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怕事无成时才痛悔

人生怕事无成时才痛悔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个月后,班主任教师领着我们排了一个小话剧,名叫《老头三年生》。这个“老头三年生”听了非常愧怍,登时汗流浃背,悚然惊觉。人总会老的,对此绝无异议。受这些奇思妙想的启发,我倒觉得,每个人不妨假定自己倏忽间长了十岁,像那个梦境中的“老头三年生”那样,在意念中增设一种内驱力,从而“浃背汗流,悚然惊觉”,而今而后,再不轻抛虚掷大好韶光了。

人生怕忆少年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刚进城读初中时,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男孩子都不怎么用功,脑子里常常结记着在故乡抓螃蟹,养蝈蝈,偷摘邻居瓜枣一类的乐事;身在书桌旁,心却像孟老夫子说的那样,“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当老师点名提问时,往往是蓦地站起,答非所问。

几个月后,班主任教师领着我们排了一个小话剧,名叫《老头三年生》。剧情梗概是:一个小学生终日嬉游耍闹,不肯用功读书,结果课业荒疏,屡屡降级。这天,他忽然做了一个梦,恍惚间自己已经头秃齿豁,垂垂老矣,却仍和十来岁的儿童一起读小学三年级。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到了,同学们的祖父母——他当年的同学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母校。这里有工程师、农艺师、大学教授,也有工厂经理、劳动模范。他们听说还有一个当年的老同学在校,便都与他相约叙旧。这个“老头三年生”听了非常愧怍,登时汗流浃背,悚然惊觉。从此,他刻苦自励,加倍用功,矢志成才。这出小戏情节简单,主题也没有脱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俗套。但在当时,对我们这些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的少年儿童,却起着有力的激励作用。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大脑内部机能发展迅速,精力、体力、记忆力、创造力都处在最旺盛的时期。有人做过统计,在一千二百四十三位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中,65%以上的人是在二十到四十岁这段时间里做出第一项发明、创造的。所以,有“英雄出少年”的时谚。如果说,自然界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那么,人生的春天无疑就更宝贵、更美丽了。青春时期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古人说的“后生可畏”、“丈夫未可轻年少”,道理正在于此。

当然,在看到这种特殊优势的同时,青年人也应该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青年时期正值学龄阶段的后半期,是奠定知识鸿基的关键时刻,又处在工作阶段的开端,因而亟须掌握实际本领,取得独立工作能力。外国有一句谚语:“一个人成年时收获着青少年阶段播下的种子。”含义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体接近。就这个意义来说,青年时代既是播种时期,也是收获时期。记得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对一些青年人说过:“假使你们珍惜自己的优势,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你们会超过我们。但是,如果你们把自己的优势浪费了,不管时代怎么前进,历史怎么发展,你们和退出历史舞台的老一辈相比,可能还是望尘莫及。”

其实,世间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作为一种生命现象,青春的优势也是一样。青年人固然比中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生命时间,但并不等于同时拥有经验、知识、修养、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要在这些方面同样具有优势,就须抓紧学习,刻苦磨炼,认真打好基础。而且,“流光容易把人抛”,生物性的优势时刻都在转化。当青少年步入中老年之后,年龄优势就将随之而递减与消失,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但可惜的是,许多人在青春年少时并不知惜取韶光,直到年华老大,百事无成时,才痛悔前尘,但为时已晚。清代诗人孙啸壑写过一首哲理性很强的七言绝句:

有灯相对好吟诗,准拟今宵睡更迟。

不道兴长油已没,从今打点未干时!

诗中告诫人们不要等到“油尽灯残”之时才思有所进取,凡事应该早做安排,“莫到无时想有时”。诗人以哲学眼光、生动的形象,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内涵丰富,寄慨遥深。

“从今打点未干时”,寄寓着过来人的沉痛反思与顿悟。世间许多宝贵的东西,拥有它的人常常并不知道珍惜,甚至忽视它的存在;只有失去了它的时候,才真正认识到它的可贵,懂得它的价值。如同百万富翁体味不到“阮囊羞涩”的困境一样,青少年中很多人不能充分理解中老年人惜时如金、奋力拼搏的急切情怀。

人总会老的,对此绝无异议。但正如古人说的:“老似名山到始知。”在许多年轻人看来,“老”是极其遥远并且难以想象的事,因此,“我也会老吗?”竟是个疑问,至少是没有考虑过它。有鉴于此,美国盲姑娘海伦·凯勒在她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提议,

我们最好把每天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持这种态度对待生活,才能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失明几天,失聪几天,也许是很有益的。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领略喧哗的欢乐。

设想一下,如果你只剩下三天的时间利用视力,那么,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随着那即将降临的第三天夜晚的到来,当你已经意识到了太阳不再为你升起时,你该怎么办呢?

也许我们觉得这位盲姑娘过于吝啬——为什么只设想三天而不是更多时间呢?但这对于她来说,已经是奢望了。她曾感慨无限地说:“啊,如果我有哪怕只是三天的机缘,让我的眼前大放光明,该有多好!那时,我将能看多少东西啊!”我相信,一切耳聪目明且神智健全的人,当听到这些晨钟暮鼓般的“醒世恒言”时,总不会冥顽不灵,无动于衷吧。

有人写过一篇名为《减去十岁》的小说,说某单位开一个喜讯:上边要发一个文件,把大家的年龄都减去十岁。于是,人们奔走相告,各打各的美妙算盘,结果当然是一场荒诞的梦幻。其实,与其当绿鬓消磨、老之将至时,寄希望于减去十年——争取年轻十年,何不提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刻苦拼搏、自强不息呢!

受这些奇思妙想的启发,我倒觉得,每个人不妨假定自己倏忽间长了十岁,像那个梦境中的“老头三年生”那样,在意念中增设一种内驱力,从而“浃背汗流,悚然惊觉”,而今而后,再不轻抛虚掷大好韶光了。

(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