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忧国忧民的心,别停止跳动

忧国忧民的心,别停止跳动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浦总一再强调的“在现场”,我四下寻人拍采访照。过来的“大人物”,正是罗开富。20年,我在政协看见很多的“大人物”为一桩桩“小事情”奔走呼号。为民生发声音的委员,本报去年新创,叫“民声委员”。我们率先对“民声委员”章继浩作了连续报道。开幕那天,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有人叫我。1987年夏天,给我上人民政协第一课的部主任之一,正是这位本报元老。一切都会回到原来的轨道,生活还将平静地继续。

忧国忧民的心,别停止跳动

“差罗开富给《联合时报》拍照?你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

上周五夜里,我接到好几个来自上海的电话,都是对当天出版的本报“两会”特刊的反馈。其中之一这么问。

我笑起来,“这叫‘大人物干小事情’,‘友情出演’嘛!”

那天,在建银宾馆咖啡厅采访赵启正委员。根据浦总一再强调的“在现场”,我四下寻人拍采访照。这时,有位佩带委员证的朋友远远地打招呼,赵委员乐了,“嘿,那大人物过来一下,您可以干点小事情吗?”过来的“大人物”,正是罗开富。他接过相机,这个角度“咔嚓”一下,那个角度“咔嚓”一下,在我们的摄影记者赶到前,好一阵忙活……

我走进政协的第一天,部主任给上的第一课就是,政协是智囊团、人才库,政协名人荟萃,政协是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地方。后来,开会了,我去采访,很快就见识了什么叫名人荟萃—不就是“大人物”聚在一块儿说“大事情”、“小事情”嘛!

20年一晃而过。我自豪,我见证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20年,我在政协看见很多的“大人物”为一桩桩“小事情”奔走呼号。 到近几年,“小事情”有了一个专用名词:民生。为民生发声音的委员,本报去年新创,叫“民声委员”。我们率先对“民声委员”章继浩作了连续报道。这位情系弱势群体的委员病逝后,新华社和上海各大媒体也都发表了长篇报道。什么是人民的好委员?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啊!

开幕那天,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有人叫我。竟是黄平!依稀记得大约10年前,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台阶上相遇过,当时他作为香港记者挤在抢新闻的人群中,回头发现了游离在包围圈外的我,但没顾得上说话

1987年夏天,给我上人民政协第一课的部主任之一,正是这位本报元老。那时,他比我现在还年轻好多吧,却已是有为青年的模样。后来,他移居,成了香港同胞,干的还是老本行。寒暄起来,他说:“怎么会没变呢?头发都白了!”唉,每天干12小时、每周只休息一天,头发不白才怪!

这回有时间小聚。听他大谈香港同行怎么捉新闻,“团队分工,守着人民大会堂不同的门,盯部长、盯常委。新闻发布会,对我们来说根本不能算新闻;散会后堵住发言人再问的问题,才能写了回去交差……”我历历在目的是,那时候临开编前会,若还找不到头版头条,当班的那位部主任肯定坐立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笑道:“当年在本报的历练,今天还很管用吧?”于是,他怀起旧来,感慨万千的。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我们是意气风发的一群。

我倒是没怎么怀旧。总编发话了:“若‘本报今日无新闻’,先把组长撤了,回去再撤总编。”咱第一回当个小组长,被撤了多没面子!还是乖乖地,把怀旧的工夫节省下来,想想下一期也就是最后一期特刊的稿子吧。

听说,留在报社的同事做特刊版面做得热气腾腾的。可是,做完这一期,就不做了。一切都会回到原来的轨道,生活还将平静地继续。

在北京开会,代表、委员、记者竞相开博客,各类媒体的特刊、专版上议论风生,好一派和谐民主的气象!可是,当你看到这一期报纸时,全国政协会议已经结束,人大会议也将结束,然后,那些“百花齐放”的博客说关就关,一夜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大家热血沸腾地说过的话、写过的提案、做过的文章,下文在哪里?

读到关于《小崔会客》的一则报道:去年百姓通过这个节目向领导反映的问题,全部解决了,大大超出了崔永元“解决一个是一个,总比没解决强”的预期。欣慰之余,又读到另一则报道:新华网代表广大网民问教育部部长,怎样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部长居然断言,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我的眼前,迅速闪过一双双失去天真光泽的中国孩子的眼睛,一副副被沉重书包压抑的中国孩子的肩膀……那不是占绝对主导的应试教育的恶果是什么?!

所以说,代表们、委员们、同行们,会议可以闭幕,忧国忧民的心可千万别停止跳动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