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企业集中在法兰克福的原因

德国企业集中在法兰克福的原因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初,中国工人花样翻新的加班方式让德国合作方难以理解、倍感头痛。最终,中国人的勤奋和德国人的严谨赢得了相互尊重。作为上海人在欧洲的侨领,他坦言,和许多在海外的上海人一样,能在德国奋斗25年,梦想是重要的支撑力量。牟恒说,企业和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通过了德国政府立项。“这样一来,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可以借助德国最聪明的头脑来实现。技术成熟后在中国制造、世界范围销售。”

10.海外中国梦——德国篇

■站上制造高地:在欧洲舞台证明自己

法兰克福:“欧元之城”有个中国梦

站上制造高地:在欧洲舞台证明自己

□ 陆晴 王迪

在德国引以为傲的老工业区鲁尔,上海侨领龚礼明帮助沙钢实现了欧洲战后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在严谨复杂的精密自动化领域,上海的小企业盛太克牵手德国国家研究院共同立项研究。他们一个讲述“大”与“强”,一个诉说“小”与“新”,在德国引起震动,也在国内造成回响。

听,这是上海人在欧洲发声。你可以在轰鸣的工厂里听到,在簇新的写字楼里听到。看,这也是数以万计的华人在欧洲的身影。你可以在德交所的上市记录里查到,在律师的并购合同上看到。自信地走上德国经济舞台,我们期待在全球制造业的高地,证明自己。

传统制造业·不破不立

龚礼明:人生得做赢一件大事

“上海先生”助力欧洲战后最大工业搬迁

2002年,1200名中国工人来到世界工业重镇德国鲁尔区,准备带走他们的“凤凰”。

那时,民营企业沙钢将多特蒙德的凤凰钢厂整体拆除,具650万吨生产能力的长流程生产线从莱茵河运抵扬子江,使这家钢铁业的小字辈迅速跻身世界500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钢厂所在地“成了全球首批感受中国崛起惊人力量之地”。

这场被誉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中,活跃着一位“上海先生”的身影。龚礼明,欧洲上海社团联合会会长,德国黎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接受采访时笑言,前一天还在和沙钢掌舵人沈文荣感慨:“人生能有几回搏。能做赢一件大事,就值得骄傲。”

智慧和规范创造奇迹

多特蒙德的凤凰钢厂,欧洲最大、最古老的钢厂之一。它位于世界闻名的鲁尔工业区。

2001年,蒂森克虏伯与沙钢达成协议,将“凤凰”卖给沙钢。此后三年内,1200名中国工人将一套国内亟需的650万吨生产能力的长流程生产线拆回了江苏张家港市。

多年后谈及此事,中德双方现场总协调人龚礼明的脸上还是浮现出自豪,“堪称空前绝后。想象一下,一座大于宝钢一期的钢厂,竟然被整体从德国搬到了中国!”

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上海人以智慧与规范付诸实现。“聪明来自于经验的累积,而后者又能使你越来越规范:在法律和文化方面,知道该如何按德国惯例办事。”这位赴德已25年的“老上海”感慨。事实上,出国前他就一直从事冶金业。接手沙钢项目前,他还成功帮助邯郸钢铁厂拆运卢森堡、德国等地的钢厂设备回国。正是这些基础,让他在项目中游刃有余。

比如运输。钢厂里都是“大个子”,光一块轧机板就200多吨重,得用全世界最大的吊机吊装上车。“驶离工厂不意味着顺利结束。沿途所有高速路晚上都会封锁,遇到桥梁,车也不能硬闯……这一路会遇上各类交通安全法规。怎么解决?”他回忆,最后沙钢果断将这一风险最大的任务“切割”,承包给了一家汉堡运输企业。

