新闻的人员,我们不了解就是了。没有人去研究这种事情:有没有人靠包打听吃饭?不用文字,也不用广播,到处打听,告诉告诉,混点饭吃,这样的人有没有?也不见得就没有。专门用不同的方式传播新闻为职业,这就叫做新闻事业。报纸一般地讲是传播新闻的一种定期印刷品。

从这样的一个基本观念来看,我们再具体地分析一下古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原因。前边已讲过,一个原因,是由于在奴隶社会内建立了一个大的奴隶帝国,像罗马,或者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像秦汉,这样形成的一种“官报”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是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呢?大家想想这个问题。这要看如何解释了。如果你把阶级斗争这个概念,解释得很大,也可以算。他们为什么要看报、订报?是为了做官。为什么要做官呢?是为了统治。为什么统治?是为了阶级斗争嘛。因此,也可叫做阶级斗争,如果这样子的解释,我就没有办法来讲了。如果直接问,“官报”是由于什么需要的刺激产生的?我们根据许多材料来看,是由于官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知道一些政府的情况,要打听这些消息,便于自己决定自己的措施,这样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过去唐代藩属,独立性很大,像过去封建军阀,经常要在蒋介石那里打听打听什么动向,便于自己活动,那样,就出现了“公文抄”。这样的需要,是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需要,能不能叫做阶级斗争需要呢?它不是因为要镇压农民暴动而产生的。从许多材料中找不到这么个因素。汉代报纸不产生于东汉的末期、到处农民暴动、黄巾起义什么东西都哄起来了的时候,那时还不晓得办报来斗农民。看起来报纸还是在统治比较巩固、阶级斗争不尖锐的时期出现的。

罗马帝国也是这样,报纸也不在罗马帝国崩溃的时期,也不在罗马帝国形成的时期(就是说不是在奴隶大暴动的时期产生),而是在国家的统治结构比较严密的时期,再加上其他的条件和因素产生的。威尼斯的报纸,是因为商业和交通需要的刺激而产生的,是不是可以称为是阶级斗争需要而产生的呢?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呢?我也看不出来。那时许多人是为了看看什么时间好坐船,不是去阶级斗争。看不出阶级斗争的迹象。反过来讲,你要曲解一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坐船?当然是为了做生意。做生意将来干什么?当然将来发展成资产阶级。当了资产阶级干什么?阶级斗争。这样解释我没有话讲。这样解释也可以解释得通。但从各个方面看,从事实来看,从材料来看,找不到很多的证据是阶级斗争斗出来的报纸,这是一个方面。反过来讲,如果说是阶级斗争出来的报纸,则必须意味着在奴隶社会或是奴隶和奴隶主产生了尖锐的斗争的时候就已产生报纸。但是事实上不是一有阶级就有报纸,就形成新闻事业。大家可以查,看查不查得出证据来。比如希腊的斯巴达克暴动时,斯巴达克办了什么报?奴隶主办了什么报?查不到这种材料。比如像中国的殷代,也有阶级斗争,但是没有报纸,甚至于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也没有完全斗出报纸来。早期的法国大革命,大部分是用小册子发表论文大量发行。中国阶级斗争使用的工具也是这一类东西:发表政治论文,宣传品等。到了后期法国才出现政党,使用报纸来斗争。但最初还不是如此,比如法国有一个政党叫做“国民议会党”(?),这个党办了报,叫做《国民议会报》(?),后来党的名字也就用了这个报的名字。另外有个党叫做改进党还是什么党,办了一个报,也用报的名字作为党的名字。后来革命成功以后,大概把菲列浦二世打倒取得政权以后,这两个报馆的编辑就做官去了,一个当了外交部长,一个当了总理。

所以报纸最初不完全是阶级斗争斗出来的。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时候,也不能够完全使用报纸。因为运用新闻这个工具,社会许多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就不可能。像中国的阶级斗争,规模比较大、组织比较严密的太平天国,也没有用报纸来进行阶级斗争。太平天国曾经主张过办报,但是没有办起来。大家看《中国报学史》,有一段材料讲得很有意思。太平天国主张办一种报,办报的官,一点权力没有,但又有最大的权利。有这么一个特点:所有的行政部门,他一概不能管,但是所有行政部门掌握实权的人不能干涉“新闻官”。太平天国想形成一个舆论机构,想这么办,到底还没有办起来。这就是因为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王韬大概也在太平天国干了几天事情,大概没有搞起来,后来跑到香港,办了《循环日报》。这可以证明在阶级斗争、农民暴动最尖锐、规模最大,又取得政权、组织也很严密的太平天国,还是没有形成新闻事业。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使报纸繁荣,使报纸发展,这是没有问题,应当肯定的。但是也有另外一个现象,当统治阶级稳定,社会发展到稳定的时期,报纸反而发展,如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成熟的时候,在19世纪下半世纪是报纸一个大量发展的时期。“五四”运动以后,在1923年出现了报纸的一个发展时期。这是什么原因?经过了一番阶级斗争,有了暂时的稳定,经济上发展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所以,从历史上证明,如果说,阶级斗争才斗出报纸来的,我认为不完全符合事实。从新闻的性质,特别是将来没有阶级斗争,是不是就没有报纸呢?原始社会没有报纸没有新闻事业是肯定的,那是什么原因呢?不是因为没有阶级斗争没有报纸,而是因为社会条件的不具备。那么相反,将来在阶级斗争消失以后,报纸会不会消失呢?当然还没有到这么一天,看这样子苏联还有报纸,大概是取消不了的吧。大家讨论讨论看看,共产主义不要报纸了,阶级斗争没有就不要报纸了,是不是这样子?反正将来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管它。我的意思到共产主义好像还应该有报纸。人总是希望知道周围的事情,不愿闭着眼当瞎子。

