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时俱进迎接明天

与时俱进迎接明天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流失的都已流失,该丢弃的也逐一丢弃。闭目养神之际,往往以曾进身于教书育人的行列而怡然自得。然而,目及当今教育形势的变化,也难免后怕。因此,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便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换言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模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并逐步取得社会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出现的一次跨越。与时俱进,迎接明天,这是一种高视度的战略眼光。

与时俱进迎接明天——《岷县教育论文集》序

退休多年,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未来的几近于梦幻。能流失的都已流失,该丢弃的也逐一丢弃。要说挥之不去的,还是相伴大半生的校园生活。读书16年,从教30年,回味求学及执教的岁月,欣喜其中,忧患其中,涵盖了一段历史,也记录了一段人生。闭目养神之际,往往以曾进身于教书育人的行列而怡然自得。然而,目及当今教育形势的变化,也难免后怕。扪心自问:如果让时光先期流入像今天一样猛进的信息时代,我辈能否达到育人的资质要求?实在不敢自诩。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因此,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便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考察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模式,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革。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虽说也曾一次次出现过封建经济的鼎盛局面,但是社会发展的总体步伐却是比较迟滞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依托,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决定了社会形态的相对稳定,这恐怕也是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自隋唐以来延续一千多年的关键所在。但是,稳定绝不等于一成不变。如果说围绕科举取士的种种教育模式是农业经济的产物,那么近代学校教育模式便是工业经济之必然。

在中国,兴办近代学校起始于戊戌变法时。换言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模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并逐步取得社会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出现的一次跨越。在岷县,近代学校教育以1906年岷县高等小学堂(今城关中心小学)的创建为起点,学校由一所到两三所,先有小学而后有中学,逐步壮大。学生由几十人到几百人,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全县中小学生的总数只有千多人。在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毕业生奇缺,读完小学者,人数寥寥,被誉为“高等小学毕业士”,人们便会刮目相看,亲友邻里要挂红放炮。一个小学毕业生,便会让门庭生辉。彼时,被称为“先生”的小学毕业生执教乡里,便很正常。

我们不仅经历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而且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西方先进国家同步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因之而发生巨大变革,当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适应生产活动日益信息化、高度自动化和渐次智能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瞄准高科技,面向科技前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理所当然要面对新的抉择。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当前中小学教育结构的微妙变化。诸如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社会教育的分散化,学校规模的大型化,教学形式的个性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等。走向未来的教育态势,将如何组建教师队伍?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优中选优,竞争上岗,教师职业将会打破百年一贯制和旱涝保收的保险性。仅仅是学历达标和取得任职资格将不再是一种优势。身在教职和即将从教者,都应有敏锐的职业悟性,为适应新世纪的教育做好一切准备。

我赞赏县教研室多年来对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视,引导全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思考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与时俱进,迎接明天,这是一种高视度的战略眼光。

2003.2.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