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匠诲人林淡秋

大匠诲人林淡秋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时,我正在杭州大学外语系任党总支秘书,是一位无名小卒。他对我在写作上的帮助很大,而且他的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的指点,使我大有长进。1956年,组织上派他来杭州筹办杭州大学。因为当时我在杭州大学校刊、校报上经常发表文章,说明他经常在关心我所写的文章。林家每当有事,需与外界联系,必派女儿前往。这真是“嫩箨香苞初出林,还须老干为扶持”。

大匠诲人林淡秋

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位可敬的人,值得我时时怀念。他就是林淡秋先生。那时,我正在杭州大学外语系任党总支秘书,是一位无名小卒。他是位学者、副校长。他中等身材,瘦弱的身体,花白的头发,戴一副黑边浅花眼镜,穿一件白色的衬衫和一条素色的背带裤,脚穿一双浅黄色的皮鞋,风度翩翩。常在学校和宿舍之间步行上下班。但见他往往在腋间夹着或者手上捧着一大叠书或者教材、文件、文稿之类的东西,低着头,似乎还在思索……

他是我的领导,博学多才的长辈。“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他对我在写作上的帮助很大,而且他的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的指点,使我大有长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对他有所了解:他知识渊博,富有写作经验,且对革命作出过无私的奉献。

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长期作为随军记者,写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报道,鼓舞着战士们奋勇战斗,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勇不退缩,炸毁一个个敌人的碉堡,取得一个个重大战役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人民日报》副刊总编辑,还出版过不少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1956年,组织上派他来杭州筹办杭州大学。他只身来到杭州,经过他的全力奔波,深入仔细地调查研究,脚踏实地地艰苦工作:选址、筹资、建舍、物色人才、选聘师资……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将原浙江大学的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合并重组,又调来了军队的部分具有相当文化知识的干部和人才,在杭州西溪(黄龙洞)这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地(以原浙江省委党校为基础)矗立起一所崭新的综合性、师范性相结合的万名学生规模的杭州大学。他被任命为副校长,主管文科教学。中文和外语系当属文科范畴。因此,我系当然是他的分管范围,我接触他的机会也自然增多,加深了相互的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全校秘书会议,会上他的一席话打动了我。他说:“秘书,秘书,既要秘,还必须要书。我们有不少秘书,却只会秘,不会书,这叫什么秘书。唯像外语系总支秘书,才像个秘书。他既会秘也会书,叫得应,拿得出,文章也写得不错……”当众表扬了我。因为当时我在杭州大学校刊、校报上经常发表文章,说明他经常在关心我所写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他的温暖和阳光。

我还和总支书记一起常去他家商讨工作和汇报,知道他家住在黄龙洞教工宿舍,与其他教授一样的待遇,三室一厅套房,两室一书房,餐厅和会客室两用,非常简朴。上班约有1.5千米的路程,他不用车,坚持步行。我们偶尔去汇报工作,他必认真作记录,时而发问,时而点头,总要弄明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遇到困难,他总会联系各方,解决燃眉之急。他有要事,本可电话一个,叫我们去。但他往往上门来看资料,仔细认真地了解和询问清楚了再下结论,解决问题。

他有一位聪明、伶俐、漂亮的女儿,且谦虚不自傲,活泼又可爱,学习成绩优秀,文章也写得出色,就读于中文系。林家每当有事,需与外界联系,必派女儿前往。而且女儿也每每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我们都称她为林家的“外交部长”。

此后,我也是林家的常客,每当写好材料,总要凑个星期天到他家,请他指教,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仔细地审阅我的文章,且字斟句酌地进行修改、评论、指点,使我的写作大有长进。这真是“嫩箨香苞初出林,还须老干为扶持”。为我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文革”期间,我曾去信数封,未见回音,也不知道他当时的处境,遭受过何种打击和最后的命运。现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时时浮现他的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