做事还得像德国人一样严谨。庞大的高炉怎样原拆原建?拆迁前,工人们对零件仔细编号。“哪怕是颗螺丝都有包装编号,输入电脑。”他记得,最大的一个编号有9位数。

如此大规模的异地搬迁,还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冲撞。起初,中国工人花样翻新的加班方式让德国合作方难以理解、倍感头痛。最终,中国人的勤奋和德国人的严谨赢得了相互尊重。期间,龚礼明常组织当地足球队与中国工人们踢足球,休假时则组织工人去巴黎、意大利观光。

时势成就个人梦想

帮助沙钢带走“凤凰”,堪称龚礼明人生旅途中辉煌的一笔。

“凤凰”钢厂整体搬迁,成为德国高中学历以上居民皆知的轰动事件。整个厂区有

高新技术产业·从规则中创新

15平方公里,比陆家嘴还大。中国人花了整整三年,仅钢结构拆解量就重达26万吨。整个项目还实现了惊人的三个“无”:1200名工人中无人中途跑路;无一起重大事故;项目无一场官司。

2006年,蒂森克虏伯董事局老大来到长江之畔,参观此时已从中小钢厂跻身全球行业前十的沙钢。当他看到原本的“凤凰”设备在这里产出一块块发热的宽厚板,不禁拉着龚礼明感叹:“我们这家厂原本是赚钱的。”后者向记者解释:“德国人搞了一辈子钢铁。只是没想到把厂卖给中国后,还会发展得这么好。”

“这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龚礼明深有感触地说,个人的梦想只有遇上恰当的时机才能实现,“当时,世界经济局势出现变化,祖国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钢铁行业迅猛发展。沙钢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也具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上海人在欧洲的侨领,他坦言,和许多在海外的上海人一样,能在德国奋斗25年,梦想是重要的支撑力量。“下一个30年,我们还有一个梦想。希望祖国经济平稳发展,而我们每个人都打好自己一份工。这样,中国的雪球效应就会越来越大。”

做中德经济大海中一滴起涟漪的水

盛太克:“雇”得起国家研究院的小企业

“我们可能只是小小的一滴水。但放进大海时,希望多少能起点作用。”上海盛太克仪表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立新和牟恒感叹。在中德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盛太克只是一家小企业,但在法兰克福市长拟定明年造访上海的行程中,其工厂却赫然在列。原因来自其创新能力。正是这股力量,让西门子直言被戳中痛处,让它有能力“雇”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为自己做实验。

完美才是好的

2003年,上海盛太克在浦东金桥诞生。作为高科技企业,它专注于精密仪器仪表,专长是自动化温度测量。2009年,盛太克在法兰克福落地,后者成为其欧洲销售、服务总部。

记者造访时,盛太克位于法兰克福的新厂正在紧张施工。远处,不时有飞机从青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梦

翠的陶努斯山上空呼啸而过。陈立新踌躇满志地说,很快,这里将承载企业在欧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功能,并与上海工厂形成互补。

作为年轻的创业者,陈立新和牟恒初到德国时,惊讶于中德两地对品质追求的差距。“在中国,not bad is good(不错就是好的)。但是在德国,perfect is good(完美才是好的)。”他举例,中国企业展示产品性能时,一般都把最好的参数“秀”给客户看。德国人则相反,得把最差的拿出来。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底线思维,才能做出完美的产品。

“雇”国家研究院做实验

创新者永远会面对难题。盛太克眼下的难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更上一层。

最近,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开始为盛太克“打工”做实验。原来,企业想要研究一项世界领先的传感器技术项目——高精度单晶硅差压传感器。“这是上海工厂生产时提出的需求,国内存在空白。我们有这样一个设想,如何实践、验证?需要借助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同完成。”牟恒说,企业和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通过了德国政府立项。由此,企业出资1/3,德国政府出资2/3,推动研究快速展开。

“这样一来,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可以借助德国最聪明的头脑来实现。技术成熟后在中国制造、世界范围销售。”牟恒骄傲地说,这就是盛太克未来“更上一层”的方向,“把从德国学习、收获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反哺到国内市场。”

德式“严谨”和中式“灵活”可以奇妙融合

访法莱美地区国际投促会中国联络处主任罗百韬

罗百韬,德国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联络处主任,说一口流利中文。在中德经贸事务上,他已孜孜不倦10多年,帮助众多中国企业落户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包括东方航空、交通银行和银联。在他眼中,中国人有着怎样的特性?中德合作又有着哪些愿景?

