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翻译导游到旅游局长

从翻译导游到旅游局长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初冬,与上海旅游委员会主任道书明相约,请他谈谈上海旅游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变化。道书明从客观和主观、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讲述了时代演变中上海旅游变化的本质区别,感触中有回味,回味中有反思。对比观照,鉴往识今,道书明见证这段历史发展。那时不要说上海旅游硬件不足,连上海城市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一大截。

从翻译导游到旅游局长——道书明话上海旅游今与昔

2008年初冬,与上海旅游委员会主任(现改任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相约,请他谈谈上海旅游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变化。说到这话题,20世纪70年代曾是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一名日语翻译的道书明自然万分感慨,用“巨变”一词还不足以表达他内心体验。尽管上海旅游自有历史文脉,但回望改革开放30年世事变迁,社会关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海旅游面貌真是“翻天覆地”。旅游事业作为国家开放的窗口,它打开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视野,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融入世界。

过去作为中国国际旅行社人员而今成为上海旅游行业主要领导,道书明对这样的变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实在太熟悉了。差异在什么地方?首先表现在思想观念上,拿上海旅游接待来说,以前主要是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三大旅行社负责接待境外人员,被视为“外事一部分”,纳入“民间外交”的政治范畴;那时做旅游根本没有服务意识,接待的话题单一,正像“阿宝背书”;在机构设置上,国旅社分成资本主义接待科、社会主义接待科、综合服务科,所以在资本主义接待科工作有点低人一等,因为有被资产阶级腐蚀的危险,故得时时保持警觉,绷紧神经;那时外方若称翻译为“导游”,要引起旅行社成员集体抗议,所以没有“导游”一说,只承认做外事接待的“翻译”,绝不是低声下气的仆从。

道书明从客观和主观、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讲述了时代演变中上海旅游变化的本质区别,感触中有回味,回味中有反思。对比观照,鉴往识今,道书明见证这段历史发展。那时不要说上海旅游硬件不足,连上海城市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一大截。拿公共设施的厕所来说,原来南京路整条路上只有两个公共厕所,一个在南京东路,一个在南京西路,真的是“东西两头望”,不少外宾“内急”急出气愤、偏激,有外宾还戏称我们国内厕所是“三跳厕所”:第一步走进一看,污水横流“跳一跳”;第二步是蹲下无门“吓一跳”;第三步是便后洗手“双脚跳”,原来没有水可洗!旅游界由此流行“行话”:街上“内急急死人”、外出“少喝汤与粥”、野外方便“男左女右”云云。

再说通讯条件,那年代装电话供不应求。国旅社当时一个科只有一门电话,一个科有三十来位翻译,每个翻译打电话都须“排队”,所以每逢接团,常常外面“打不进”,里面“打不出”,“电话阻梗”现象严重。有一次,接到通知说有个外国旅游团因飞机变更到上海的时间提前了,负责接待的同志忙着打电话联系后面旅程事宜,谁知外宾都到了飞机场,而我们这位同志的电话还一直未打通。至于住宿,旅游房源严重缺乏,除了锦江、和平、国际、华侨等“老八件”外,上海几乎再没有其他接待条件好的饭店,遑论“星级”酒店!所以对房间常常是寅支卯粮、紧急应付,市里还专门组织住宿协调组,制成表格,插上旗子,可以现场调度。记得有次开全运会,有位副市长还坐镇指挥,负责房间调配。由于房源紧张,国旅社是“常包房”,其他旅行社也这样。不但“包房”,还“包火车”、“包飞机”,所以外国人一看,嗬,旅行社都是“大阔佬”,有哪个老板敢这样做!其实那时没有经济概念,盈利了全部上交国家,亏损了国家也不追究。有时碰到上海实在没有接待住宿处,旅行社只能把游团拉到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地过夜,第二天再返沪。所以弄得外宾很不高兴,经常出现投诉。道书明有次接待一个日本团,结果连外地都没有住宿房间,怎么办?道书明说,只能向客人们再三解释,便在虹桥机场给每人发一条毯子、一根牙刷、一支牙膏、一个茶叶蛋、一只弹簧面包等,让大家在机场候机厅过夜,客人们非常恼火,都纷纷要求回国,可连回国的飞机也没有,经反复劝说,加上道书明亲自陪同并做好服务,终于让这批“上帝”安心了。

