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染辽宁》序

《绿染辽宁》序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绿染辽宁”的林业生产活动是最具典型性的集体实践行为。忆起那已逝的充满温馨与激情的峥嵘岁月,忆起那志在绿染辽宁的难忘的日日夜夜。省政府的总结、通报能够充分说明,历年的机关“目标责任制”达标表奖也是可资鉴证的,而最具说服力的是辽宁大地上随处可见的直观的绿化成果。通过这部《绿染辽宁》准确而系统的展示,读者可以概略地把握这一变化历程。

这是一部从政者的文集。

自古以来,传留下来的从政者的文集,大体上有三种,一种是诗文作品结集,一种是家书、日记类作品,还是一类是文献、通典、告谕式的文字。这部《绿染辽宁》即属于后一种。它带有档案、史籍的性质,是一个地区、一个方面、一个阶段的公开性的工作载记,既有别于历史上的那些私人记述,也不同于大事记、年表式的综合性的概览。从这部文集中,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到1995——2002年这一时段辽宁省林业发展的整个进程以及工作部署的脉络。它与前两类作品的显著差别,首先在于它形成于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史学品格;其次,它的成果并不反映在平面的纸张册页上,而是见诸大地,见诸环境,见诸实景,见诸自然。——实际上,这也是一切物质生产成果与精神生产成果的差异所在。

当然,从另一层意义上看,作为一部文献,它同时也是一部精神产品。通过会议讲话、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和署名文章,这部文集不仅记下了全省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目标实现历程,记下了这一阶段以造林灭荒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记下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业改革、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等种类繁多的各项专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展示了“三讲”、目标责任制、干部培训等项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有效的保证作用,展示了大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亦即在“树木”同时坚持“树人”的喜人成果,自然它也客观地展现了作者——全省林业系统带头人的精神风范。

纵览全书,我感到,这类文献性的作品及其所展现的工作,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有一些比较鲜明的特征,可供我们阅读时研究、论证:

一是它的实践性。一场报告过后,在整个区间掀起了造林的热潮;不数年间,“手中枝”便成了参天大树;几年前这里还是风沙扑面,满目萧条,于今已经芳菲照眼,水净天青……人们检验它的成效,不是坐在书斋里,而是要踏勘大地,千里驰驱。

二是它的群体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见《实践论》)而“绿染辽宁”的林业生产活动是最具典型性的集体实践行为。可以说,文稿中的每一篇都体现了统一组织、广泛参与的特点。全省上下、全厅机关、整个林业系统,是实践的主体。即使作者本人,作为这一系统的领头人,也是以集体一员的身份出现的。再进一步说,不仅造林灭荒这一生产活动是集体性的,即使这类文稿本身,也都体现着群体的智慧——起码作为会议的报告,是经过集体讨论才定稿的吧?

三是它的计划性、目的性。这也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特有的本质。除了蓄林面积中原始森林那一部分是自然生长的以外,大部分林地都是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些年计划栽植的成果。文稿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令人感发兴起的过程,它向世人昭示了共产党人确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它向世人昭示了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组织领导下,通过艰辛劳动所完成的宏图伟业;它也向世人昭示了省、市林业部门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直至整个系统的奋斗勋劳。

四是它的赓续性。一般的精神产品,比如开头说过的前两类作品,它们一经问世,便宣告其与客体关系的结束。湮没或者流传,为毁为誉,为久为暂,剩下的事情都将付与读者去完成。而这一类作品,由于是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着,所以,它的命运是始终和事业相关联的,——若干年后,事业发展或者停滞、成功还是失误,还都要体现出当事人特别是领导者直接与间接的责任与功过是非,此其一;其二,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它像人类自身一样永无终结之日,也正是为此,它将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前人事业后人赓续,一代一代地接力,一切都在发展变化的链条之中。作者及其同事的八年战绩自然也不例外。即使哪一天退役了,他们也会把全省十四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接天绿浪无时或已地挂在心头。

我曾经悬想,当下或者多少年之后,当作者(可能也包括他的同事们)重新面对这部文集时,将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首先就是回忆吧?忆起那已逝的充满温馨与激情的峥嵘岁月,忆起那志在绿染辽宁的难忘的日日夜夜。这里面,有艰辛,有苦累,不分节假日,不辨早午晚,冲寒风,战酷暑,足迹遍布沙原旷野、林海荒滩。这里面,有焦灼,有期待——当面对没有成活的一株株枯干秃枝的时候,当看到尚待绿化的一片片沙地的时候,当发现松毛虫在成片地蚀毁松林的时候,当旱魃肆虐、山洪暴发、沙尘障目,人们为环境的恶化而无限忧虑的时候,当期待一项项林业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现实的时候。当然,这里面也有胜利的欢欣、成功的喜悦。无论是南北驰车,无边的新绿、翠绿、浓绿闯入眼帘;还是一年过尽,走出省直机关的队列,领受“目标责任制”达标的褒奖,都是最好的对劳动、对汗水的补偿。可是,更多时候,想到的恐怕还是责任、担子,还是今后继续前进的设想。——确确实实,我们面前还有大量的应该完成而限于种种条件尚未完成的后续事业。这可以说是这部文集的一种现实的存在价值。

众所公认,我省林业工作的成果是显著的。省政府的总结、通报能够充分说明,历年的机关“目标责任制”达标表奖也是可资鉴证的,而最具说服力的是辽宁大地上随处可见的直观的绿化成果。通过这部《绿染辽宁》准确而系统的展示,读者可以概略地把握这一变化历程。我想,这也是文集的另一价值所在吧。

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验。1990年我曾赴辽东山区检查工作,看过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之后,应林场负责人的要求,我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发表了现时的观感:“揽秀餐霞入画乡,接天林海碧苍苍。山行陡觉须眉绿,云谷风回草木香。”十二年后,我有朝阳之行,南北穿行辽西大地,到处葱茏满眼,绿意迎人,一时,意兴盎然,欣然命笔:“高下川原展翠屏,槐黄柏绿晓风轻。廿年重踏营州路,喜见晴峦似画青!”朝阳古称营州,三百年前,这里还是松林遍野,后来遭到人为的过量采伐,到上世纪中期已经是童山濯濯。新时期以来,实行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成效显著。不出二十年,即发生了显著变化。后一首七绝即是白描式的现场写生。

四十多年前,朝阳市建平县几十名男女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结队上山去绿化青松岭。看到这个动人心弦的消息,我曾写了一篇散文,对他们的可贵精神予以热情的颂赞:“为了后代人生活得更美好,眼前,他们宁愿付出十倍艰辛的劳动。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想要建立八小时工作制,可是我们自己却往往做了至少两倍的时间的工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通过我们的双手,大地披胸献宝,长河摇尾欢歌,万古荒原涌起金黄的麦浪,百里秃山披上翠绿的新妆。而这些,正是这些时代英杰的永不倾圮的纪功碑。尽管建平山区青年建设者,也将在时间的洪流中老去,然而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业绩却是永世长新的。遥想几十年后,当未来的一代登上青松岭,面对着绿浪接天、浓荫蔽日的松林,吃着又香又甜的水果,饱游饫看之余,再想象着旧县志上记载的‘山上秃了头,山下鸡爪沟,刮风沙土起,雨后水狂流’的情景,他们该是怎样地感佩这班艰苦创业的先人啊!”现在,我愿把这段话移赠给本书作者陈天民同志和全省林业系统的建设者。

是为序。

王充闾

2002年8月末于沈水之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