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坛大典 艺海精粹——评《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
由于自己对楹联艺术特别喜爱的缘故,读罢中州古籍出版的《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下文称《大典》)之后,令人耳目一新,不禁叫好。这部《大典》除了装帧考究,印刷精美,编排科学之外,其资料之翔实,联文之工整,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堪为当前各行图书的上乘佳编。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发展到了较高的层次,它虽然只是我国博大浩瀚的文学艺术大海中一枝小花,却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精炼的笔触,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韵味而馨香四溢,久传不衰,呈现出它那种顽强的抗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呈现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光彩四射的辉煌。长期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为楹联艺术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有多少前贤俊彦高扬联海之舟的风帆,撰写了千百万副脍炙人口的奇联妙对!
然而,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培育出来的楹联之花,却未能在我国艺术殿堂之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联家也未能取得楹联艺术的丰硕成果而被历史称为真正的艺术家。我们不能不哀叹这种历史上的偏见与不公,遗珠与缺憾。
自从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以来,以弘扬楹联艺术为己任,以发展楹联国粹为宗旨,使楹联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短短的15年期间,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并使这枝娇美的奇葩一跃登上了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这种新的崛起,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成果之丰,人才之众,确具叱咤风云之势,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独领风骚。老树新花,风姿绰约,一扫世俗的偏见,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也正因为这种缘故,联界一些有识之士,慧目独具,先后编著出版了部分联书,为联家树碑立传,为楹联事业竭力尽职,丰富了祖国文库资料,确属功莫大焉。特别是《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的出版,更为系统、详尽地汇编了当代联坛2200多位联家的业绩、30多个楹联组织简况、150多种联界报刊和7800多位联友通讯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代联坛景况。
这部《大典》之美就美在它的“真实”二字。它和那些少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分,真伪难辨的“大典”、“名录”不同。编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严把艺术质量关的基础上,对联家负责,对艺术负责,敢于执公正之笔,铁面无私地按照原则取舍,这种不以人而论,不以情而定的职业道德和坚持原则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
其次,这部《大典》之美就美在它的艺术质量上。当然,人物词条之后选载该作者的代表作品的编排体例,也并非这部《大典》的新创,但令人纫佩的却是艺术质量。截至目前,联界已出版了不少楹联作品汇编,虽然大都能坚持质量,毋庸讳言,也的确有不少汇编中的作品违律犯禁,更不能论其意境了。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也是科学,各种艺术品类都有自身的形式、规律、标准和原则,这部《大典》,好就好在严把入编者代表联作的艺术质量。从大量的联作中我们可以证实,许多联作不但对仗工稳,平仄有序,词性相近,用典得当,而且意境高远,遣词绝妙,角度新颖,切题生华,这些联作像一串串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珍珠,令人拍案叫绝,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及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这部《大典》的另一特色,是坦坦然然地为楹联工作者们冠上了一个“家”字。这个似乎并不寻常而又寻常的“家”字,使楹联艺术界的同道们有种扬眉吐气、心宇朗然的感觉。
附录中的联友通讯录,更为这部《大典》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讯录不仅反映了联坛队伍的现状,同时也为广大联友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色的友谊之桥,也为以后从事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提供一点有益的考证资料。
当然,这部大典也有不足之处,正像编者所说的,遗珠之憾依然存在,所以未敢称“全”。但是它终归是一部颇有资料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珍藏价值的宏编巨著。
(原载《中国楹联报》2000年11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