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寨问俗走潇湘,触摸历史活化石

探寨问俗走潇湘,触摸历史活化石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开发和宣传,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全国已有200多个古村镇得到保护和开发,并已形成了旅游经济热潮,而湖南名列其中的仅有7个。本书收录的古村古镇共105个,大多是极具潜质,极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历史活化石。“湖湘文库”是要将地域文化存于史籍,体例上有固定要求。

世纪之初,我从湖南文艺出版社小说编辑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从书山稿海的繁杂中挣脱出来,便年复一年倾情于潇湘大地行走,寻访古村古镇,研究地域文化。老伴易岘庄和儿子李仕铭对此也有浓厚兴趣。在家庭奇石馆浓郁的奇石文化氛围中,三个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工作室,悄然开张。

于是,只要有机会,我们或倾巢而出,或分道扬镳,时不时跋涉于三湘四水之间,游荡于远山僻水之中,探寨问俗,走镇串市,边走边看,图文随记,思索江河文明的衰落和农业社会的式微,寻找自然和生命的本来状况,用心和笔复苏久远的原生态风景,在人情和风光之间,聆听潇湘古韵,咀嚼古韵潇湘。

八年时间,我们谢绝了在国外生活的亲戚的邀请,放弃了去法国和欧洲各国的旅游,放弃了去外地大都市的观光,情意缱绻地盘桓于潇湘热土。湖南近80个县市,大多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便有了2005年版的《家园深处》和“湖湘文库”中的《湖南古村古镇》两部书的出版,以及正在撰写的地域文化专著《潇湘井文化》和散文游记集《走潇湘》。

古村古镇,储存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记录着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漫长历史进程所形成的建筑、历史、民俗、社会、文化等人类各学科的独特风貌,典型的古村古镇,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载体,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地标,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砖瓦和心血堆积起来的立体沧桑史。对古村古镇的保护、开发和宣传,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全国已有200多个古村镇得到保护和开发,并已形成了旅游经济热潮,而湖南名列其中的仅有7个。本书收录的古村古镇共105个,大多是极具潜质,极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历史活化石

2008年春开始本书的写作时,病中的老作家宋梧刚先生曾对我说,仅就浏阳一地而言,浏河及其支流串起的古村镇,犹如银线穿珠,真个是星罗棋布,且各具特色。老学者李鸣高先生,为我们开列了湘西大地上必访的村镇名录。著名地域文化学者陈先枢和诗人彭国梁,都给予了热情指点和帮助。

作家何立伟在《建筑的方言》一文中写道:

我们是生活在空间之中,我们更是生活在时间之中。而时间是一种岁月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积累。我们为什么总想壮游天下?其实我们就是想寻找处在不同时间里的景观。我们是在寻找时间投射在空间(包括建筑、环境和室内)上的痕迹。我喜欢一切带有时间痕迹的事物,因为那里面蕴藏了独一无二的文化。

这期间,我们尽可能多地对有代表性的古村镇进行探索,找出古村镇的文化共同点和个性差异,“寻找处在不同时间里的景观”,找出每个村镇形成、发展和延续的根据和理由,研读“时间投射在空间上的痕迹”,从而将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和民俗风情详尽地记录下来。

“湖湘文库”是要将地域文化存于史籍,体例上有固定要求。而跋涉者在万花过眼、阅尽沧桑之后,或惊艳,或惋惜,往往生出许多感叹。每走一地,便都有游记散文诞生。承《顶级TOP》总编辑王伏虎和文艳编辑的盛情,开设专栏,谈得上图文并茂,读者反映颇佳。

中南大学出版社刘辉主任和彭亚非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2008年岁尾本书付梓之时,欣逢仕铭参加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入川援建理县。新的工作、新的课题、新的写作计划摆在面前。

2009年在召唤,我们充满希冀。

2008年12月20日长沙蒲园

湖湘文库·《湖南古村镇》2009年12月

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