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婚姻的围城

婚姻的围城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钟书先生借用西谚,把婚姻比作一座围城,在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在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奶奶肯定不懂欧文高夫曼的理论,肯定不懂美学的原则,但是她懂得婚姻的真谛,懂得婚姻就是长相厮守,懂得婚姻就是相濡以沫,懂得要用真情去换取真情,懂得平淡的婚姻意味着无上的责任。

婚姻的围城

钱钟书先生借用西谚,把婚姻比作一座围城,在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在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把婚姻和围城相比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但是,我以为更妙更传神的,是“想进去”“想出来”中的“想”字。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围城里面的那道风景,围城是一架屏障,遮去了城墙后面的一切事物,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未知的悬念,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是因为他们已经熟悉,已经领教了围城里面的那道风景,不再感到新奇,所以,想要突破围城的禁锢,跑到围城外面来。

为什么围城里面的那道风景会失去吸引力呢?这里面有社会学的原因,美学的原因,现实的原因,和心态的原因。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Irving Goffman)把人生比作一场表演,认为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在有意无意地演出,观众包括所有和他们交际的人,可以是亲戚,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邂逅的陌生人。当然,既然是演出,自然会有演出的休息时间。演出的时候人是在前台,演出的休息时间人则是在后台。在前台,演员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吸引观众的眼球,留下良好的印象;在后台,演员卸去化妆,恢复其本来面目。不幸的是,在恋爱的阶段,恋爱的双方都会刻意地用演出去经营自己的形象,而一旦结婚,前台的演出就换成了后台的本来自我,婚前刻意掩盖的种种缺点就会一一暴露。因此,从恋爱到结婚,是一个虚假自我到真实自我的转换过程。移走了饰物,卸去了化妆的真实自我当然比不过流光溢彩的虚假自我来得可爱,来得好看。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婚姻几乎违反了美学的所有原则。距离产生美感是大家都知道的美学原则,而婚姻却是零距离的接触,在近距离或零距离的审视下,任何瑕疵都会成十倍成百倍地放大。空间也是美感的一个要素,在中国画里,专门有留白一说,留白产生的是一种深远的意境,想象的空间。而夫妻俩整天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抬头不见低头也要见,全然没有了想象和意境,连互相思念的余地都丧失殆尽。时间的要素也不容忽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样长时间地欣赏,再美好的东西也会在视觉上产生审美疲劳。

现实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从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到柴米油盐酱醋糖这开门七件事,到收入安排,到家务分工,无一不是从浪漫的云端向现实的坚土坠落。婚姻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软着陆,实在是一个高技巧高难度的问题。

更不幸的是,人还有攀比的心态。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人们的眼中容易看到别人配偶的长处,并且往往把自己配偶的短处与之相比较,却没有想到,别人的配偶在和你接触的时候,也是在进行一场以你为观众的演出,你看到的是别人配偶刻意呈现的那一面。

这数种原因迭加起来,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结果: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往外跑。但是,既然围城里面的风景不过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围城中人心甘情愿地守在围城里面呢?个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婚姻不是风景,婚姻是真实,是真情,是平淡,是责任

曾经读到过一篇小文章,题目叫作“奶奶的爱情”。奶奶已经七十多岁,爷爷已经瘫痪在床好几年。那一天中午,作者的父亲在给爷爷喂饭,因为爷爷吃得很慢,父亲有些不耐烦,动作略显得生硬。平时从来不对儿子粗声大气的奶奶一把将父亲推到一边,夺过他手中的碗和匙,硬梆梆地扔下一句:“没耐心喂就不要喂。”然后,回过身,细细致致地将饭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喂给爷爷。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感动。奶奶肯定不懂欧文•高夫曼的理论,肯定不懂美学的原则,但是她懂得婚姻的真谛,懂得婚姻就是长相厮守,懂得婚姻就是相濡以沫,懂得要用真情去换取真情,懂得平淡的婚姻意味着无上的责任。

人们往往把浪漫和婚姻联在一起。奶奶的婚姻也许并不浪漫,但是,奶奶的婚姻很真实。婚姻可能会有浪漫的火花,但那只是瞬间的迸发,更多的时候,婚姻是一条携手相挽步过的小路,可能没有鲜花的馥郁,没有鸟雀的啁啾,但是有真情,有信任,有责任。

把婚姻看作一道风景的人,会发现婚姻不但是一座围城,还是一座危城,会急于从里面往外跑,懂得婚姻真谛的人,不会想从围城往外跑,反而会用真情和责任为婚姻筑起一座卫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