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潋江望月思文德

潋江望月思文德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潋江书院却是赣南大地最负盛名的一座古代书院。其实,潋江书院建筑结构及其周边景色布置,都称得上中国书院中之佼佼者。但很多到过兴国的游客,却常常津津乐道于兴国的潋江书院,对潋江书院情有独钟。不但如此,潋江书院还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中宣部将它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是,足见潋江书院自有其独特的精神内蕴和巨大魅力。静静的潋江书院,坐落在潋江之滨的文昌路西侧。

陈玉桃

春风忽忽动离情,书幌春寒夜雨生。

记取曩宵亲假馆,隔墙遥听读书声。

——清 孔兴浙《潋江舟中留别四首》

潋江书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久远。但潋江书院却是赣南大地最负盛名的一座古代书院。作为兴国人的骄傲,潋江书院倒并非因为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雄浑大气。有人说了,潋江书院,那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雅长者;而矗立于院内那丈余高的“三程过化”牌坊,和那悬挂于书院魁星阁阁顶和阁棚之间遒劲有力的“魁星阁”三字,则是长者智慧的体现。潋江书院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使赣南的、外地的、海外的游客们近悦远来;而参观过潋江书院的人,无论你是客居异乡的兴国游子,还是到兴国旅游的外地宾客,一旦在别处再见书院,你的眼前,保准会浮现出红色文化气息浓郁的兴国潋江书院来。

此说似有吹嘘之嫌,哪座书院没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啊?但如果去了潋江书院,你就会觉得,在醇如甘泉的书院文化氛围之中,最让你心灵为之震撼的也许就是潋江书院中充盈着的不朽的人文精神了。

观潋江书院,是豪饮,不是品茗;是狂舞,不是“慢四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春风杨柳絮花飞,江南丝竹尽悦耳”。

比如漫步于如茵草坪,穿行于曲折回廊,仰望高大牌楼间……猛然回首,一种声音,如春雷滚过耳际,如银瓶乍破眼前,如洪涛卷起巨浪,如海啸越过旷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声音,越过时空隧道,虽是虚无,却是在眼前。伟人的形象,一下子跃入眼帘……这样的惊心正契合了你崇仰的心情,让你的思想接受一次洗礼!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座书院就只剩下红色文化了。其实,潋江书院建筑结构及其周边景色布置,都称得上中国书院中之佼佼者。

确实,在中国,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书院亦然。据说,至今全国至少还有400余所书院,以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在为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江西就有很多书院,有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金溪的仰山书院和弋阳的叠山书院等等,林林总总,各有特色。但很多到过兴国的游客,却常常津津乐道于兴国的潋江书院,对潋江书院情有独钟。不但如此,潋江书院还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中宣部将它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是,足见潋江书院自有其独特的精神内蕴和巨大魅力。

潋江书院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这肯定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它古朴的建筑风格。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书院与周围建筑的相互映衬以及与书院有关的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吧。

秀汇双江

——风格独具说书院

静静的潋江书院,坐落在潋江之滨的文昌路西侧。据同治《兴国县志》载:潋江书院始创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城北瑶冈之麓。乾隆三年(1738),由兴国知县徐大坤迁建于今址。而现在你所看到的书院,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全面修复建成的。

书院由门庭、讲堂、拜亭、魁星阁、文昌宫、崇圣祠和“三程过化”牌坊等组成。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书院右前方为牌坊式门楼,楼高近10米,翘角凌空。脊之两端,堆塑鲤鱼相向倒立,中间塑有葫芦宝瓶。门额上楷书阳刻“潋江书院”四个遒劲大字。进入前庭院,向北登13级石阶来到门庭,这是一栋硬山屋顶的二层楼房,共五间,中为大门,门额上楷书“秀汇双江”,门额左、右分别饰以“东江泮水起人文”“壮秀河山映双江”的彩墨山水画。有潋 、岁二水,波光潋滟,鸟翔天空,鱼游水底,那蓝天,那白云,那绿树,那芳野,那远山,还有那巍巍宝塔,构成了一副精美绝伦的图画。只是可惜,随着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多,高楼林立,如今站在门庭前面,再难复当时田园风景了!

