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议传承”哲学之过

“论议传承”哲学之过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又不承认《黄帝经》的产生远在《周易》之前,这就又失去了研究中国古典哲学起源与原貌的重要参照体。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也就往往有被歪曲的时候。所以,论议类书籍如诸子之著,在理论联系实际地推广普及中国古典哲学上是有功的,但其客观上存在着论哲理不全面、不系统、不准确的缺陷。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只研究诸子之论是不能得其全貌与真貌的,这是分类论议书籍特点本身所造成的。

二、“论议传承”哲学之过

(一)传承哲学理论不系统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虽然产生很早,但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其理论范围所论之广,囊括天地万物;其义理之精,过与不及皆为误,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是也;其理论上的完整性,又是其所论的各种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依存,又相互制约着的密切关系。因之,这就决定了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承,必须要做到全面性、系统性,才能够达到准确性。论议书籍,其写作主旨是就某一领域中的问题,运用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而进行研究、探讨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并非谈哲学。所以,其研究问题中运用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对具体问题作分析的针对性,而不可以偏离了具体问题的研究,去谈哲学理论。唯其如此,论议之书虽也有着哲学传承的功能,但其书籍性质本身就决定了其在哲学传承上的不全面、不系统的特点。

今之学者,由于既不承认《易》经为中国古典哲学经典,也不对六十四卦的图案画系统在编制原理、原则、具体象术方法上进行研究。如此,就不知中国哲学起源之早,就不知中国古典哲学究竟是如何地博大精深,所以也就不能知其源。同时,又不承认《黄帝经》的产生远在《周易》之前,这就又失去了研究中国古典哲学起源与原貌的重要参照体。如此,不知其源,而只在诸子之著上下工夫,而又忽视了所谓儒、墨、法、兵、医、农、阴阳、纵横各家何由所分?何由所称?何由所重?自然也就只能是像瞎子摸象般谈什么“儒法斗争”了。这绝不是说中国当代学者无能,应该说中国当代学者的总体研究水平,是任何历史时代都不及的。只是,思想上的迷信、僵化,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学者天才的发挥。

(二)容易发生歪曲某些哲理的现象

自古,辩于一言,论于一事,攻于一题,察于一治,强调过头,就极易产生失偏之论,若此,则只能曲说而难以遍举。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也就往往有被歪曲的时候。论议之书若从哲学思想理论传承的角度上说,就存在程度不同的失偏现象,有些甚至出现很大的谬误。如墨家虽然在修身、亲士、尚贤、兼爱、节用等方面基本忠于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但其有讲天志、论明鬼,偏于迷信之谬;名家长于辩论,对逻辑学发展有贡献,然却往往流于诡辩;阴阳家偏谈阴阳,其说原未溯本,发展到后来就走向了神学道路;所谓纵横家之说,本就有着施展口才之辩的特点,不光言哲理有误,就连谈历史也在实用主义思想支配下,常产生似是而非的曲解。如晋大夫胥臣臼季随重耳逃亡中,为劝重耳纳其侄所弃之妻怀赢,以有利于重耳借秦力复国,就引黄、炎之争而在其得姓上胡诌,凭空捏造出“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110]之论。后世学者多引其说,则不知其谬;中国人认为孔子儒家的代表,孔子是既讲天理、天命,又谈人欲的。其语中的“天”是依中国古典哲学习惯用字而指自然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命”是指必然规律,“必者,天之命也”[111]。孔子承认人欲存在的合理性,但强调不能因私而废礼害公,损害别人的利益。因此而要以“理”制欲,这就是“克己复礼”的意义。其论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到了董仲舒的口里,“天”就成了人格化的神,成了人的“曾祖父”;到了宋儒口里,就又变成了“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112],这是真理变谬误的几个小例子。

所以,论议类书籍如诸子之著,在理论联系实际地推广普及中国古典哲学上是有功的,但其客观上存在着论哲理不全面、不系统、不准确的缺陷。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只研究诸子之论是不能得其全貌与真貌的,这是分类论议书籍特点本身所造成的。

【注释】

[1]《艺文类聚·方术部》及《太平御览·方术部》所引。

[2]《补史记·三皇本纪》。

[3]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载《考古》1981年第3期。

[4]曲辰:《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

[5]泥河湾联合考古队:《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载《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5日。

[6]《乙》二三九○、七八一八。

[7]《天》四二。

[8]《京》三四七六。

[9]《乙》二三九○、七八一八。

[10]《甲》一二六六。

[11]《粹》一一六二、一三一九。

[12]《前》五·八·一、五·二○·二。

[13]《粹》一一六二、一三一九。

[14]《前》五·八·一、五·二○·二。

[15]《京》六四一。

[16]《屯南》六○。

[17]《京》四八三六。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载《考古》1984年第10期。

[1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20]贾兰坡:《中国内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7页。

[21]曲辰:《桑干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载《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3期。

