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崛起于荒原

崛起于荒原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成立于1959年7月,是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5个项目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以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群为核心,集科研、开发、制造、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4年来,就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来说,徐基泰是缺失的,但对中国变压器行业而言,徐基泰是泰斗是元勋。

建国之初,中国电力装备行业和整个中国的状况高度一致:一穷二白中国输变电所有产品所有技术均依赖进口,连灯泡都被冠以“洋灯”,更不用说大型输变电站了,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前身)应运而生。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西电前身)成立于1959年7月,是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5个项目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以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群为核心,集科研、开发、制造、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1953年起,从老工业基地东北,从中国经济桥头堡上海,一批批科学家、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怀揣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万丈豪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奔赴大西北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的西郊。他们当中有放弃美国GE公司高薪职位的电气专家蓝毓钟,有上世纪40年代就是世界电瓷专家的殷向午,还有从前苏联莫斯科全苏电工研究院学成归来的楼家法等。

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企业强国!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开始书写中国电力装备业崭新的篇章。

始建之初,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个重点建设工程,西电占了5个,5个全是前苏联老大哥援建项目。从53年张罗这5个项目到1960年老大哥翻脸,前后不到7年,西电连厂房还没盖好呢,高鼻子蓝眼睛的专家就撤了个精光,5个援建项目没有1个落在实处。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中国人明白了指谁也不如指自己,他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力更生。

50年代初,殷向午建立了中国电瓷行业产品统一设计,建立了高低压电瓷分类产品系列,筹建了西安电瓷研究所,组织发展了11万~50万伏高压电瓷和避雷器产品;

60年代,蓝毓钟带领大家试制了33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并建立测试手段;

同期,楼家法带领一支产品设计队伍,设计开发新产品,全部更新仿苏产品,建立高压电器系列,拿下来我国第一条330千伏和550千伏线路所需开关设备。

这三位国际电工委员会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人为新中国争了光。

1966年,春节刚过,上海市民还没从节日的喧闹中回过神来,一纸命令抵达上海电机厂。这纸命令即将改变上海电机厂所有人的命运,徐基泰就是其中一员。

徐基泰,民国时期的上海交大高材生,父亲是曾经出国留洋的电气工程师,可谓电力世家。作为上海电机厂变压器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1966年,国家命运挟裹着36岁的徐基泰的人生突遭转折。

北京来的通知要求上海电机厂变压器研发制造工厂连人带家当全部迁往西安。从中国最繁华的上海滩去落后荒凉的大西北,上海电机厂所有人员无条件地踏上了西行列车,踏上了中国电力装备行业崎岖蜿蜒的发展之路。

一共有3个人来站台送徐基泰:妻子、5岁的儿子,还有妻子高高隆起的肚子里尚未出世的女儿。对妻子,徐基泰很内疚很抱歉,但这些都没能拦住他西去的脚步,因为他太想为这个崭新的祖国做点儿事了,他太热爱自己的专业了。

来到西电变压器厂,气候的不适应,饮食的不习惯,生活条件的艰苦,离家别子的牵肠挂肚……人们承受了一切想到的没想到的困难。在他们看来,这些困难都不算困难,真正的困难还是工作。

坐在盖了一半的厂房里,大家发愁了,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一台最简单的计算器,所有数据计算只能依靠算盘和笔,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力装备行业简陋到了寒酸。

愁归愁,活儿可一刻也没耽搁。在蓝毓钟、殷向午、楼家法、徐基泰等专家带领下,大家用最简陋最落后的设备搞出了消弧线圈、移圈调压器、启动电抗器、盐浴炉变压器、感应炉变压器等系列产品。

别人的家眷陆续搬来了,再苦再累,有了家就有了温暖有了歇脚的港湾。徐基泰的妻子没有来,那个地道的上海中学女教师离不开故土也离不开她热爱的讲台。不管加班到多晚,回到宿舍都是冷锅冷灶,一盏灯照着一个人,徐基泰干脆夹起铺盖卷住在了办公室,把变压器当成了老婆孩子。

那个年代,人们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唯心了些但也确实能把人的主观能动性逼出个超常发挥,那一代老西电人就特别擅长超常发挥。