资金技术人才的互往

记者: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而言,法莱美地区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罗百韬:时间就是金钱,法兰克福是欧洲的交通枢纽,不到3小时的飞行半径可覆盖5亿消费者。法兰克福接待的中国航班在全欧洲是最多的。上海每周有27个客运航班、17个货运航班到达法兰克福,而从法兰克福,每周有71个客运航班、40个货运航班到达中国。

法兰克福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这里有260家银行,7.5万名银行从业人员。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均在法兰克福开设了分行,可以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

记者:对德国和法莱美地区而言,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到来,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罗百韬:中国近年来的变化非常大。特别是欧债危机以来,德方企业非常需要资金注入。德国有技术和人才,中国企业有大量投资需求,双方的合作空间非常大。德国政府非常欢迎中国企业,也从未拒绝来自中国企业的并购。当中国企业在德国做大后,对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德合作正处“蜜月 期”

记者:在您看来,如今的中国人有怎样的特点?

罗百韬:我很佩服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这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发展很像。很多中国人发展经济的意识很强,他们能够迅速抓住机会大胆创业。在我们的接触中,中国人非常灵活,几乎天天有变化,而德国人样样有计划,会产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矛盾。但是,我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非常好。中国人灵活的行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德国人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市场。事实上,因为和中国人的接触,我自己也开始变得更灵活。

记者:你怎么看中国提出的“中国梦”?您能否展望一下未来中国上海与法兰克福地区的合作前景?

罗百韬:我也听中国同事说起过“中国梦”。在我的理解中,它是由形形色色个体的梦组成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去旅游、创业、发展,努力让明天比今天更美好,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中国与法莱美地区之间正处于“蜜月期”,未来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在投资方面。法莱美希望,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做得更多。

法兰克福:“欧元之城”有个中国梦

提到中国,德国流传着一项预测:下一个10年,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将达到20亿欧元,德国将因此新增约1万个就业岗位。经过几年“预热”,中国赴德投资正在驶入加速道。德国则成为中国企业布局欧洲的战略高地。

在这段“走出去”的蜜月期里,中国企业投资、并购、上市,追逐资本之梦。期间,也改变着“欧元之城”法兰克福的金融生态。从银行、证交所,到律师、会计师、咨询公司,围绕着中国已形成一条产业链。欧洲从这里看到自己的“中国梦”照进现实:通过资本纽带,他们正和中国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

一年之间感受人民币“待遇”之变工行:境外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超预期

法兰克福金融区,肯海姆大街15号,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坐落于此。在这座脉动欧洲的金融中心,中国的五大国有银行均已布局。而工行的业务,更是格外忙碌。

这里的业务机会太多

接受记者采访的那一天,正是工行法兰克福分行总经理陈飞从维也纳出差返回的第一天。他坦言:“我现在日程都排满了。这里的业务机会太多,忙得来不及做。”

这是令人艳羡的忙碌。在中国,工行是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在法兰克福,相比本土的“巨无霸”,它的规模还很小。然而,小小的体量后面,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2011年1月,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工行在欧洲大陆接连开业5家分行。这个动作,震动了欧洲。

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行看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契机。在法兰克福,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工行的核心使命。

很多中国企业初来乍到,德国银行不了解它们,但陈飞的团队很熟悉,这些企业在国内就是工行的客户,他们通过内保外贷,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许多客户、中介主动上门谈合作。投行、律所、会计所、基金和企业都希望和我们合作。这两年,投资并购的需求明显增加。”

