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穿行雪域高原恍若梦

穿行雪域高原恍若梦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续前行,过沱沱河,雁石坪,乘务员说快要进唐古拉山了。一位漂亮的女导游也多次来看望她,给她服用高原反应药,可还是难以缓解。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青藏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区长达550 km,海拔高于4000米地段965 km,为确保铁路建成后的运营安全,桥涵设计和施工必须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青藏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是设法保持该区域的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确保路基坚固、稳定。
穿行雪域高原恍若梦_囧途春暖

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中熬到凌晨三点半钟,我顺利登上继续西去的列车。寻到一号车厢里我的11号上铺铺位,正好一位女士起来因高原反应剧烈准备吸氧。女士在对面中铺,需要在上铺方便吸氧。乘务员颇有难色的问我能否和那位女士换一下铺位。我略微犹豫一下,点头道:“行。”

女士有气无力地柔声道:“谢谢!”

我随口道:“没关系!”

看她病恹恹的样子,我和乘务员帮她爬上上铺,乘务员给她熟练地调好吸氧设备。

女士似乎安稳入睡了。列车穿云破雾向昆仑山山口进发,我也入睡了。这个山口昨天我就拍摄了镜头,我知道进入山口在夜间,不便拍摄不便观瞻。

一觉醒来,看看时间已过六点,透过车窗,东天露出曦微,远处山峦若隐若现。我赶忙起床洗漱后,便取出照相机拍摄起来。据乘务员讲这一带算三江源流域,地势比较平缓,时不时有河流闪烁出明镜般的灿烂光波。渐渐地东方出现殷殷霞彩,与地面上的河流山峦构成一幅幅奇妙的景观。蓦地,太阳露出娇羞的笑脸,光秃秃灰蒙蒙的草地上(听说这里的草原只有8月生长一个月,7月返青9月即始枯黄),时不时出现野驴牦牛、羚羊,间或依稀看到了炊烟、帐篷和羊群。忽然一只野狼在撕吃一只羊,尚不知是羚羊还是牧羊,只见血淋淋地活撕了吃。或许从青藏高原的角度、从生物竞争生存的角度、食物链的角度看,这是合理的一种存在。

继续前行,过沱沱河,雁石坪,乘务员说快要进唐古拉山了。透过车窗,远远地看见雪山陡峭连绵,近处所有的河流被冰雪覆盖,寒光闪闪。

前面快到错那湖景区,乘务员提醒大家抓紧观看,列车广播里同时响起一位姑娘清脆的介绍声音。到了,到了,这就是错那湖,坐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看得清清楚楚。车箱里人潮涌动。远看湖水似乎一半呈深蓝色,一半呈墨绿色,像一片柔滑蔚蓝的丝绸镶嵌在雪山脚下,是那么静谥美丽,和谐恬淡。恰遇此时蓝天白云,湖边还有成群的牦牛牧羊在吃草。山很美,水很美,牦牛、羊群仿佛匠心独具的点缀。只是湖边游客寥寥无几,草地的颜色并不均匀,一块一块还露出泥土的颜色,绿色也非浓绿深绿而只是一种淡淡的绿。火车依然前进着,在大家计算还有多久才能到达拉萨时,眼前出现的这一片湖泊,让大家忘记了旅途的寂寞和遥远!远望湖面平静深邃,天蓝云低,仿佛这里就是仙境,灵魂在这里能得到升华!人迹罕至的错那湖,因为青藏铁路的存在让我们得以这么靠近。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位于藏北草原安多县境内,海拔4650米,也是当地藏民心中的神湖。她与我们伴行了大概10多分钟,渐渐隐退消失在后方。我在想当年修建青藏公路和铁路的设计者,如何想出绕湖行的办法,既解决了涉水过湖难的问题,又平添了旅途观光风景的情趣。真是一石二鸟相得益彰。由此足见筑路人的智慧和谋略。