但是,无产阶级的报纸是起源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报纸毫无疑问是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如果是讲人类社会的新闻事业,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报纸,恐怕不能够这样地讲。为什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过无数次斗争,奴隶和奴隶主斗争,农民和地主的斗争,没有因为随着阶级斗争的需要产生报纸,但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时候,到无产阶级报纸一出现,就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工具呢?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孕育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因此不可能形成由于无产阶级的经验特征刺激而产生报纸,在资本主义社会还不是全套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也没有说是有一个地方实行配给,各取所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本身有特点,本身有很严密的组织性,本身产生这样的条件,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其他的阶级不同,和带有自发性不同,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开展了不久,马上就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政党。因此,为了组织、教育无产阶级,把无产阶级从自觉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就运用报纸作为工具,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运用这一个武器和其他的敌对的思想来进行斗争,像《新莱茵报》和经济派的思想斗争等等。无产阶级的报纸,一产生就是阶级斗争工具,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之下,无产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的许多特色,还有无产阶级斗争的特色构成了这样的一个特征,一开始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不能够用这一点推广到历史上任何的最早的报纸,这是我的意见。

我们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新闻事业为什么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呢?不是说,我你想它是个工具,就是个工具。它能够起阶级斗争的作用才能够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怎么能够起阶级斗争的作用呢?不研究这个问题,我想很难以理解新闻事业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因为人需要知道周围的事情,由于以下的3个特点,新闻事业就产生了阶级斗争工具的这样一种性能。

第一,就是告诉人们的事实,这一个事实或那一个事实,(讲到后边第五节第二点去了,讲走了,讲走了,走就走了跟下去吧。)就会直接间接地引起政治作用。纯客观也必然会引起政治作用。常常有许多事情,公布出来,就引起不同的政治作用。比如说,一个官吏贪污大家不晓得也就过去了,有个人给他揭发出来就哄起来了。比如假定说,我们现在还是国民党时代,我们住在上海,假定是汉口闹水灾,饿死1 000万人,我们不知道这个事实,那么我们也就过去了,我们一晓得这个事情,就会说,国民党你好啊,饿死人你不救济。于是,开大会,发宣言和你干,这就引起了政治作用。所以在古代对于新闻事业引起政治斗争常常表现在这方面。在外国,古代做新闻工作是最下流的,(不像现在报纸工作者,“无冕之王”,广播电台的编辑那样不得了。)专门包打听,挑拨是非,有的被教会逮住绑起来割掉舌头,挖掉眼睛,这么搞死了。宋代的“小报”也遭到了朝廷的镇压,传布这种事情对他有利,传布那种事情对他无利,这就有阶级斗争作用。资产阶级的新闻最善于使用这个东西,它把两个事实给你一讲,必然要叫你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来,正是它的政治目的。它运用得妙。我们就搞得笨。上次我就讲过,这次再重复讲给大家听听,资产阶级报纸为了破坏我们对泰国的贸易,它讲“这儿从共产党中国运到了大批竹壳热水瓶”,这是一个事实,它也不造谣。下边再一个事实:“这些热水瓶,据共产党中国的《人民日报》说,像炸弹一样,常常炸伤人”。而这也是个事实,报纸上不有漫画吗,把两个事实一讲,下边它不讲了。这就必然引起政治作用:“不要买,不要买。”它们就搞这个东西,两个事实这么一拼,最后的结论叫你自己得出来,它不讲。可是按照我们的报道方法就不一定好,假定我们是美国记者吧,我们一定是这样讲的:“最近共产党中国为了经济侵略,运到了一些热水瓶。这些热水瓶像炸弹一样会炸伤人。我们有觉悟的同胞们,千万不要买红色的炸弹的热水瓶。买了它的热水瓶这就会把思想毒素带进来了。”这样的报道笨死了。但这叫做阶级观点很强呢。我看也不强。这一点,我看资本主义国家宣传手法很妙,就是告诉你几件事情,叫你自己就得出一个逻辑,根据逻辑推理正是它要讲的。其实当中它造了一个谣,非常巧妙。《人民日报》说的这批热水瓶可不是运到泰国的热水瓶,我们是批评这种质量不高现象,不是说所有的热水瓶,更不是说运到泰国的,而且批评以后改进了,再也不是“炸弹”了。但这些它不讲,它造了谣,非常巧妙。一般人看不出来,看了都觉得对,有根据。热水瓶确实到了泰国,《人民日报》上确实有一幅漫画。这样运用事实、公布事实就会起政治作用。