跨过门庭,进入中庭院,这里别有一番景致。游客至此,头未抬,香先闻,四季花开的桂树,尤如两把遮阳伞分立左右,树高丈余,枝叶婆娑,树荫下可开一小桌,竹椅上或品茗,或看书,或独坐赏花。偌大的庭院过道,铺砌着厚实的青砖,整齐有序,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履痕深深,令人不禁叩问:慕名而来的游人呵,你们可曾在寻寻觅觅之中,看到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走过的道路,他那伟岸的身影?

上石阶,猛抬头,有雕梁画栋,为讲堂。讲堂为砖木结构,一厅二间,飞檐翘角,上有诗画相间,唐诗配画,极其雅致!前有轩顶檐廊,四根圆形木质檐柱支撑飞檐。厅之后墙,开合板门,左右各一耳门通外。讲堂东侧有学舍六间,西侧九间,这种左右相配的建筑风格,与兴国客家先民的思想相合。

穿过讲堂,跨过天井,上两级石阶,为拜亭。拜亭四角,各有一根圆木丹柱支撑硬山屋顶,四周均系木质隔扇花格长窗,前后开隔扇门。两侧,配有厢房。厢房与拜亭之间为游廊。魁星阁则位于拜亭之后,比拜亭高五级石阶,重檐歇山顶,阁顶有堆塑“双龙戏珠”。正面两檐之间有“魁星阁”三字的横额,悬挂于阁顶和阁棚之间。顶棚藻井饰以“鲤鱼跳龙门”浮雕。条石阁基,左右两侧围以红石栏杆。当年,毛泽东就在这里热情接待来访的苏区干部和当地群众。

文昌宫魁星阁后,六根红石方柱立于宫中。顶棚正中有藻井,凹面为“龙凤呈祥”浮雕。前有檐廊,红石檐柱上原镌有翰林院侍讲钟启峋撰写的对联,联云 :“兴我小邦,矢其文德;国之善士,简在帝心。”

左右厢房有楼,两侧山墙各开一耳门。文昌宫是毛泽东旧居和办公旧址,至今仍保存有主席当年用过的东西。

古代建筑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即“庙学合一”建筑。潋江书院即是这种在古代建筑中也少见的建筑群体。尤其在文昌宫东侧有一座崇圣祠,崇圣祠初为庙宇,是祀供圣人先贤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曾在这里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又将此作为学堂。

崇圣祠同样为砖木结构。高数丈,重檐翘角,四周均有斗拱,红墙丹柱,双开木雕花格窗隔扇大门,宽大厚重,四根木质圆柱支撑顶棚,顶棚绘着生动活泼的“蜂、猴、象”彩画,寓意“封侯做相”。天花板四周,还有许多彩绘栩栩如生,抬头望去,秀美山水田园画景,古代宫中仕女画图,配上一首首清丽高雅的盛唐名诗,甚是吸引游人的目光,或许会直看得你腰疼脖子酸哩!

祠前,两栋楼房均系土木结构,楼房前20米开外,立有四柱三间红石牌坊一座,是为“三程过化”牌坊。牌坊前有石榴、柏树,后有桂树和七色花,一年四季桂花盛开,馥郁芬芳。至夏初,石榴花开,朵朵红艳,飞鸟衔草,巢搭其间,鸟鸣枝头,人闲坐看,悠悠然、欣欣然,煞是怡人。

潋江书院历经几个世纪,几经毁弃,又几经重建、增建、修补,渐臻完备。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这是将军县兴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客家人的一份荣光!

