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著名作家杨佩瑾

著名作家杨佩瑾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佩瑾,1935年7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县,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电台报务员、台长。素有“火炉”之称的英雄城南昌,6月就已经很热很热了,但中国作协理事、江西文联主席、江西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杨佩瑾的心更热,欣然于百忙中抽空给我畅谈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日记缘及对当代青少年记日记的高见。1972年,杨佩瑾重读日记,重新创作《剑》。杨佩瑾说,日记千万不要写成作文。

写入岁月作心声——访江西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杨佩瑾

杨佩瑾,1935年7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县,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电台报务员、台长。1958年以后,曾任报刊编辑记者。现为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任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

著有长篇小说《剑》《银色闪电》《霹雳》《旋风》《红尘》《黑眼睛天使》《浣纱王后》等。

素有“火炉”之称的英雄城南昌,6月就已经很热很热了,但中国作协理事、江西文联主席、江西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杨佩瑾的心更热,欣然于百忙中抽空给我畅谈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日记缘及对当代青少年记日记的高见。

1951年,16岁的杨佩瑾成为一名小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到了鸭绿江彼岸。虽然小杨佩瑾只初中毕业,但那时能初中毕业的人就算是很了不起了。杨佩瑾一入朝即任随军电台报务员,亲身参加了很多战役,目睹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祖国人民慰问团到朝鲜慰问在朝的志愿军官兵时,顺便也向美国俘虏询问了他们的生活感想,美俘虏回答说,生活很好,但这是应该的。问为什么是应该的,美俘虏拒不作答,并说,他拒绝兵的审问,因为他是一名少尉。当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从军服上根本看不出谁是兵谁是官。后来我们慰问团的同志对他亮明身份:“现在我以一中校的身份来审问你……”,这位美国少尉才老实起来。

第一次目睹这些事情,第一次出国门,第一次作随军电台报务员,第一次参加战斗,杨佩瑾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心中好激动!

站在汹涌的鸭绿江岸,面对祖国,杨佩瑾更是心潮澎湃,心浪涌动。那涌动,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涌动。

涌动,在杨佩瑾的心中。涌动,在杨佩瑾的笔端。涌动,在杨佩瑾的日记本上。

回国时,杨佩瑾的日记本已是好厚好厚的几本了。

1963年,杨佩瑾着手撰写反映志愿军在朝鲜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长篇小说《剑》,这时,他的日记可派上了大用场。1964年,《剑》被北京电影制片厂看中,拟搬上银幕,不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剑》的手稿被付之一炬,杨佩瑾心痛至极。

1972年,杨佩瑾重读日记,重新创作《剑》。1973年,《剑》得以正式出版,一时成为热门读物,并被译成日、英、法等文字,介绍到国外。

杨佩瑾总结说,日记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还以为,日记是青少年进行自我修养的最好形式。孔子曾曰:“每日三省吾身。”我们一天反省一次总是必要的吧!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法律,是一种国家的强制措施,很多青少年犯错误,就是因为缺乏自我修养。

他说,坚持记日记同时又是一种激励自身的过程,读一本好书,记下来,不会忘掉,没记,恐怕就会忘掉。

谈到日记与一般的学生作文的关系。杨佩瑾说,日记千万不要写成作文。日记的语言是朴素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只有真,才能善,才能美;只有真,读起来才是甜甜的。失去真,日记就失去本,日记是心灵的声音。而学生作文往往不是学生自己的心声,很大程度上,是老师要他做的,且刻意修饰,追求辞藻。但日记能激发创作灵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一篇好作文往往可以从一篇日记而来。

杨佩瑾公务繁忙,办公室电话不断,加之天气炎热,不便多打扰。

向杨佩瑾求取墨宝,杨佩瑾迅即拿起一支“庐山独秀”,饱蘸笔墨,热情运笔:“鼓声号声脚步声,写入岁月作心声。”

(见1996年第12期《青少年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