第二,新闻中必然渗透着不同阶级的观点。这一个阶级对这一个事实的分析看法,和那一个阶级就不同,它的说法就不同。这些,当然就是更直接的、更进一步的起着阶级斗争的作用。使人家受到政党所要达到的意图的影响。另外,在报纸上还要直截了当地发表言论,那更不得了了。新闻事业就产生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所以说,新闻事业作为一社会现象来考查,我还是说是社会产物,包括了可以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意义。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公布这个事实,公布那个事实,会引起斗争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传达的方法,可以加进阶级观点去。

第三,就是可以公开发布各个党派的主张。国民党讲国民党的主张,共和党讲共和党的主张,直截了当地讲政治目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选,像印度竞选,都一套一套地发表政治主张:我要是上台,我会怎么样怎么样。那个讲:我要是上台,我会怎么样,怎么样,你来选我吧。也可以通过报纸来公布他的主张。这样当然直接地起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条件,所以才能够发生阶级斗争的作用;不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它就不能产生工具作用。

这样一分析,最后的结果,(新闻事业是)社会产物,包括了是阶级斗争工具的含义,我想这个看法,对不对大家还可以研究。如果说,新闻事业不是社会的产物仅仅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那就失掉了为什么新闻事业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基础。我们大家看一看,怎么样使用报纸来斗争呢?这个我们常常脑子很简单,既然是“斗争工具”,好像是枪一样,拿着枪打你。不是这么回事情!斗有斗法,报纸的斗法和监狱不一样。我掌握这个监狱,我就不去坐了,叫你坐。你掌握了这个监狱呢,你不进去。不会是国民党办的监狱叫蒋介石进去坐,对不对?国民党办的监狱,如提篮桥(监狱,当年是关)我们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不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它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像美国,几千万份报纸都是资产阶级办的,都是资产阶级报纸,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工人阶级的报纸工人日报只有15 000份。可是美国的工人有几千万,那么是不是每个工人都看工人日报?显然不是。是不是美国有几千万的资产阶级呢,当然也不是。资产阶级的报纸给谁看呢?都是给工人阶级看。我办报给你看来斗你,通过这样一种东西来影响你。因为新闻是社会需要,谁都要看报,你是工人阶级你要看报,我就给你一份报看一看。你看了以后就受我的影响了。这样才能够发生工具作用。如果对方的阶级不看你这个另外阶级的报纸,大资产阶级报纸只是那几个大资产阶级看,那还发生什么斗争作用呢?即使有作用,也很小,对不对呢?美国大垄断资本家只有1 000个人,你就办1 000份报纸给他自己看好了,它就不发生作用。所以,他要通过社会需要,办份报纸给你看,看了以后受他们欺骗。但反过来讲,资本主义国家搞情报给政府、给艾森豪威尔能不能欺骗呢?那就非说实话、非真实不可,丝毫不能错。他办了报给无产阶级看,就腐蚀你一下,欺骗欺骗你。最清楚的还有个特点,阎锡山办过一个报,叫《山西日报》,完全是文言文的,给上层人士看的。早先,不是阎锡山,还是辛亥革命以前,因为农民受到义和团的影响,农民在骚动,晚清政府的官员,想了一个办法,办了一个《山西白话报》,非叫老百姓看不可。你要起来革命,给你个报看看,就不革命了。后来有一部分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他办一个《济南白话报》,说你不要上当,看我这个报,起来推翻封建阶级。

正是因为社会需要新闻,他才能够发生争夺群众的作用。但是另外一个问题,革命的阶级、进步的阶级并不是想通过新闻事业去欺骗麻痹敌对的阶级。因为剥削阶级永远是少数。主要的目的是团结劳动群众。资产阶级革命也是运用报纸的社会性。但我们本身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你说社会性也好,阶级性也好,都是一致的。这一点是统一起来了。所以,报纸起到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是在所有的人要看消息、要知道周围的事情,这样一个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斗争运用新闻事业,与被剥削阶级向剥削阶级斗争运用新闻事业,这里面有个不同。什么不同呢?就是代表最广泛的社会性的总是被剥削阶级,总是劳动人民,这是一个特点。

今天谈到这里,请大家独立思考,不一定正确。

(1957年2月28日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