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笔工的宏愿

老笔工的宏愿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笔工立下振兴“湘笔”的宏愿大志,说干就干,重操旧业,住房当作房,一盏孤灯重燃,选毛拌漆,夜以继日制起毛笔来。七个女儿和女婿都支持老人重圆毛笔梦。学徒第三年,杨德富成了制笔行业的“全褂子”。

改革开放以后, “笔窝子”南阳街年近80的老人杨德富,看到天下太平,文事兴盛,习字绘画之风吹遍神州大地,老少咸需的毛笔市场兴旺起来。他日思夜想,如果发展湘笔生产,让湘笔制作文化重新辉煌,那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老笔工立下振兴“湘笔”的宏愿大志,说干就干,重操旧业,住房当作房,一盏孤灯重燃,选毛拌漆,夜以继日制起毛笔来。七个女儿和女婿都支持老人重圆毛笔梦。“杨氏制笔世家”的招牌也堂堂正正挂了起来。

原来,这个杨德富出身于长沙农村,小时读过几年书,初通文墨。他的堂叔杨贵生早年就学制笔,在长沙开了家“杨荣华笔庄”。

杨德富十三岁时,跟叔父进长沙学制笔,叔父介绍他进条件最好的王文升笔庄当学徙。王文升技术精良,对学徙要求苛严,制笔的五十多道工序,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加上叔父的严督,终于严师出高徙,选料、水盆、干作,全套工艺娴熟。学徒第三年,杨德富成了制笔行业的“全褂子”。不但技艺高人一筹,就凭手中一把小刀,在粗细长短各异的竹、木、骨、角各种材质的笔杆上刻出蝇头小楷各类笔铭:“开笔大吉”、“龙飞凤舞”、“提为锥,捺为凿,只得入,不得却“……”都叫文人雅士们爱不释手。

1940年学徙期满,杨德富在南阳街开办了自己的笔店——世界笔庄。杨老板的笔做得好,自然有人识货。有次他带了几支笔到大笔店“彭三和”,彭老板左验右看,忽然一拍大腿高叫:“好手艺,快端肘子来!”其时,长沙人请客人吃肘子,是很高的礼遇。这样,杨氏笔开始崭露头角,各家笔店争相代销。

五十年代公私合营,长沙成立第一家毛笔制作社,杨德富被任命为社长,组织一百多人从事毛笔生产。

经过这许多年的摸索总结,杨德富跟四女婿黄希林讲,湘笔之所以江河日下,造成眼下这样的衰败局面,除了历史的原因——那场文夕大火,不按旧法,不遵流程,造成质量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历史上,由于质量下降衰落的,还有诸葛笔的先例。

江苏溧水一带,唐代属宣州,这里产的兔毫笔,唐宋时期极为有名。尤其诸葛制笔世家制出的“诸葛笔”,被文人视为珍品。北宋文学家梅尧臣是宣州人,将诸葛笔当作家乡的特产赠送给欧阳修,欧阳修得笔很高兴,写诗赞美:“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等人,都爱用诸葛笔。

因为没有保持传统制笔工艺,质量下降,到南宋时,诸葛笔声誉下跌,兴盛了七百年的制笔世家,一蹶不振,以至完全败落。

老人说,湘笔要起死回生,就得独守旧法,严格按传统生产程序办事,不折不扣抓质量。杨氏笔决不走诸葛笔的老路……

杨老一呼百应,女儿女婿群策群力,为振兴湘笔而发奋图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