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逗引小吃贾平凹

逗引小吃贾平凹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来因要出一本随笔集,再次翻阅拙作《秦馔古今谈》,也顺手翻看了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的剪报,愈看愈觉得我原来对平凹产生的那种念头可笑。虽然我写的小吃都比较详尽.甚至写某些小吃诱人食欲的形容词更“内行”于平凹,但总是局限在“就吃谈吃”上。他的《陕西小吃小识录》看似平平淡淡,语言也很“土”或有些“市井”气,乃至连小吃的制作予以简略或不记。甚至异常繁复的哲学命题,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都可找到诠释。

贾平凹的大名早有耳闻,也看过他的大部头小说,可我们相识较晚,大约是在曲江春酒家吃饭认识的。80年代中期《中国烹饪》杂志破遭儿为曲江春酒家编辑出版专号,我曾邀他与子雍、和谷三位名家为此专号撰文渐渐熟悉。后因我俩都是政协委员,开会时常见,在一起时总是聊个没完没了。

平凹较我年龄小得多,却是全国著名大作家。大作家归大作家,他的大部头著作我很少读完。倒不是我不喜欢平凹的大部头,实因我自己日益感到来日不多,不允许我看过多的“闲书”,所以无形中对平凹的大部头表现得有点不恭。唯对平凹写“吃”的文章看不够。

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小识录》,曾连载于《西安晚报》副刊期间,我是一篇不漏的阅读,因为这是我研究的范围,也就特别看重。可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为什么曾产生过这样的念头:你是作家,尽可写你商洛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或写关中的、陕西的乃至全国的,我都不反对,偏偏要写吃。是不是“江郎才尽”,无计可施了。虽然他在序、跋中也声明,这是在采风中,为陕西小吃有异于其他,“逗引了兴趣,拿笔作录,为自己望梅止渴的”。可我还是觉着这些话轻信不得。再说,我时而发现他引用的部分掌故传说,似出于我《秦馔古今谈》一书,并自认为他写的不如我“内行”。因而甚至一度还想“兴师问罪”于平凹。只因难与他一见,“问罪”未成。

近来因要出一本随笔集,再次翻阅拙作《秦馔古今谈》,也顺手翻看了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的剪报,愈看愈觉得我原来对平凹产生的那种念头可笑。尤其是当我将平凹所写小吃再仔细嚼一嚼,竟然感到这个“外行”比我这个“专家”写得还好。虽然我写的小吃都比较详尽.甚至写某些小吃诱人食欲的形容词更“内行”于平凹,但总是局限在“就吃谈吃”上。

吃,可以粗放,也可以精到。吃了嘴一抹走人,纵使吃了一辈子,有何用哉?平凹之吃,不只在吃,还在看,还在想,从吃中悟出其道。他的《陕西小吃小识录》看似平平淡淡,语言也很“土”或有些“市井”气,乃至连小吃的制作予以简略或不记。可再一看,他写的是小吃自身固有的本质,多用极具魅力的“土话”表现酸辣苦咸甜的本质。

在平凹“小识录”表达手法里,小吃是有语言的,会说话的。最难得的也是他在陕西平常人的土话里“夹带”着复杂的人生思考。无论是《羊肉泡馍》文中,一翁“临终,死于掰馍,家人将碎馍放头侧入棺”。或是《粉鱼》一篇“妇人多边喂小孩,边斥责小孩嘴馋,却总要喂小孩两勺,便倒一勺入自己口中”。还是《乾州锅盔》一文里历来“卖锅盔的未遭他人抢窃,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锅盔也随时能够当盾”等,都给人不尽的遐思和人生的启悟。甚至异常繁复的哲学命题,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都可找到诠释。

当然,文中跌宕迂回又不是粗心人所能把握的,只有在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而捕捉到他在“小识录”中的命题所在。再读平凹《陕西小吃小识录》,除了有吃外,似乎还有禅的顿悟,也有老庄的气息。大概正是如此,才使他的“小识录”貌似平淡,却又有不露的玄机,耐人咀嚼,消化之后,滋味自见。

幸亏我与他难得一见,没有“问罪”于平凹,不然,我这个比他年长、又是所谓的饮食“专家”,可就无地自容了。

注:原载中国文联出版社《吃喝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