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马帝国文化中心的转移

罗马帝国文化中心的转移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罗马文化圈的中心经历了由罗马到拜占廷的转移,这是毫无疑问的。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罗马城大体上是整个罗马国家的文化中心。但是,公元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动摇,学者们纷纷避难逃往拜占廷。拜占廷这座位于东地中海的港口城市,便逐渐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文化中心。

罗马帝国文化中心的转移

在世界史上,西罗马帝国灭亡是大事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延续千年也是醒目的史实。古代史研究中总要探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原因,中世纪史研究中要探讨东罗马帝国得以延续的原因。放在整个历史长河来看,从古罗马帝国到拜占廷帝国,前后绵延近两千年,也可以说帝国历史没有中断,只是经历了一个统治重心自西向东转移的过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皇帝抛弃了罗马城,将拜占廷作为首都,意味着罗马统治的中心不再是罗马城,但仍然是统一的罗马帝国。到395年,帝国一分为二,东部明显占优势。大约过了80年,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了,历史上就只剩下东罗马帝国存在下来。

实质上,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东地中海转移。首先,意大利的农业衰落了,庄园入不敷出,无利可图。其次,意大利的经济作物如葡萄酒、橄榄油等,已不能和东方行省竞争,销路逐渐丧失。再次,贫苦农民在捐税繁重、官府欺压、社会动乱的情况下,难以独立生存,通过“庇护制”转变为依附性很强的“隶农”。还有,手工业的衰落与农业衰落相联系,“到公元三世纪,意大利的手工业都因奴隶劳动无利可图和市场上受排挤而衰落下去了”[1]

与此相反,在东部行省,使用奴隶劳动较少的农业区,农业生产能延续保持,农产品的销售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等西部行省。东地中海相对稳定,商业和贸易能保持局部繁荣。所以,东部行省就成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大省,东地中海的农业和商业贸易,自然成为帝国的经济支柱和命脉。国家对东部行省的依赖性增强。

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探讨当年东罗马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意义时,不能忽视另一个因素——文化。

罗马文化虽根植于本土,但它的繁荣和发展却与外界的影响分不开,尤其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最深,甚至在许多方面是仿照和学习希腊文化。这是学术界关于罗马文化的基本结论。若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罗马文化的主体,也是融合了腓尼基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拉丁文化、高卢凯尔特文化。[2]

因罗马的强大,在它征服地中海世界后,西部地中海的几种文化先后融会。从罗马建立国家到公元2世纪,罗马的“文化圈”由小到大伸展:在意大利半岛,首先是拉丁文化承袭伊达拉里亚人的文化,拉丁文化圈逐步扩大;其后,征服迦太基,腓尼基文化融入罗马文化;再后,通过征服高卢,使凯尔特文化(Celts)纳入罗马文化体系。西地中海的罗马“文化圈”形成。

至于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早在希腊殖民时代,希腊人就在意大利半岛南部建立了殖民城市,不但将“城邦制”带到意大利,而且将希腊的工艺、建筑以及其他文化成就传播到意大利。罗马人仿效希腊文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又将希腊神话略加修改变成自己的神话等等,已是众所周知的。罗马征服马其顿后,希腊地区成为罗马的版图。随后,托勒密埃及王国的吞并和塞琉古部分土地的占领,使希腊化地区纳入罗马统治下的地中海世界,罗马“文化圈”扩展到它的极限;而希腊文化的纳入,使罗马文化既添凝重又增鲜艳。

西方学者针对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提出多种看法:有强调希腊文化主体地位和希腊罗马文化“一脉相承”论的;有强调罗马文化的特色而质疑希腊文化影响的;有主张希腊从文化上“征服”罗马的;有些观点甚至各执一词,相互矛盾。但总体上,还承认希腊文化在许多方面优势明显,罗马人也承认希腊文化的优势,对希腊文化推崇备至。波里比乌的著作中,对罗马人被希腊文化“征服”深信不疑。[3]对两种文化的评估是很难把握的,随意指出孰优孰劣,本质上违反历史科学性。所以,我们只能较稳妥地说: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前期,在罗马的文化圈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是东地中海。同样可以大胆地说,罗马人在好学沉思、理性思辨方面确实不如希腊人,罗马人的知识范围和希腊人不同,“罗马人没有发展任何物理和化学科学”,“罗马的医生大多是希腊人”,“……并不是罗马人中间缺乏天生有才能的人,而完全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和经济情况所致”[4]。“罗马的艺术和文学只不过是伟大的希腊文化的一个分支……但在某些方面,罗马世界也有它自己的推进。”[5]

