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饭”这件事儿

“吃饭”这件事儿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吃饭”是一种文化,但不等同于饮食文化。在中国,“吃饭”二字可以说是含义最多最广的。狭义来说,“吃饭”是人摄入营养与热量维持身体能量的主要方式。“吃饭”也泛指生活或生存,例如靠种田吃饭,是指职业是农民,以种田为生。民为了吃饭而造反。

在中国,“吃饭”是一种文化,但不等同于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主要是指吃什么、怎么吃,如中国有八大菜系,各有特色。“花好月圆”是虾仁炒鸡蛋,“绝代双骄”是青辣椒加红辣椒,“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是海带炖猪蹄,“猛龙过江”是一碗清汤上面漂了根葱,“波黑战争”是菠菜炒黑木耳,呵呵,这就是饮食文化。

“吃饭”的含义可要广得多。在中国,“吃饭”二字可以说是含义最多最广的。狭义来说,“吃饭”是人摄入营养与热量维持身体能量的主要方式。“吃饭”也泛指生活或生存,例如靠种田吃饭,是指职业是农民,以种田为生。另外还有政治的含义,社交的含义甚至哲学的含义。

“饭”这个字本身很有意义,有食就是饭,没有食,就成了“反”。民为了吃饭而造反。没有吃的,活不下去了,当然就要造反了。所以在《论言》中子贡“问政”时,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就是说要取信于民是第一位的。而对于民来说,什么是第一位的呢?《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于民来说是第一位的。可惜饱食者不知饿汉饥,帝王们常常不把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放在眼里,甚至傻到“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丸子呢?”的地步。这就是改朝换代的由来。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吃饭”问题可以说是政治的第一问题,连国家、江山都被说成“社稷”。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周书》介绍八件国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压倒一切。《魏书·李彪传》说:“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战争时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五谷丰登”,才能“国泰民安”。

中国人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着“吃饭”来进行的,离开了吃,有的人简直不知道怎么社交了。请客招待要吃,结婚要吃,生孩子要吃,过生日要吃,庆祝什么要吃,死了人也要吃,连公务活动也大抵都是吃饭。中国人会将筵席摆进庙宇,摆上坟头。别管在五星酒店还是荒郊野岭的山寨小店,一起吃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谁吃饭,为什么吃饭,谁来陪吃,吃什么菜,喝什么酒,怎么落座,怎么喝酒,怎么布菜,怎么说话等等等等,都是很有讲究的,并且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分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些都称之为“饭局”。

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饭局”,这些“饭局”可以说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鸿门宴”。刘邦来到鸿门项羽的军营,其实却是革刘邦的命的好机会。于是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其间上演了范增拼命使眼色,项庄舞剑,樊哙生吃猪肘子等好戏,结果号称霸王的项羽却对刘邦优柔寡断,让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逃走了,最后让刘邦革了自己的命。还有战国时公子光请吴王僚吃饭而让专诸以鱼肠之剑刺杀之;汉武帝时田蚡利用窦婴好友灌夫在宴会上撒酒疯的机会,以“大不敬”之名杀了政敌窦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更是把“饭局”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外国人喜欢在法庭上解决问题,我们中国人喜欢用吃饭解决问题,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问题。一顿饭、几杯酒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革了别人的命。男生追女生,通常是我请你吃晚饭,女孩答应了就有戏,不答应的话没戏。朋友,如果你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吃饭”的学问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

吃饭这件事,也是很矛盾的。有的时候吃也不好,不吃也不好。吃得太好不好,吃得不好又不好。连孔子的说法都有点自相矛盾。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能太看重吃,而是应重视道德与修养,甚至吃不饱饭也不要紧。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奇怪的是,孔子又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还列举了一连串的“不吃”的规矩,如颜色不好看不吃,味道不好闻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时间不合不吃,甚至“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出三日不食”,肉切得不方正都不吃,可比现代人难伺候多了!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当贫穷百姓在为下一顿饭发愁、奔波的时候,那些衣食无忧的人却吃饱了没事干,也在发愁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贾宝玉他们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没有理由的,又傻里呱唧的。《西厢记》里也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闲得发愁,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唉,真是“吃饱了撑的”。

普通的人,在食品匮乏的时候,吃饭是怎么想办法吃饱,后来吃饱了就想办法吃好。既能吃饱又能吃好以后呢?难道也像贾宝玉、崔莺莺他们一样“无故寻愁觅恨”?有人就要说了:“那就追求精神食粮了呗!”吃饭的最高境界是吃精神食粮吗?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饭还是要吃的,追求吃好也无可厚非。只是“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这是《菜根谭》上的一句话。人不能吃饱了没事干,否则就无故生闲愁,或无事生非,也不能整日钻研“吃饭”的学问,去研究如何适合别人之口味的咸淡。人,要紧的是为自己而活,率性而活。率性就是顺其自然,就是平常心。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佛教的经典《金刚经》是从讲吃饭开始的,一开始就说佛祖也跟平常人一样的吃饭。人生就像吃饭,酸甜苦辣咸淡都有,我们如何做到适合自己的口味?像吃饭一样对待人生,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咸淡两由之,饿了便吃饭,困了便睡觉,平常就是道。这就是吃饭的哲学。

在北京白云观有副对联:“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把吃饭这件“大难事”对待好了,你的人生才圆满了。

2009-09-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