交通运力也是明显不足。先说飞机,虽是计划经济时代,接团乘飞机坐满就飞,不过飞机常会变更,弄得接团人员心急火燎、不知所措。再说火车,运输紧张,购票更紧张,真正是“一票难求”。至于观光车,那年代还没这样设备,弄上部有座位的客车已经不错了。遇上没车时候,旅行社就用卡车接送外宾,呵,您说外宾会有什么感受?也怪,外国人开始不解,后来还夸奖说:你们很有意思,非常新鲜、新奇!实在是歪打正着。碰到国产车,车前的马达声常常超过导游的解说声,导游不得不拉大嗓门,所以老一代翻译导游患咽喉炎居多。

如果说以前旅行社主要针对外宾,那么真正的“大众旅游”是在“文革”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苏杭游”的恢复,是后“文革”时代上海的知识阶层脑袋和身体同时开始挣脱束缚的标志。“抓革命,促生产”讲了十年,受迫害最深重的知识阶层和工商业者,自然地产生了审美补偿的冲动。不过当时,“左”的思想余脉仍在,无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还是西北的秦始皇陵,主流是激发爱国热情,小资情调尚属遮遮盖盖,不那么名正言顺。

在政治运动年代,没有电视机、收音机,看电影几乎是城市人唯一的娱乐方式。不过电影没几部,翻来覆去都是东欧、苏联、阿尔巴尼亚和国产的国际主义影片。老百姓极少上饭馆吃饭,下了班能和同事坐下来抽根烟聊聊天就是极大的享受。人们渴望有新的审美态度、新的生活方式。旅游,便在此渴望中悄然而生,尽管还不是喷薄而至、勃然兴起。《史记》中引用管子的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改革开放空前解放了生产力,人民生活变得富足,旅游开始在群众中流行,起初是少部分人轻车简从,径行独往,后来慢慢结队作伴旅行,再后来游客分等级的,不仅是饱享一时眼福,该游出品位,游出文化,进而体验生命和享受精神愉悦。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要说外国人惊叹,上海不少市民都感同身受悄然而至的各种变化,所以,上海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作为一个大产业,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旅游硬件的大发展,率先在全国建造第一个引进外国管理公司管理的华亭宾馆、建设第一个利用土地节差进行国际招投标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筹建第一个与外方进行中外合资的安亭汽车制造项目、建立第一座被誉称“黄埔军校”——培养旅游人才的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等等;到90年代初,上海旅游装备大大改进,在上海专业导游中率先出现全国首家使用报话机设备,后又在旅游接待中实行汽车GPS装备,改变以前接团“放风筝”现象,大大提高旅游安全性。

上海没有名山大川、历史古迹,但上海可从“观光游”发展成“都市游”,“酒香更要勤吆喝”,经过近几年的包装和开发,目前上海“都市游”囊括风光、风情、工业、农业、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多样化、细分化、标准化,出现了20多种旅游品牌、名牌。当然,上海旅游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道书明感到,关键是硬件与软件不协调,出现了“硬件不软”(缺乏人性化设施)、“软件不硬”(软件服务不过硬),所谓“主雅客来勤,服务做到家”,旅游是一种城市精神的展示,一种市民素养的亮相,这方面,上海旅游任重道远。道书明说,旅游业是伴随着国家的强大、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发展的,上海旅游业正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见证,很多问题才刚刚破题,他愿和他的同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城市和社会发展要求,勇于迎接挑战,从而推动旅游业加快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