那位与我换座位的女士,昏睡中被人们的惊叫呐喊声惊醒,可惜没能亲眼目睹错纳湖的美丽,她腼腆一笑跟我要拍摄下的照片看,我欣然调好相机让她欣赏。她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欣赏我的摄影艺术,连声称赞,这倒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不知她赞叹风景美丽还是赞叹我的摄影技术还行)。这位娇滴滴像林黛玉的女士,从广州出发去西藏旅游,随一个旅游团队前行。一位漂亮的女导游也多次来看望她,给她服用高原反应药,可还是难以缓解。她欣赏过照片在车窗前坐了一会儿,又开始呕吐,这回吐得更厉害。吐过之后,她又挣扎着爬上上铺,继续吸氧昏睡。导游不时摇摇头像对我又像自言自语:“看来到拉萨,她只能先调养休息适应高原气候,难以跟团旅游了。如果高原反应调整不过来,得赶紧乘坐飞机返回内地,比起旅游生命更要紧。”

列车继续西行,临近唐古拉山兵站,乘务员指给我们看看那唐古拉山山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由于整个线路绕行在平缓地段,虽然远处的雪峰高耸入云,但近处并不感觉怎么陡峭险峻。与铁路紧紧依偎伴行的公路,就是当年慕生忠将军带领将士们实地勘察选线修筑的青藏公路,也是目前由青海进藏的唯一一条公路。当年修路时慕将军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无论在选线和修筑时,都采用了最省便的方法。线路选择山间平缓地带绕行过去,尽量避免大开挖高填方,只有在迫不得已河流阻塞之处建设桥梁,公路基本没有隧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特别在冻土地带、盐碱地带,都采用了特殊的铺筑方法,确保路基稳定。

修筑青藏铁路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和修筑技术的同时,需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青藏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区长达550 km,海拔高于4000米地段965 km,为确保铁路建成后的运营安全,桥涵设计和施工必须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青藏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是设法保持该区域的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确保路基坚固、稳定。严寒的冬季,冻土是坚硬的,而外界气温升高时冻土会融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甚至变软,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如何确保冻土的状态在夏季与冬季一样,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其中的三个关键措施都只运用了简单的物理知识。一是“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冰箱”。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米,高出路面2米,插入路基下5米。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液态氨受热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正是液态氨在“热棒”吸热变成气体散发出去时起到散热作用使路基夏季保持冻土状态。二是“抛石路基”,被称为天然的“空调。在冻土区修筑路基时,其路基土层中间抛填一定厚度的碎石块,碎石之间的空隙不填实,并且与外界空气相通。这样的结构具有“空调”的功能,使得冻土层的温度基本不随外界气温变化,能有效地保持冻土的稳定。三是“遮阳板路基”:被称为隔热“外衣”。遮阳板路基,是在路基的边坡上架设一层遮挡太阳的板材,能有效地减弱太阳热对路基温度的影响而保持冻土状态。我国在高海拔冻土地带修筑公路铁路的技术填补了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技空白。

翻越过唐古拉山,海拔逐渐降低,除了山头上依然光秃秃寸草不生外,平缓的原野上绿草鲜花树木渐渐浓重起来。越往西行渐渐地河谷里山川里庄稼地多起来了。尽管是由纵横交错的河卵石围成的高低错落的一块块一片片不规则田地,但这里的人们种植得十分仔细认真。对照远处晶莹的雪峰和光秃秃的山峦,营造生命的绿色太不容易。在这特殊的地域里,你会自然而然感受到在西藏每一抹绿色都可以虔诚地当神敬奉和珍重。甚至可以说,在这里一切生命生灵都弥足珍贵,都足可以当神敬畏。任何生命在这里都需要付出非凡超常的努力和勇毅。

从格尔木西行一路历数昆仑山、可可西里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的峥嵘雪峰,跨越昆仑河,楚玛尔河(长江北源)、沱沱河(长江正源)、布曲河(长江南支源)、通天河(长江上游)、怒江水系,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清凉波涛,进入拉萨,感觉经受了一回灵魂的洗礼和涅磐,仿佛脱胎换骨淬火重生一回。不知为什么高原的气压越来越低,可我的内心里却越来越沉重。尤其再一次观瞻过布达拉宫,进一步在大昭寺、小昭寺观瞻过那些朝圣的人们,不停地转山、转经轮、磕长头,我不由对人生的意义进行再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