[22]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63页。

[23]参见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前言》,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24]贾兰坡,王建:《泥河湾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踏脚地》,载1957年第1期《科学通报》。

[25]尤玉柱,李壮伟:《从桑干河流域几处遗址的发现看我国细石器文化的起源》,载《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6]贾兰坡,王建:《山西旧石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载《文物》1962年第4期、第5期。

[27]裴文中:《讨论》,载《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五卷,第1期。

[28]贾兰坡:《讨论》,载《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五卷,第1期。

[29]卫奇,孟浩,成盛泉:《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载《人类学学报》第四卷,第3期。

[30]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31]参见陈淳,王向前:《从细石核谈华北与东北亚及北美的史前文化联系》,载《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32]泥河湾联合考察队:《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载《中国文物》1998年11月15日。

[33]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考古》1981年第2期。

[34]安志敏:《碳十四断代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载《考古》1984年第3期。

[35]沈长云:《从周族的起源论及黄帝氏族的发祥地》,载《先秦史研究》总第28期。

[36]《淮南子·览冥训》。

[37]龙门山因炎帝烈山而焚,垦荒所耕,得称“烈山”,其子柱继父而耕,为与父别,史载“厉山”,重华于斯山再耕而作《思情操》,又作“历山”。

[38]夏正楷,刘锡清:《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四卷,第三册。

[39]卫奇,张畅耕,解廷奇:《“大同湖”——雁北历史上的一个湖泊》,载《地理知识》1997年第8期。

[40]参见裴静娴:《大同地区火山岩流烘烤沉积物的发光年龄测定》,载《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

[41]周延儒,张兰生,李华章:《华北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42]《补史记·三皇本纪》。

[43]《周易·系辞》:“爻也者,效此也者”。

[44]《黄帝经·十六经·果童》。

[45]《易纬乾凿度》

[46]《周易·正义·卷首》引郑玄语。

[47]《周易·系辞》。

[48]《尚书·序》。

[49]《礼记·礼运》所引。

[50]《掇》一、一三○。

[51]《簠杂》八九。

[52]《佚》三期三○一。

[53]《太平御览》卷第六百八引。

[54]于豪亮先生遗作:《帛书〈周易〉》,载《文物》1984年第3期。

[55]曲辰:《黄帝与中华文明——“青丘”与“轩辕之丘”》,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167页。

[56]张家口地区文化局、张家口地区博物馆编:《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集》,1982年版,第89页。

[57]《春秋命历序》《补史记·三皇本纪》等。

[58]《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

[59]《山海经·北山经》。

[60]《水经注·水》。

[61]陈平:《古阪泉、涿鹿地望考》,载《北京文博》1996年第3期。

[62]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63]《黄帝经·经法·论》。

[64]《周易·正义·卷首》。

[65]引自民间农事谚语。

[66]《邺》一期,一·四○·四。

[67]《合》一期,二六四、三○一。

[68]《黄帝经·十六经·顺道》。

[69]《周易函书约存》。

[70]《吕氏春秋·有始》。

[71]《左传·桓公二年》及《竹书纪年》。

[72]《竹书纪年》。

[73]《尚书·周书·召诰》。

[74]《管子·轻重丁》。

[75]《管子·小匡》。

[76](清)马驌:《绎史·太昊纪》辑引,《太平御览》辑引与此稍异。

[77]黄奭辑《春秋纬·第五卷》。

[78]黄奭辑《春秋纬·第五卷》。

[79]《太平御览·卷第八十》所辑。

[80]黄奭辑《春秋纬·第九卷》。

[81]《论语纬·第三卷》。

[82]《太平御览·卷八十二》辑引。

[83]《汉书·艺文志》。

[84]《易学启蒙》引。

[85]《易学启蒙》引。

[86]《周礼·天官冢宰·医师》。

[87]《通典》等所载。

[88]《尚书·洪范》。

[89]《尚书·洪范》。

[90]《尚书·洪范》。

[91]《尚书·洪范》。

[92]《汉书·艺文志》。

[93]李解民:《尉缭子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94]《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95]《新书·制不定》。

[96]《古今注》等。

[97]《古今注》《广博物志》《古玉图考》等。

[98]《水经注》引《晋太康地理记》。

[99]《山海经·大荒北经》。

[100]《绎史》引《春秋内事》等。

[101]《黄帝经·经法·六分》。

[102]《管子·霸言》。

[103]《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104]《顺治朝剃发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总第5期)。

[105]《顺治朝剃发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总第5期)。

[106]《顺治朝剃发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总第5期)。

[107]《顺治朝剃发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总第5期)。

[108]《顺治朝剃发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总第5期)。

[109]《顺治朝剃发案》,载《历史档案》,1982年第1期(总第5期)。

[110]《国语·晋语》。

[111]《黄帝经·经法·论》。

[112]《朱子性理语类·学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