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来第一山

西来第一山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崆峒山各类古迹遗址、寺庙景观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汉明帝刘庄致力消除匈奴的威胁。崆峒佛教首次成为皇帝供养寺院。途经马嵬坡时,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

崆峒山寺庙群:西来第一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崆峒以西是云彩,崆峒以北还是云彩,得道的广成子问道的黄帝,以及秦始皇汉武帝,全都藏在云彩里。

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要塞。

“崆峒”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崆峒山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当我们抬头看见北斗星的时候,不期然,一座崆峒山也同时进入了你的视线。

《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纤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应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

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书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了解了“崆峒”一词的历史含意,我们接着了解几个与“崆峒”有特殊历史之缘的大人物。

广成子是上古时人,他曾应姜子牙邀请,参加了伐纣。崆峒山留有他曾居住过的广成洞,以及广成炼丹穴、浴丹穴、广成墓等遗址。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一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因大地是黄色,土能生成万物,轩辕故称黄帝。他战蚩尤,降神农,统一了中原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广成子,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后两次问道,得到广成子的指教,领悟了顺其自然的方法。

问道宫也叫轩辕谷,相传这里就是轩辕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重修崆峒山大什方问道宫碑”。

“重修崆峒山大什方问道宫碑”记载,轩辕黄帝曾经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请问至道,也就是求教如何修身与长生的妙道。广成子回答轩辕黄帝,“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规律。但是,必须把握住处于窈冥状态的这种客观规律,才能健康长寿。对外界瞬息万变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要“抱神以静”。精神静下来了,“形将自正”,形体自然就会健康。内心才能达到“必清必静”的程度。能够做到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清静是悟道的高尚境界,清静有益心身健康。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情绪,一个人若能做到清静,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然能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要想生活得自然平和,首先要有一颗清静的心,要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

轩辕黄帝一是问道、二是悟道、三是授道、四是得道。且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

明代唐龙《问道宫》诗:“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公元前989年,周穆王来到崆峒山。传说周穆王在崆峒山猎得白狼四只,白鹿四只——想周穆王越过泾河,水及马膝,周穆王双腿一夹马腹,旌旄漫卷就到了对岸。西王母宫的灯笼左一盏右一盏,左一盏右一盏晃得周穆王心里喜欢

崆峒地区是夏商周时羌胡氐戎之地,各民族杂居。秦汉时曾以当地民族命其县名,如秦设乌氐县、朝那县,西汉仍沿旧设。

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第二年曾西行登崆峒,并命李斯篆书勒石“西来第一山”。

汉武帝曾六次来平凉,两次登上崆峒山。汉武帝跑马圈地一样一次次勒缰至此。

三国魏晋时,崆峒佛教蔚为大观,境内和邻县的石窟寺等一大批佛教寺院相继建成。崆峒的香山、大顶和山下的兴教、石佛硖的石窟,以及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等寺院无不香火鼎盛。

隋唐时期崆峒山遍布佛寺梵宫,崆峒乃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圣山。

崆峒山为东、西、南、北、中“五台”,另有合天台、插香台与灵龟台,号称“八台”,与“四岭”,即凤凰岭、狮子岭、苍松岭、棋盘岭、“二峰”,即蜡烛峰、雷声峰,同为崆峒山自然奇观。崆峒山各类古迹遗址、寺庙景观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崆峒山宗教缘何如此兴盛?

清末《理数合解》一书引《孔丛子》太宰嚭问于孔子曰:“天下孰为圣人?”孔子对曰:“西方有圣人焉,名曰佛,其地不治亦不乱。”

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载:“秦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

传说印度十八僧奉阿育王之命,护送佛祖真身舍利到秦国。秦始皇听信李斯之谏,欲收捕传法十八僧。十八僧连夜化装遁去,并将佛指舍利埋葬于现法门寺所在的一处高地,相约每年四月八日到其地秘密供祭。其后佛指舍利沉埋地下,无人知晓。

明帝刘庄致力消除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复置西域都护。汉明帝夜梦丈六金人飞行殿廷,项有白光。晨早起,问与群臣。太史傅毅奏答:“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可能即是。”明帝听后十分高兴,即派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寻访迎请佛僧经典。他们行到月氏国遇沙门摄摩腾、竺法兰,得《四十二章经》,便用白马驮归。汉明帝传旨在洛阳建白马寺,这也是中国由皇室供建的第一座寺宇。

汉桓帝时,钦天监官员奏称见某高地彻夜放射虹光。桓帝便命人挖掘寻找,佛指舍利才又出现于世。为供奉佛指舍利。由朝廷敕建法门寺。也为纪念阿育王遣十八护送佛指舍利的初衷,寺在初建成时,名为阿育王寺。隋朝时,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初改名为法门寺。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在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迎佛骨的事曾遭到刑部侍郎韩愈的坚决反对,他冒死向唐宪宗上《谏迎佛骨表》,攻击佛为“夷狄之一法”,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因言词过激,被贬为潮州刺史。

隋唐时期,崆峒山遍布佛寺梵宫,加之道教和儒教,崆峒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教圣山。

唐贞观二十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崆峒山。他在崆峒山垂询的地方现为:唐王问津处。

李世民于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山下崆峒里田宅为崆峒明慧禅院供养田亩资产,由仁智禅师负责创立京西佛教大丛林。崆峒佛教首次成为皇帝供养寺院。

为便于僧俗众人登山求法,仁智禅师改原从南侧登大顶的羊肠小道而为从正东登顶的登天梯。凿石378级,凿通石洞一道。山上建大雄宝殿。每年的四月一日至四月八日为佛诞节。万众朝山,诵经声日夜不息。佛诞节结束,总是细雨蒙蒙,俗称洗山雨。至今节俗依旧,山雨亦如期而至,像是提前约定好的一样,令人叹奇。古人曾书“西镇奇观”勒石摩刻于登天梯旁。

与此同时,山下的龙尾山兴教寺作为崆峒山佛教香火,在唐代尤为兴盛。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关于杨贵妃,记得有朋友文章中这样写道:因为一个女人,一个善歌舞、通音律的女人,一个喜欢吃荔枝的女人,一个喜欢泡温泉的女人,一个曾经被安禄山叫作妈的女人,一个丝绸一样的女人,一个能作诗的女人……《全唐诗》收有杨玉环《赠张云容舞》一首:“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马嵬坡,被用来包扎唐帝国流血的伤口——说到底,她不就是一个为后世文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并且被历史消费至今的女人吗?

