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建媒体的善意

重建媒体的善意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体的善意”,我喜欢这个词组,温暖、有担当。可是,对于今天的不少媒体而言,善意早已缺失,所以不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善意实在是必须重建了。所以,重建媒体的善意迫在眉睫。推荐一下张越为“善意”下的定义:善意是指人内心的诚实、负责任、担待和体谅,是指面对世事的理解、面对生命的尊重和面对生命之上更高准则的敬畏。

重建媒体的善意

上周,我在这个专栏里痛斥“骂人暴发”现象,曾发问:“媒体在其中,起了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呢?”意犹未尽。

这期的题目,源自“央视侠女”张越几天前在上海的演讲“坚持媒体的善意”。

“媒体的善意”,我喜欢这个词组,温暖、有担当。可是,对于今天的不少媒体而言,善意早已缺失,所以不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善意实在是必须重建了。

采访中认识的几个所谓“都市报”记者,都具备从文化新闻中嗅出娱乐味道的“本事”。比如,某老作家出了本文化含量颇高的书,他们写报道,却着眼于作家早年的一段绯闻,最好寻到女主角“追踪报道”,最最好他俩还有意再续前缘,那媒体就有做不完的文章吸人眼球了;至于那本新书,做它干吗,现在还有多少人喜欢读书啊?又比如,有法国名画巡展到沪,他们写报道,却拼命挖掘画家的私生活,哪怕道听途说的写写又不犯法,再不济也该问出些名画流传过程中的秘闻——要是丑闻,就更有意思了;至于那幅画本身,不写也罢,反正没几个人真正看得懂。

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其中一个,怎么“修炼”的这副“本事”?回答说,领导要求写得“有猛料、好看”,这样就可以上文化新闻版头条。敢情,人家还是“好员工”呢!

因此,每次采访一个好题材回来,我都有点恐惧相关的新闻,就怕哪个一起采访的写得太“有猛料、好看”,违背了做新闻的原则,误导受众的视听。

读者就我上周的专栏文章反馈说,对付那种“暴发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只当他不存在、他造谣这件事也不存在,让他自生自灭。只要媒体不传播,更不要像CCTV官方网站“最牛骂人王”那样夸大传播,他就没戏。

此言极是。倘若暂时不能告倒他,置之不理正是最好的办法。能否做到置之不理,关键就看媒体。

张越在演讲中也强调媒体责任重大,“我们职业的特质是向这个世界传递信息,而信息是可以转化为能量的。”她经常和同事讨论“很刺激、很血腥的镜头”与“收视率”的关系,以及某些镜头观众看了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她说:“我们释放那么多信息,我们怎么能不慎重?”

然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很多媒体人有意无意中都忘却了吧。

小小港岛出了个“某某门”,我们这里多少媒体一哄而上,不惜版面、频道,极尽渲染之能事,生生地把一起娱乐圈的小丑闻炒成了华人世界头号大新闻。污染污染成年人的眼睛也就算了,怎么可以全然不顾未成年受众的身心健康啊!媒体牺牲良知和名声,追求低级趣味的东西,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而已。

最近在网上,又有“某女”以隐私视频挑战道德、法律底线,不知羞耻地声称“只要出了名,啥都好说”,还开价3万出卖“新闻采访权”。这条新闻,使我的眼前闪现各大网站“精心处理”的那些醒目标题。真担心,会有媒体去帮她“化名气为利润”……

由此,我想到,媒体是随便什么人都做得的吗?如果你不负责任、不会思考、不辨是非、颠倒黑白,那你的受众将受到什么样的恶劣影响呢?所以,重建媒体的善意迫在眉睫。

推荐一下张越为“善意”下的定义:善意是指人内心的诚实、负责任、担待和体谅,是指面对世事的理解、面对生命的尊重和面对生命之上更高准则的敬畏。

让我们以此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