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城——一个开放的多民族组成的杂居地

罗城——一个开放的多民族组成的杂居地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眼下,我的桌面正好放着一摞厚厚的稿子——《罗城诗词选》,这套诗词选集收录了罗城历代以来的优秀诗词——从上自唐代到今天的生活。我想,这应该与我们罗城的这方水土有关。还有就是与罗城尊重文化,尊重作家有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罗城这块土地是这些作家们的生命起点,无论他们走得有多远,他们的身上永远铭刻着罗城的印记。正是因为罗城出现如此重量级的文化名人,外面的世界一定会对我们这方水土产生永久的期待。

潘秋琳

面对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有时我们谈到某个地方时如数家珍,或许是因为我们去过那里,太熟悉了。或许是那里极富特色特点,只要提起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形象,产生联想。可有时,我们说到某地时,就会出现一片空白,或者说是出现知识的盲点。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因此,无论是珍稀的动植物也罢,丰富的矿产资源也罢,抑或是古迹美女、足球美食,只要能让人们的脑海里碰撞出一缕火花就够了。

广西有位作家说过:罗城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小省的规模。只要一提起罗城,就会联想到一批文化名人,他们是周钢鸣、曾敏之、包玉堂、潘琦、常剑钧、鬼子等,这些罗城人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位中国作家这样形容:说起罗城,感觉比欧洲的巴黎还遥远。但提到罗城的作家,又感觉是近在眼前。我认为这些话说得非常中肯。的确如此,我们这些作家诗人们从罗城这个小地方出发,走向广阔的山外大千世界,像耀眼的星星映照着罗城的天空,为外人了解罗城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眼下,我的桌面正好放着一摞厚厚的稿子——《罗城诗词选》,这套诗词选集收录了罗城历代以来的优秀诗词——从上自唐代到今天的生活。翻动一页页带着油墨清香的稿子,一个个诗人的名字跳入眼帘。既有我们熟悉的名家里手,也有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既有为罗城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革命,也有在各行各业默默无闻工作的普通人。他们用一句句美丽的诗行描绘、书写、编织着罗城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他人走近罗城、了解罗城提供诗意的画面、鲜活的形象以及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罗城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位于九万大山南麓的长廊。在这条长廊里,聚居着中国的一个族群——仫佬族,因为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仫佬族都在长廊里世代生息着、劳动着,所以又称为“仫佬山乡”。这里人杰地灵、作家辈出(笔头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头尖),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筷头尖),因此构成了独特的“三尖”文化风景。如果您走进罗城,罗城人会用淳朴别致的礼节为您献上醇香的葡萄美酒,唱起原始动听的歌谣。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能出现文学创作异常繁荣,作家作者队伍茁壮成长的文化现象,是值得好好研究的。我想,这应该与我们罗城的这方水土有关。因为罗城是一个开放的多民族组成的杂居地,这里生活着汉、仫佬、壮、瑶、侗、苗等民族,多元的文化背景让人们学会了包容与谦让,学会了看世界的多种角度与人生姿态,学会如何在异质文化中穿行的同时,又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养育了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再则作家们的个人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有道是: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学问自古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如果他们没有付出比一般人的超常劳动,没有忍受比一般人的超常痛苦,没有经历比一般人的生活磨砺,要想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不可能的。当然,罗城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民族民间养料也为这些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因为罗城人民本身是一个能歌善舞,爱讲故事,热爱唱戏的民族,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不少人天生就具有艺术气质。还有就是与罗城尊重文化,尊重作家有关。本县的一些领导本身就是作家或文学艺术爱好者,因此能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文化艺术的大力扶持和支持。如县刊《丹凤》就能长期坚持办下去,因为这是一块本县业余作者的练兵场与实验田。如今这些成绩卓著的罗城作家中,有些作品最初就是在县刊上发表而后才走出山外变得声名远播的。他们中的不少人当初就是参与办刊的编辑。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因素,才使得罗城作家作者代代相承,形成梯队,门类齐全,你追我赶。因此,2010年罗城被评为“广西文学创作强县”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罗城这块土地是这些作家们的生命起点,无论他们走得有多远,他们的身上永远铭刻着罗城的印记。反过来说这些作家又成了罗城这块土地上的重要“品牌”,正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沈从文之于湘西一样,他们像一坛陈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久愈变得醇香醉人。当时间洗净繁华,喧嚣归于寂静,我想,我们罗城真正最值得引以为豪的是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作家与诗人。

正是因为罗城出现如此重量级的文化名人,外面的世界一定会对我们这方水土产生永久的期待。我们将用心打造罗城的这一文化“品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罗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使她不断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既无愧于前辈,也无愧于后代,更无愧于我们的良知

(作者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