“工行参与了很多项目,最近大连瓦轴集团在德国并购当地企业,工行迅速为其提供了并购贷款。”年轻的中国业务部经理董磊有同感。

一年之间德方态度大变

另一个倍增的需求来自跨境人民币业务。转变仿佛是在一年之间发生的,快得超乎想象。

去年3月、7月和8月,工行法兰克福分行先后拜访德国央行、德国驻华使馆和黑森州政府经济部,推介人民币业务。德方当时的反应比较谨慎,还在调查研讨。一年之后,市场明显感到德方希望在人民币业务上有所作为。今年7月,德国央行、财政部和黑森州政府三方联手,共同举办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被外界评论为德国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启动会。工行作为会议的主要合作方之一进行主题发言,介绍人民币业务对各方的重要性。

确实,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举足轻重。2013年人民币交易地位从原来的第17位跃升至第9位,首度进入全球十大交易最频繁货币榜单。不久前,欧洲央行也和中国央行签订了450亿欧元/3500亿人民币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灵活不以风险为代价

工行在欧洲的网络拓展非常快,需要不断吸纳国内和当地的优秀人才。

在法兰克福分行里,活跃着50多位不同国籍的员工。中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在这里此起彼伏。这给陈飞带来了一个富有挑战的话题——跨文化管理。

要做好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同时尊重自己的文化。“当地的商业往来、文化非常有特色。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计划性,如果将德国的严谨和中国的灵活结合在一起,就非常美妙。”他举了一个例子,在行里哪怕改个电路,德国工程师也会做许多准备工作,一旦实施起来,三下五除二很顺利就完成了。

如何在德国的严谨文化中发挥中国人的灵活优势?德国员工在业务上非常细致,陈飞就组织各部门坐下来讨论,在不违反德方规则的前提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灵活不能以增加风险为代价。他再三强调。

而中国文化也在这里渗透。工行的员工活跃在当地的社团活动中,在当地中资企业“法兰克福好声音”歌唱比赛上,从上海工行外派到法兰克福的姑娘谢嫣雯夺得了冠军。

身在国外,更爱祖国。陈飞和他的团队有个中国梦:“希望在事业上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

“欧元之城”的中国员工:做一颗会持续发光的螺丝钉

德国商业银行总部大楼,是欧洲第一高楼。站在53层俯瞰全城,美茵河畔,新老欧洲央行大楼、德国证交所和200多家世界各地银行鳞次栉比——这就是法兰克福,“欧元之城”。

加入德商行工作6年来,上海人贺来经手了不少债券市场的大项目。如今他是该行公司和市场信用研究部副总监,帮助债券发行部进行债券承销和交易。“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能找准趋势,作出最佳投资策略,就是一种成功。”他笑着说,法兰克福不欢迎只亮一时的明星经理人,只有一贯稳健才能立足。

就像投资需要随时定位,“欧元之城”的中国员工也在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德国这座高速运作的庞大机器中,他们乐于当颗发光的螺丝钉。

和更为激进的美国相比,德国的资本市场风格稳健。即便如此,当第一次欧债危机袭来时,法兰克福还是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当时,人们走过法兰克福的金融区,会指着这一欧洲最为集中的摩天大楼群调侃:“危机的罪魁祸首都在这里了。”

而在风暴眼,震惊和惶恐席卷着每个人。“危机来临时,市场流动性衰竭,所有人只是呆坐着,对着电脑看变化。”贺来感叹说:“你永远猜不到市场的变化会那么快。”

经历过危机后,欧洲银行业迎来了更紧的金融监管,加速去杠杆化。他以一家企业需要融资10亿欧元为例说,以前一般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可能分别为8亿元和2亿元,现在则恰恰倒了过来。“风险控制趋紧的背后,是德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关注度日趋高涨。”他说。

也许正是市场的变化多端,使贺来的工作风格打上了浓厚的“德式印记”:这里的资本市场不欢迎明星经理人。只有一贯保持稳健,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怎么理解这种一贯性?“银行家不是艺术家,99.9%的工作是通过训练产生的。金融最关键的是长期的积累。每一次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和竞争对手的交流,都是有益的训练。”他说。

