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溪市名之由来

慈溪市名之由来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溪之名源自慈溪旧境内的一条溪名,“以慈名溪,以溪名县”。对岸竹林外崛起一幢怪石,约高15米,四层相叠如塔,各层石不相连,称为“仙人石台”,古石台乡名之由来。此为“慈溪”称县之始,是为慈溪市名之由来。据光绪《慈溪县志》载:以慈溪名县的意义在于“本源可溯,光远有耀,际地蟠天,孝思在抱,饮水知源,顾名思义”之意。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慈溪撤县建市。今慈溪境内无慈溪,仅仅沿袭了一个古县名而已。

慈溪市名之由来

慈溪之名源自慈溪旧境内的一条溪名,“以慈名溪,以溪名县”。余姚市大隐镇(原属慈溪市)有一条蜿蜒曲折、风景旖旎的大隐溪,又名慈溪。源于四明山大庵山老岭丘冈,向北流经白岩溪,沿途经过钟秀环奇的绵绵青山、风景秀丽的仙洞岩谷等众多名胜古迹。到伏狮岩,突然从十余米高的断岩飞腾直泻,气势磅礴,掀起阵阵惊雷,形成飞瀑深潭,古称“龙湫”。绕过奇岩怪石的深谷,两岸绿树、翠竹、流泉、悬崖簇拥,悄然出现“狮子潭”,潭北有葛洪炼丹的“仙人洞”。往下,突见一块高6米的巨石挡住去路,状如一头横卧的巨狮,人称“狮子岩”。狮身上刻有60厘米见方的“显赫”两个大字,落款为“金陵任伯书”。狮子岩下,怪石遍布深谷,其中有4米见方的巨石横卧溪中,俗称“仙人石床”,上有李逢申题“枕漱奇观”四个大字。溪流绕过石床,形成道道溪瀑。对岸竹林外崛起一幢怪石,约高15米,四层相叠如塔,各层石不相连,称为“仙人石台”,古石台乡名之由来。台高跷踞溪上,最上累巨石两层,其下承四块石,石隙容人而通明,前支一柱,柱径高丈余,撼之荦然或动。至离大隐镇驻地2千米处,四面群山起伏,古木参天,秀竹蔽日。由白岩山水、石台山水汇合冲向鹤啼山石壁而成深潭,名曰“永昌潭”,俗称“龙潭”,潭南有“龙王堂”,存有堂屋三间。潭北有一小村,名呼“黄家庄”,为董孝子黯的外婆家。溪边有董孝子汲水沙渚及寓亭遗址。遗址旁还留有一棵千年老樟树,树干被几年前的台风刮倒,现在根部又萌生嫩枝绿叶。

离此往南不远处的森林水坝西200米,便可见董孝子墓,墓前10米,有一石牌坊,上下两檐,中呈凹形,镌刻云纹、鸟兽等,工艺精湛。现仅存下部石柱,上部散落在地,墓址尚存坟堡。溪流往下再经金刚溪桥、学士桥,穿过大隐镇街区,经胡家洞桥汇入姚江,全长15000米。

明万历四年(1576),慈溪县令李逢申有诗云:“携杖出谷访云林,霁色初开上碧岭。竹荫千村新翠羽,松涛万壑老龙吟。山当好处王维画,溪逼清声阮籍琴。更籍同游探古迹,石台岩畔快登临。”描绘出了大隐溪的如画风景。

大隐溪为什么又称“慈溪”呢?这要从东汉时的董孝子说起。相传董孝子名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句章人。生于后汉时,为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父亲早亡,母黄氏,大隐黄家庄人。董黯家境贫寒,事母尽孝,平日靠打柴为生,供养其母,凡有鲜果美味,必献于母先尝。粗茶淡饭,日子虽清苦,母身体健壮,心情舒畅。

因董母黄氏患寝疾,思饮娘家大隐溪水。因大隐溪离家很远,不能及时取到。于是董黯在外婆家黄家庄大隐溪南岸的永昌潭旁搭了一间草舍,以便天天汲水供母饮。母亲饮了此水,再经董黯的精心照料,病情渐渐好转,很快痊愈。后人在搭草舍处,永昌潭旁建了寓亭,种了樟树,汲水处被称为“汲水沙渚”,以示纪念。

董黯家有一位邻居叫王寄,家庭富裕,个性顽劣,常纵酒,行为多有不端。王母则比较善良,与董母交情深厚。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王母问及孝子的善养孝顺情形。董母据实告诉了王母,王母为此痛惜自己儿子不争气,是个不肖子孙。不料恰被王寄听到,王寄却不以为然,反怀恨在心。于是待董黯外出砍柴之机,王寄去董家大吵大闹,咒骂殴打董母,董母遭此侮辱,旧病突发,不久,因病情加剧而逝。董黯知此事由王而起,母活着时恐母担忧,丝毫不提复仇之事。待母下葬后,董在墓地号哭,连鸟兽亦为之同哀。后来,董黯白日持刀,斩王寄头,在墓前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绳索向官府投案,官府不能决断其案,将情由上报朝廷。汉和帝感到董黯忠孝两全,赦免了他的罪,还召他为郎中。他不愿做官,归隐故里。然而董黯不因其母为利,其身之正,皆然知之。当地百姓都以为孝子之心以孝始终,心乎母者也。寄可杀,而其母苟失所,非黯母之所愿。所以,他不因拿到官方的文书而高兴,而列三牲向王母道歉,拿钱物和豆谷去供养王母。如今溪水仍在自流,而黯仍亲其安。一如既往大孝终身,世人非常羡慕,因此溪不以孝名,而以慈名,然将董黯为母汲水之大隐溪命名为“慈溪”。董黯也以寿终句章(即今之江北区慈城镇),建墓在汲水沙渚之南。

光绪《慈溪县志》载:“吴之虞翻,称其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以为会稽英俊之首。”“汉延光三年(124),汉安帝敕封董黯为‘孝子’,并立祠以祀,旌其孝行。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敕封董黯为孝子之神,令有司立祠祀之。故原慈溪县境内多有董孝子庙、祠。所以,孝行风励全县,源远流长。董氏子姓,以溪相为终始,承继美因。”

宋楼钥《慈溪县南门内董孝子庙记》(载光绪《慈溪县志》):“孝子名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句章人。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冲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孝子知之,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不就。以寿终句章,(墓在)今之鄞县(旧址在宁波市海曙区火车南站新站区内)也。”

初孝子之母,尝寝疾(瘫痪),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而又以溪名县。母反葬于鄞,鄞为郡太守治所。故州邑与其墓侧。皆世祠之城之祠宇,即其故居……到了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浙东采访处置使齐澣奏请,唐令房琯移治,以县置明州,又析地,分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辖之,明州隶江南东道。大隐属慈溪县,隶明州。……此为“慈溪”称县之始,是为慈溪市名之由来。据光绪《慈溪县志》载:以慈溪名县的意义在于“本源可溯,光远有耀,际地蟠天,孝思在抱,饮水知源,顾名思义”之意。

明永乐十六年(1418),因县令失印请准重铸,恐失印复出致滋奸利,印文从谷,改慈溪为慈谿。1954年10月,县境调整,原慈谿县城(现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及大隐乡划归余姚县。慈谿县城迁原余姚县的浒山镇。1956年汉字简化时,国务院发文改慈谿县为慈溪县。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慈溪撤县建市。今慈溪境内无慈溪,仅仅沿袭了一个古县名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