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对我们紧闭大门,前苏联老大哥动不动就用战争吓唬我们,想得到人家的帮助,根本没门。没有老师无处借鉴,中国电力装备业孤独地跋涉在茫茫荒原中。徐基泰千方百计从外文期刊中苦苦寻找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如获至宝。靠着这些只言片语,靠着聪明的大脑,靠着不可思议的坚忍不拔,徐基泰主持并设计了中国第一台220kv变压器,荣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研制了中国第一个40MAV12脉波移相调压整流变压组;在电抗器上进行模拟研究,建立了铁心电抗器的模拟理论,并在变压器波过程理论和计算中做出贡献。

当时的国际环境注定了中国电气装备制造业从一开始就必须自力更生,奠定了西电人自主创新的骨气和风气。中国电力装备业的一无所有是第一代西电人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他们既是理论创立者又是产品生产者,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论和产品的相互论证特别顺畅自如,中国电力装备行业也就在这样的顺畅自如中开始了加速奔跑。

80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最热衷于引进技术,西电集团也进入了引进技术时代。但他们没有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引进,他们的引进只为了超越。

1980年,西电从法国引进500kV单相并联电抗器,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专家代表,徐基泰被派往法国学习。整整4个月,徐基泰没心思领略法兰西风情,而是一脑袋扎进车间,扎进图纸,扎进如山的外文资料,贪婪地吮吸着技术精髓。

回到西电,徐基泰带领西电人利用引进技术自行制造了我国第一台500kV电抗器,1984年,该设备投入“锦——辽”线使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都达到了法国同类产品要求,其中三项重要指标甚至超过了法国,这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经委技术进步奖。

接下来,徐基泰又主持设计了“晋——京”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设计了葛洲坝水电站三相发电机升压变压器等新一代产品,为西电未来迈向技术巅峰、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石。

一连串的成功让西电人越来越相信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们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坚信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一句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此把企业推上了科技创新的快车道。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蓝毓钟、殷向午、楼家法和徐基泰为代表的第一代创业者陆续退休了。此时,徐基泰离开家已经整整24年,连那个当年爸爸离开上海时,尚未出世的女儿都24岁了。24年来,就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来说,徐基泰是缺失的,但对中国变压器行业而言,徐基泰是泰斗是元勋。

退休后的徐基泰没有返回上海,而是继续留在了西电,担任技术委员会名誉委员和技术顾问,培养技术力量后起之秀,参与企业在国内外重大开发项目的技术决策。他这个顾问不是挂名的,而是和从前一样天天来上班,天天带着大家攻坚克难。

2009年,泰国在国际市场招标移相变压器,西电中标。这个项目采用最新欧美技术标准,难度很高,西电从来没做过,开发过程中,一串串困难劈头盖脸打来,干不下去的时候,技术人员永远会想到徐老。在年轻技术员眼里,徐基泰就是一根定海神针。有一次,面对一个崭新的阻抗计算方法,年轻工程师陈磊一筹莫展,她想到了徐老。可是,徐老当时正在上海养病,陈磊不好意思打扰他。半个月过去了,陈磊想破了脑袋,依旧无从下手,陈磊硬着头皮拨通了徐基泰的电话。

电话里,徐基泰声音虚弱。听完陈磊在那头快哭出声的请教,徐基泰安慰道:“别着急,一定会解决的,你把投标项目的资料和标准传给我最好是英文原版。”

一周后,徐基泰传回了一个用能量法推算的新的计算公式,还有用英文手写的具体方案,帮助陈磊在这个泰国项目中翻过了一座大山,为日后西电变压器打入美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2013年,当我见到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徐老已是83岁的耄耋老人,在西电,他已顾问了23年。

老人清铄,银丝满头,在明丽的阳光下伏案整理讲义。案几上堆满了我看不懂的英、俄、法文专业书籍,还有老花镜、放大镜和计算器,他的背后他的四周是满架满架的书和资料。我听说在他那30平方米的家里除了一张1.2米宽的单人床和一些简化到极致的生活必需品外,剩下的也全是书。

徐老告诉我这两天要给年轻人上课。边上陪同我采访的同志告诉我西电集团6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去各地授课是徐老“顾问”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当我问到作为西电变压器公司的原总工,作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徐老怎么会蜗居在那么小的房子里。徐老说:“我就一个人,房子大了没有用。”我又问:“您这么大岁数了,就不想回家养老,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老人回答说:“我们这代人都这样,没事做就难受。”

正是因为老一代西电人牺牲了天伦之乐,献出了青春激情,才为西电集团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西电集团,对电力电气专业,他们充满了宗教式的热爱,他们为自己的信仰奉献了整整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