“当你拿着一本500页厚的文件,要和德国客户打电话,该怎么说才不会引起误读?”贺来笑着说,有些企业希望尽快发行债券,但在资本市场并非家喻户晓,这就需要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的语言向基金经理等客户将其商业模式解释清楚。“德国人特别注重细节。要能庖丁解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真是一门工作的艺术。”

对工作,他有着务实的比喻:在分工极细的德国金融市场,单靠一己之力难以独撑大局。相反,做好一颗螺丝钉,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上市并购发展

一条产业链环环相扣

德国证券交易所老楼前伫立着一头牛。每天,无数游客争相触摸牛角,讨吉利。而通过资本运作,更为大胆的24家中国企业,已成功在这一全球销量最大的证交所上市融资。

上市、并购、发展……中国企业的“资本梦”在法兰克福越做越大,催生出当地从金融到法律、财务、咨询的一整条产业链。欧洲则借此燃起到中国发展的“中国梦”。

德交所迎来24家中国企业

“时至今日,已经有24家中国企业在德交所挂牌上市。”德交所上市发行部副总裁阮宇星介绍说。

由于其开放性,德交所被誉为通往欧洲资本市场的直接通道。阮宇星说,这里的整体板块分为三块,由低到高依次为初级市场,相当于深圳创业板,适合高成长性中小型企业;一般市场,相当于深圳中小企业板,面向成熟的中小企业;高级市场,相当于上海的主板,面向大型成熟企业和国际投资人。“14家中国企业在高级市场,2家在一般市场,8家在初级市场。”

目前IPO的中国企业不多,但所处行业却多种多样。环保、农业、电信IT、传统消费品、传统制造业、工业发电机……欧洲关注的行业,都有它们的身影。“在24家企业中,去年出现密集期,有7家完成IPO。”他说。

有种形象的说法,中国企业赴德上市,是寻找自己在欧洲的“存在感”。在阮宇星看来,这种存在感就是四种发展的实际需求:企业继续发展的融资需求;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需求;从欧洲特别是德国取得先进技术,从而制造商业机会的需求;为并购德国、欧洲公司提供便利的需求。

律师会计师成“标 配”

赵辉是德国第三大律师事务所诺尔律师事务所的律师。2006年,他来到现任律所工作,并购业务是重点。很快,他就遇上了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潮。机械、汽车零配件、能源、精密仪器……并购案往往复杂而耗时长,但每年他平均可做七八家中国企业的并购项目。“今年稍微少,目前有三四个。这与国内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更严格有关,也不排除企业考虑问题更慎重了。”他说。

作为成熟的经济发达体,欧洲在并购领域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和规律,分工极细。一个并购项目往往由投行、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融资公司、税务公司、公共公司等各类专业公司共同完成。“不过,许多中国企业刚来时对这些都不了解。”赵辉笑着说,当时的这波企业都热血沸腾,期待着危机后能尽快花钱抄底。

“现在,开始有了变化。”赵辉说,如今再接项目,通常律师、会计成为了“标配”。一定规模以上的并购项目也都会有投行、咨询公司在里面撮合。

他相信,未来,赴德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新趋势。因为一家企业走向成熟后,并购是企业内部整合的必经阶段,也是主要投资方式。“现在,该轮到中国的企业们了。”他笑着说。

记者手记

穿越时空交融梦想

也许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法兰克福只是一个商旅出差的落脚之地,欧洲旅途中的中转城市。

但是,对于一个采访者来说,法兰克福是一个值得反复品味的城市,一片穿越古典与现代,交融商业与人文,切换安静与喧嚣,平衡制造与环保的地带。在这个看似矛盾,深层和谐的城市里,中国梦与世界梦互为交集,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在反差中孕育和谐