太子李亨从马嵬坡“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郡……”隐身兴教寺,随后组成七百铁甲卫士,赴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兴教寺亦奉诏改名龙隐寺。

宋代崆峒佛教,有临济、曹洞等宗和天台、贤首、净土密宗、律宗等,崆峒山佛寺建筑规模达到鼎盛,于此同时,城区也建有治平寺、延福寺、观音寺等寺院。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军攻掠平凉城——历史大事确凿,且容我记录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崆峒僧人法淳曾率全山僧众五百人下山与西夏兵战,击溃入侵西夏兵,北宋皇帝赐号“志护大师”,并赐紫衣。崆峒天下武功缘此乎?

南宋时,金代曾统治平凉诸地,并设大元帅府在境内。金大安二年(1201年)由金皇族贵胄出资铸万斤大铁钟于崆峒明慧禅院,并改禅院为滹沱寺。

想听万斤大铁钟的响声吗?金代大铁钟以及一口径丈余,可盛水百担,用于粥僧施饭的中台十方院明代大铁锅,都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中化作了一堆废铁。

元代佛教立国,皇室成员都要灌顶受戒。黄帝登极加冕,要先在佛殿行皈依加持,然后才得授皇权。佛教在元一代达到鼎盛,崆峒佛教声望显赫,如日中天。

元代统治的近百年中,当时僧徒往来于道,都是官府驿站接应,而且等级在官员之上,地方官对此多有怨言。

《元史》记载:“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配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

可看出当时崆峒佛教之盛。

到了明代,法轮寺成为崆峒佛教的主寺。

仰看法轮寺台阶高处墙体上那个巨大的“心”字,红得醒目,上台阶,摸一摸这个甚至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心”字,再感受一下“心”在自己胸膛的跳动。

法轮寺后有一崆峒山标志性建筑凌空塔。此塔始建于唐朝,是一座无基座的七级八角砖塔,塔高近30米,巍然然耸立,令人仰止。塔上生长着一棵二百年的松树,构成了“古塔托松”的美景,因塔前还有一棵和塔顶同年龄的松树,形成松下有塔,塔上有松的奇观。凌空塔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槐抱松了,两棵植物相拥长成参天大树,蔚为壮观。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说是曾得到北方真武大帝神助,下令全国各大名山都要祀真武大帝。崆峒山大顶之大雄宝殿奉命改祀真武。

旧山志载:“初,明成祖崇祀真武,寺宇因改建真武,照依武当山,以三月三日为朝山之期,而远近乡氓相沿旧俗,犹以四月八日为释迦佛会,供奉香烛净水,至今不改云。”

三月三日也好,四月八日也罢,一个真武大帝的寿诞,一个释迦佛祖的寿诞,对于百姓来说,反正都是好日子,好日子慢慢过。

嘉靖三十年(1551年),寺地全部交平凉县收管,“招民佃之,输租三百石,即崆峒里也”。至此历时800多年,由唐太宗李世民划给崆峒山佛教的供养田,不再为山寺所有,原山中日供近千人食用的场景不再重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封辽东的韩王迁居平凉崆峒区,韩王共传十一世,在平凉崆峒区历时212年。

平凉韩王格外崇奉佛道两教,王府成员皆敬事僧众,并赐钱复修崆峒山寺庙。延恩寺旧址荒废多年,经韩王向明英宗奏请,英宗御赐“延恩祝圣寺”匾额,并拨专款重新寺宇,重建宝塔,俗称宝塔寺。延恩寺为韩王府专用道场,各郡王府也争相出资建寺,一时城区相继建起报恩寺、慈恩寺、崇福寺、南庄寺、上圣寺、韩二府寺、韩六府寺、褒四府寺等一批新寺院。其时佛道二教相倚而存,有佛寺必有道院,至今未变。由于对佛教的崇仰和护持,崆峒区境佛事活动深入人心。可谓“户户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老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经向他问礼。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演变的根源,其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被奉为道教始祖。

崆峒山有两处专门供奉道祖老子的地方,称老君殿,又称老君楼,位于隍城西南角,毗邻药王殿。老君殿是明朝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正殿,背西面东,有木楼梯可上下,殿内供奉有太上老君坐像,左右两侧是迎喜、白骨化身神像,两侧墙壁上是明朝嘉靖年间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共计82幅,是国内罕见的关于老子化身的明代壁画。正殿南侧是道人居住的厢房。另一处老君殿位于笄头山巅,旧称老君炼丹台,今仅存废址。

想起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明白不明白,我一下子想起的就是老子的这话。

传说明代道士张三丰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

传说张三丰身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入明,自称“大元遗老”。其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明太祖朱元璋两度诏请入京,皆避而不见,明成祖朱棣遣使屡访皆不遇。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烟花寨,酒肉林,不断荤腥不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在武侠小说和电影中飞来飞去的张三丰,也有累的那一天,按下云头,且在崆峒山歇歇脚吧。

转累了,我们也歇歇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