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青衣”

挖“青衣”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人叫青苔为“青衣”。聪明的农民想出了新方法——挖青衣。叫青苔为青衣,很贴切的,像是给泥土穿上青色的衣服。下山时每人挑着的都是满满的两大箩青衣。山上挖来的青衣要拣去松针柴叶,还要太阳晒过,青衣还要切碎,这样能够增加温度,缩小青衣之间空间,提高保暖性能。挖青衣延续的时间很短,就只一两年,因为,青衣盖秧子毕竟不能保证不烂秧。当塑料薄膜不再是稀罕之物的时候,挖青衣就像昙花一现完成使命了。

挖“青衣”

□林和康

春回大地,百草萌发,诸树吐芽,布谷鸟快乐地唱着“布谷!布谷!”,秧子谷该出田了。这使我想起几十年前一项特殊的农活——挖青苔。宁波人叫青苔为“青衣”。

秧子谷出田前先要用三四天时间孵出芽头。把稻谷浸在水中,捞去浮在上面不壮实的谷粒,然后把沉在下面的良种放在60℃的水中热身,淘一淘就马上捞起,倒进秧子桶,上面覆盖稻草保暖保湿。此后的三四天要用30℃的温水淋几次,以维持稻谷破芽必需的温度和湿度。

淋秧子谷过滤下来的棕褐色的水据说可以当药,治伤寒气的。人们都趁机会用来洗脚。那时候很少有热水瓶,除了烧饭时候灶头汤锅里有热水,一般人家只在客人来了才烧开水。

清明前后,发了芽的秧子谷出田了。秧田是刚做好的。初春,田水刺骨,不管多么冷,做秧田绝不马虎的。秧床做得很细致,平整如砥。农民把破了芽的秧子谷均匀地撒播在秧床上,也播下丰收的希望。秧龄期一个月左右,5月上旬,早熟田就开始插秧了。

气象谚语曰:冬冷不算冷,春冷冻死犊。春寒料峭,刚出窝的秧子谷娇嫩得很,一遇寒潮,抱出就挨冻,就会烂秧。再重新孵秧子重新做秧田,那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些稻谷和浪费人工,田误人一年啊。

农民自有好办法。他们用土方法给秧子谷防冻保暖。方法之一是盖焦泥灰。早在上一年深秋,农民就削草烧灰。尤其在山村,到处都是一堆堆煤焦泥蓬。餐烟,山岚,交织着燃烧煤焦泥的烟袅袅上升,围绕山脚,还有鸡啼犬吠羊咩牛哞,呵呵,那是乡村特有的风景。筛过的焦泥灰既保暖又是农家肥,劲道是很大的。

但是,焦泥灰不是很多,尤其是平原地区,可以削来做霉焦泥的硬朗的野草也不多。于是就买砻糠灰。那时候,砻糠灰也很难买到,于是有的生产队就去倒屋爿的瓦爿滩筛瓦爿灰,那和味精一样宝贵的灰就更加少了。为了一年的丰收,保证不烂秧,真是动足了脑筋。

上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了尼龙薄膜,但是每个生产队只能分到十几斤,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聪明的农民想出了新方法——挖青衣。浙东山陵多苔类植物,蓬蓬松松,像珊瑚像海绵,用来盖秧子谷一定有用。经验还是舟山人创造的,本地派人去取经学习,回来就推广了。

阳春三月,还是农闲季节,队里的妇女就挑着竹箩上山了。叫青苔为青衣,很贴切的,像是给泥土穿上青色的衣服。青苔有好几种,有的茎短,粘在黑土和墙角,那种青苔只能点缀在花木盆景上。盖秧子的青苔蓬蓬松松,一捞就是一把。妇女们翻坎过溪,你呼我应,穿梭在松林柴弄里仔细寻觅。下山时每人挑着的都是满满的两大箩青衣。

山上挖来的青衣要拣去松针柴叶,还要太阳晒过,青衣还要切碎,这样能够增加温度,缩小青衣之间空间,提高保暖性能。明媚的三月,满晒场是青衣,还有妇女们,每人一小凳,一木砧,一勾刀。几十把勾刀刀起刀落,煞是壮观。

秧子谷盖了青衣就像盖了厚厚的被子,比撒一层焦泥灰或者砻糠灰暖和多了,又是就地取材,取之容易,确实是农民兄弟的一个发明。

挖青衣延续的时间很短,就只一两年,因为,青衣盖秧子毕竟不能保证不烂秧。当塑料薄膜不再是稀罕之物的时候,挖青衣就像昙花一现完成使命了。但是,直到现在,那一现的“昙花”还是留在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心中。

(2010年3月22日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