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迹

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迹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如同生长在南方沃野里的白松并非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有些人尽管生活在良好的条件、优越的环境之中,却并没有成才。诗人把令人清醒的秋光和惹人迷乱的春色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艰难的境遇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而舒适安逸的顺境却容易令人沉醉昏迷,消磨斗志,从而提出了一个逆境与顺境在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问题。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些条件,实际上构成了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结果,有的人际会风云,因势乘便,在顺境中建功立业;有的人历经磨难,劳形苦心,在逆境中展现奇才。这里所说的逆境,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或为遭谗毁、受打击,或为疾病、伤残、失恋,或为败绩、挫折、贫困,对于人才的成长,无疑都会起到压抑与阻碍的作用。

比起逆境来,顺境常能提供良好的条件、优越的环境,自然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说的,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只会长成很矮的小树,但若是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所以,为了促进人才的成长,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如同生长在南方沃野里的白松并非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有些人尽管生活在良好的条件、优越的环境之中,却并没有成才。相反的,倒是有许多身处逆境之中的人,奋发图强,刻苦自励,像烈火中的纯钢、怒雪里的红梅、暴风雨中的海燕,放射出奇异的光彩。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像老骥在凛冽的朔风里奋鬣疾驰,像鸷鸟迎着凌厉的秋霜展翅高飞,身处逆境中的雄才志士,由于艰辛困苦的磨砺,更加激发了昂扬的斗志,奋力向前冲去。

原来,事物都有两重性,环境和条件对于人才的成长也有两重性。毛泽东说过:“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人在安逸环境中,没有什么压力,可以进退雍容,优游岁月,如果自觉性、自制力不强,就会渐渐颓唐、松懈下去;而在逆境中由于抱有紧迫感、危机感,容易激发出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从而发挥巨大的潜力,释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正如一句谚语所讲的:“人只有在他被追赶的时候,才是跑得最快的。”一个人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往往杂务从脞,诸事蝟集,抽不出空闲时间来学习和思考;可是,当身处逆境之后,社会交往活动显著减少,没有更多的事务需要应酬,这倒可以专心致志地钻研、探索,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既定的目标上去。人们处于顺境,特别是青云直上之时,头脑容易发热,常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可是遭受挫折后,客观环境逼着你放弃各种空虚的幻想和盲目乐观情绪,从而把主观愿望同客观实际较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必要条件。所谓“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刘禹锡还写过这样一首七绝: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是一首富于形象化,而且含蕴着深刻哲理的好诗。意思是说,山明水净的夜晚,寒霜降落,几树红叶出现在浅黄色的秋林之间。登上高楼远眺,那满眼清凉萧瑟的秋光使人清爽入骨,精神振奋;但是,你可知道,那千娇百媚、姹紫嫣红的春色却会惹人迷乱发狂呵!诗人把令人清醒的秋光和惹人迷乱的春色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艰难的境遇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而舒适安逸的顺境却容易令人沉醉昏迷,消磨斗志,从而提出了一个逆境与顺境在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问题。

当然,环境如何只是一个客观条件,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猛虎当路,挥拳搏击者有之,辟易惊退者有之,葬身虎口者亦有之。逆境能造就强者,也可以吞噬弱者。同是处身逆境之中,有人成才,有人却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致困惑、苦闷、迷惘,甚至悲观绝望,丧失勇气,自暴自弃。巴尔扎克说得好:“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所以,逆境成才,尽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它是有条件的。套用一句成语,就是:你要成才吗?那就应该是强者!我们可以用贝多芬的一句名言为本文作结束语: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他一千辈子吧!

(198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