东罗马帝国恰恰在文化发达的东地中海延续下来,东罗马帝国沿袭了古典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在文化上的传承极为明显,以至于韦尔斯认为:拜占廷帝国并不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它只是恢复了被毁坏的亚历山大的希腊化帝国;它讲希腊语”[6]。当然,韦尔斯的论点失之武断,说拜占廷帝国是希腊化帝国的恢复未免过头。不过,从文化角度看,拜占廷帝国建立于文化发达地区,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东罗马帝国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一个文化圈,总有其中心。罗马文化圈的中心经历了由罗马到拜占廷的转移,这是毫无疑问的。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罗马城大体上是整个罗马国家的文化中心。首先,知识分子从各地云集罗马城;希腊化地区的文化遗产被转移到罗马城;罗马的统治者大力倡导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罗马的大型公共设施,如剧场、水道、桥梁、凯旋门、记功柱、神庙等,饰以各种雕刻、绘画,汇集希腊艺术精品;同时,东方的工艺品,可以摆上罗马贵族的装饰台。无论如何,罗马城的中心地位不容否定,就连主张罗马文化不如希腊文化的汤普逊,也承认罗马帝国在文化方面有贡献,罗马很会搞建设,尤其交通和建筑。罗马城则是罗马文化的荟萃之地。

但是,公元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动摇,学者们纷纷避难逃往拜占廷。在君士坦丁皇帝迁都拜占廷之后,书籍和艺术作品的转移以及教育场所的东移成为不可扭转之势。拜占廷拥有地理优势,是东西贸易的桥梁和枢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若作为帝国首都,足以取得经济和政治的优势,而经历政治动乱和外族威胁的罗马城的衰落,使拜占廷获得了同罗马城竞争并取而代之的机会。拜占廷这座位于东地中海的港口城市,便逐渐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文化中心。从4—15世纪,被取名君士坦丁堡的这座大都市,其文化中心地位始终保持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就发源于君士坦丁堡。因为,11世纪拜占廷著名哲学家米海尔普塞鲁就研究和发展了柏拉图哲学,提出哲学应与神学分离的见解。13世纪以前,拜占廷帝国就出现过类似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思潮。不少意大利青年到拜占廷求学,如瓦尔拉姆和他的学生皮拉特,就当过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老师,教他们学希腊文。[7]

至于后来文艺复兴的活动场所转往佛罗伦萨等城市,不妨看做地中海世界文化中心的再次转移。

东地中海深厚的文化根基、希腊化地区的文化优势、帝国文化中心向君士坦丁堡的转移,构成东罗马帝国得以延续的重要文化因素。

可以说,罗马帝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东罗马帝国延续的基础和内在必然性;罗马文化中心的转移,是东罗马帝国得以延续的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潜能;统治者的政策调整,是东罗马避开险滩、摆脱危机的有效途径。当然,外部环境等因素也不能低估。

(说明:选修陈志强老师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后,交给陈老师的作业题为《东罗马帝国得以延续的原因分析》。作业经扩充并修改后发表过,但最初的稿子只涉及罗马文化中心的转移。今日看来,原稿比谈论“多方面原因”的那篇长文紧凑,故而辑录于本书中。)

【注释】

[1]崔连仲:《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5页。

[2]L.桑戴克:《世界文化史》上册,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254页。

[3]汤普逊:《历史著作史》第1卷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1-15页。

[4]韦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32页。

[5]同上,第537页。

[6]同上,第519页。

[7]金观涛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