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折走上学医之路

曲折走上学医之路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潘朝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受到熏陶。对自己的从医之路,潘朝曦强调自己受父亲“人无德不立”的影响至深,学医后就立下像父亲那样“从医济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志向。从话语中,无不透露出潘朝曦对高尚医德的推崇,他认为,无论贫富贵贱,以治病救人为唯一宗旨是医生的基本操守,这也是他对医学事业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精益求精的动力之所在。潘朝曦有多项发明。

曲折走上学医之路

潘朝曦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祖父及父亲除了精于医学外,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特别精于文,尤精于儒学。潘朝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受到熏陶。

潘朝曦属于人们常说的“老三届”,1966年读到高中二年级,“文革”爆发了,潘朝曦和当时几千万青年学子一样,被卷入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中。“文革”结束后,他曾以优异的成绩同年考过音乐、美术两所院校,然而由于所谓家庭成分问题,由于当时“极左”思想流行,政审不过关,上大学的梦被无情地砸碎了。尽管打击很大,前途黯淡,他仍意志不摧,初衷不改,并在一些正直人士的鼎助下,阴差阳错,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江苏新医学院(即当时的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医学院“文革”期间合并而成的大学)中医系,踏上了正规学习中医之路。

对自己的从医之路,潘朝曦强调自己受父亲“人无德不立”的影响至深,学医后就立下像父亲那样“从医济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志向。从话语中,无不透露出潘朝曦对高尚医德的推崇,他认为,无论贫富贵贱,以治病救人为唯一宗旨是医生的基本操守,这也是他对医学事业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精益求精的动力之所在。

潘朝曦于1982年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的研究生,有幸得随中医泰斗——著名中医学家张伯臾教授精研医术,整整五年,在恩师悉心指导下,他的医术日益精湛,特别擅疗疑难病症,行医三十多年来,在行内外有极大声望。尤为可贵的是,潘朝曦医术虽高,但架子不大,他待人谦和,诊病耐心、细致,与别的医生不同的是,他人到哪里就医到哪里。

潘朝曦十分关心社会大众的疾苦,他虽为一介寒儒,却特别热心于公益事业。他发现家乡有一要道,道路崎岖泥泞,大众极为不便,在那万元户还十分罕见的年代即带领弟兄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为家乡修了这条路。1991年南方水灾,潘朝曦只身冒酷暑,赴苏北灾区救诊,将所得近万元悉数捐赠灾区。为治一退休教师,他多年共捐赠药费近2万元,并多次上门为一些不能行动的病人出诊。正如他药名诗所写:“未得灵仙饮上池,唯将血竭报民黎。”(灵仙、血竭为中药名)灾区淮阴市政府为其行动所感,曾专函致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要求给予嘉奖。

潘朝曦有多项发明。他思路独特,独具匠心发明了防治感冒的空调、研制了有特效的多种药物。因他看的病人多,有的厂家请求他推销药品,许以大量回扣,有的用尽心机,想巧取他的成果。生性谦和的他,此时却十分耿直,绝不就范,他要把这些成果转让给真心为民造福的人。他的另一首药名诗《明志答友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愚性难教路路通,车前马拍耻为功;坎坷不改忍冬志,甘作蓬门白头翁。”(路路通、车前、忍冬、白头翁均为中药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