这是一个奇妙的城市,当你站在城市的广场上,转向一边,你看到的是林立的大厦和银行大楼;再转向另一边,看到的却是传统的欧洲建筑和教堂。你可以快速地穿梭在地铁和高楼中,感受商务人士的快节奏生活,也可以悠闲地在美茵河边品酒,在博物馆中漫步。

法兰克福,位于德国中西部的黑森州,美茵河从它的腹地缓缓流过,欧洲最高的十座建筑有八座在此。

从公元794年开始,它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它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故乡;它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欧洲中央银行、德意志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中央银行的所在地,同时聚集了400多家国际银行;经过二战的重建,它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以划向天际的Skyline而闻名;同时它也是欧洲第二大航空港,欧洲最忙碌的会议场所。

凡此种种,看似矛盾,却深层和谐。在这个制造业大国,蓝天白云格外明净,奔驰宝马、自行车与有轨电车,在马路上并行不悖,似乎在启迪着我们:制造业可以很环保。在这座金融城里,博物馆街悠长迷人,书店鳞次栉比,那些在地铁上安静看书的年轻人,向我们传递着商业与人文嬗合的气息。

中国梦连接世界梦

视觉上的巨大反差,也投射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上,投射在我们身处的两个迥异的国度。

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过高速发展黄金10年之后,正迈入“转型提质”的第二季。德国,欧洲经济最强劲的发动机,凭借“德国制造”的品质,在经济低迷的欧盟,一枝独秀创造着巨大贸易顺差。

一个国度如此灵活,一个国度这样严谨,而勤奋是我们共同的标签,市场与技术让我们彼此通融、互为需要。

“中国梦”对德国意味着什么?几乎每个被访者都在用自己的故事诉说着,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它是汹涌而来的投资并购资金,它也是西门子身上精密的温度测量器;它是德交所屏幕上跳动的交易数字,它更是输送跨境人民币离岸欧元的金融血管。

陈飞,工行法兰克福分行总经理,同时也是在德中国企业协会主席。采访之余,他告诉我们,正在搜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完整呈现华商华人在德国的招聘、纳税以及公益活动的情况。这本报告,将告诉世人,“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德国人民。“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小梦”,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

一路前行一路改变

当然,走出去的道路并非坦途。部分并购搁于停滞,一些资金黯然缩水。晃晃悠悠,我们行走在路上,一路磕碰,一路前行,有多少风景值得沉思?

走出去的道路,是一条学习与再创新之路。从安全气囊到火花塞,从阿司匹林到咖啡过滤纸,从膨胀栓到最新式的足球鞋,“德国制造”其实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金融危机的阴影在全球游荡,西班牙、英国等国出口大幅下滑,“Madein Germany”反而成为出口有力的通行证。这是市场对这个脚踏实地精耕实业的国家最好的褒奖。

让谁成为最富有的人?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答案。在法兰克福,金融家未必富甲天下,实业家零售商才是财富的集大成者。在法兰克福,每平米平均房价稳定在三四千欧元,炒房从来不是暴富的路径。

谁在这里备受尊敬?陈立新、牟恒,仅有10多名雇员的中小企业主,却不曾因为“小”而受到轻慢。在德国,大企业是由无数个小企业托起的。再细小的分类行业,也有骄傲的“隐形冠军”。小,从来不是一个企业的困惑;质,足以为一个外来者赢得尊重。精良的品质,是所有合作的基石。

也许,初来乍到的人,会感觉到这里人情的淡薄。但是,这淡薄,为企业卸下了沉重的社交成本。用一位银行家的话来说,吸储放贷,不需要应酬喝酒,熟悉了这里的文化,就会欣赏这里规则的透明清晰。

其实,同样的变化,也在国内渐次发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将银行暴利还归实业。三公消费的遏制,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减负。降产能提质量的转型之路,将推动中国制造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在法兰克福,回望上海,在这历史和现实、东方与西方交汇的城市时空里,梦想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