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序《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

序《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河岸边、洪泽湖畔的张佐香,是当今散文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而且,发展的势头很猛。我同这位青年女作家,虽然尚无一面之雅;但是,对于她的作品却并不生疏。日昨,她又以散文书稿见示,并求索序言。人是目的,人是核心。面对这一确具独创性的尝试与跨越,着实感到快慰。读史著文,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撞击,心灵对接。最后顺便提一下,佐香女士对于文学创作的执著,可说是达到痴情的程度。

淮河岸边、洪泽湖畔的张佐香,是当今散文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而且,发展的势头很猛。论者认为,她的诗意馥郁、情致摇曳、雅趣盎然的散文,凭着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深入文化和情感的核心,坚守文学内在价值,以深沉蕴藉而又洒脱率真,博识精警而又清新隽永的笔调,展现出净洁清新的诗性美文境界。

我同这位青年女作家,虽然尚无一面之雅;但是,对于她的作品却并不生疏。早在2008年,即曾在通信中,就其作品中所展现的深厚的学养,浓洌的书卷气,特别是超拔的见识和犀利的笔触,注重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掘问题、反思自我、营造意象,予以热情的赞誉。同时为她鼓劲儿:“写下去,写下去!我想,五四以后大批女作家就是这样跃出文坛,驰名于世的。”

日昨,她又以散文书稿见示,并求索序言。披览一过,眼前刷地一亮:原来,在散文创作园地中,她又绽放出崭新的绚烂的花朵。在七十余篇作品中,约略有半数篇什,写的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自应以人物为中心,光照简册的万千事件,诚然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空古绝今,惊天动地,撼人心魄,可是,又有哪一桩不是人的作为呢!在注视人生、人性,关怀人的命运方面,整个人文学科都是相通的:哲学思索命运,历史揭示命运,文学表达命运——无往而非人。人是目的,人是核心。不仅此也,更主要的在于,她在状写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创作实践中,采取的竟是大写意手法,“意足不求颜色似”,遗其貌而取其神,空灵、飘渺,体现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甚至可以说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做法,不依据可靠的知识,把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在首位,凭借瞬间的印象,抓住一个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描摹,考虑得更多的是总体效果,而较少顾及枝节细部。面对这一确具独创性的尝试与跨越,着实感到快慰。

研究佐香女士的作品,引发我对当前散文创作中三个现实的课题加以思考:

——呼唤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命运,表现内在人性,求索人类生命的本体意义,展示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表现出作家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真情感和心灵体验、生命体验,是新时期散文作家关注的焦点,这里关涉到作品的深度追求问题。这种深度意蕴,应该是溶解在作品中的精神元素,是一种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的理性情感和形象昭示,是立足于现实土壤的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哲理的探索,其中凝结着人生智慧和哲学理蕴。这种深度意蕴,来自作家对经典与生活的感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作家面对某种生存境遇或者情感体验,有所领悟,深受启发,产生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发而为哲思、理趣,形成一种艺术的开掘、提炼与升华。

——关于历史/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这是由上述艺术的独创性衍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为散文创新提供理论支撑的。这个问题,对于那些纯然依凭艺术虚构与想象的文学形式,或许并不敏感;但在以真实为生命、以真实为基本特征的散文面前,则有研讨的必要。应须肯定,历史/生活的真实是基础,艺术的真实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牴牾。而我们预置的前提,是散文属于艺术范畴;惟其是艺术,就必然要借助于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生动细节、心理活动的律动,亦即作者构思时必然要进行素材的典型化处理,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诚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言:一个是“画”,一个是“化”。画,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化作心灵的东西,并设法把这种“心象”化为诗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飞翔。域外的大哲黑格尔老人也说过:“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它就是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

——关于历史文化散文的现实关怀。2009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以此为题做过演讲。当时把它概括为八个字:“笔涉往昔,意在当今。”我说,历史是精神的活动,精神活动永远是当下的,决不是死掉了的过去。读史著文,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撞击,心灵对接。它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审视,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拷问。读者也好,作者也好,即令往昔再邈远,只要你深入到人性的深处、灵魂的底层,加以省察、审视、反思,恐怕就不会感到那么超然与轻松了。

这三个方面,在佐香人物散文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处理得比较好。

最后顺便提一下,佐香女士对于文学创作的执著,可说是达到痴情的程度。尽管她也慨叹,商品大潮、工具理性、金钱万能,所造成的浮躁、功利,颇不利于读书、创作,但她仍然矢志不移,甘心投入,乐此不疲。对此,当年我曾以同道相许,并在回函中题写一首《述志》七绝:“定力坚心铁样牢,浮评俗议等烟飘。莫讶举世疏同调,自有斯文慰寂寥!”现在看,仍有现实价值,复录出来,以共勉、互励。

王充闾

2016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