四星望月

——望月思亲说伟人

迁建于乾隆三年的潋江书院,自建院至中华民国,在近二百年时间里,一直为该县的最高学府。直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设立平川中学,仍是全县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校址。二百多年来,不少学子曾在这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潋江书院并未因此名扬天下。直至1929年,当那位从湘江之畔走来的伟人经三湾,越黄洋,骑骏马,风尘仆仆踏上这方热土时,潋江书院这才迎来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页。文昌宫、魁星阁、崇圣祠,这些浸透古朴书香气息的名字,因此也与一代伟人毛泽东联系在一起了。

那时,被老俵亲切呼唤的毛委员,晨出则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疾苦,调查中国农村实况;晚归则秉烛疾书,将理论联系实际,寻求出一条救国救民之道。

红石铺砌的石阶,将游人引入讲堂,讲堂正厅的圆桌漆成朱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日晒,朱红早已变成了朱黑。而就在这张不起眼的圆桌前,七十余年前的1929年春夏之交,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这里高谈阔论,点评天下时事。其时,革命的火种远没有“可以燎原”之势。为了革命事业,他一路南下来到兴国,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兴国的革命领导人陈奇涵、胡灿、肖芳全等热情地迎接了他。当他看到兴国的革命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内心无比的欣慰。他被安排住进了潋江书院的文昌宫,在这里领导着兴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在崇圣祠,他召开大会,传达着中央“六大”会议精神,组织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节,田野的清水经一个冬季的睡眠,刚刚睁开惺松的眼睛,乍暖还寒。一天,肖芳全等革命同志在田圳上抓到一条活蹦乱跳的大红鲤鱼,按照当地习惯,蒸了一笼床米粉鱼,四周放了油炸花生米、咸萝卜粒等四碟小菜,请毛泽东到附近的黄隆顺“打牙祭”。革命时期生活清贫艰苦啊,毛泽东一入座便左瞧右瞧,当他看到一笼床鲜嫩的热蒸鱼片,鱼片上洒了一层薄薄的辣椒粉,红扑扑,一股清香入鼻,立刻口舌生津起来。他好奇地挟起一块鱼片送入口中,尝了尝,顿觉味道无比的鲜美,于是一连吃了几块,吃罢方才问陈奇涵:“这菜叫什么名字呀?”陈奇涵见问,一抿嘴乐了:“毛委员,这菜没什么名字呢,我们当地人就叫粉笼床。”“嗬,这么好吃的一道菜,怎能没取啥子好名字呢?孔夫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嘛,广东等地的菜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什么‘龙虎斗’呀,‘长相思’呀,咳,全是些吊人胃口的名字。我看呀,这个大笼床圆圆的,像个又大又圆的月亮嘛,四个小碟子像星星,干脆,我就来它个‘四星望月’的名字吧!取星星围着月亮转,穷人跟着共产党之意嘛,你们看,这名字可好哇?!”陈奇涵等众人一听,异口同声说:“好哇,太好了,毛委员你可真会取名字唷!”这顿饭,毛泽东吃得又香又甜,一连吃了四五碗饭哩!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次,他和随从微服私访,来到一村落,这里上无人家下无店,住着一个孤老太太,乾隆饥饿得不得了,便向老妇要一顿饭吃。老妇家贫如洗,却养了两只天天下蛋的老母鸡,纯朴的老妇望着这位饥肠的远客,心疼不已,便大大方方地蒸了两碗鸡蛋给他下饭。乾隆这一顿饭吃得那个香啊,回到京城,他总嚷嚷着要吃“滚冻子”,御厨是满人,哪听说什么“滚冻子”呀,于是,乾隆一道圣旨将老妇请进了皇宫,当起了御厨,从此专门为乾隆蒸“滚冻子”。无独有偶,《芋老人传》也记述着一则类似的故事。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那时的润之先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一次小小的“牙祭”,也能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呀,以至于四十多年后,当他与身为全国军事法院院长的陈奇涵会面时,仍然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粉笼床,并握着陈奇涵的手真挚地说道:“谢谢你啰,奇涵同志,谢谢你们热情好客的兴国老俵哟!”

对于毛泽东来说,在兴国那段日子里修炼般的苦学、求索,留下过汗水和泪水、留下过憧憬与梦想、留下过激昂与慷慨、留下过率真与笑声……可以想象,没有这一段人生的磨练,毛泽东便不可能成为理论上宏韬大略,指挥中用兵如神的一代伟人。

今天的潋江书院,清风依然,明月依然,绿树环抱之中,可惜再难闻先贤的琅琅书声了。于是乎,我们只能走进主席当年住过的旧居,看着那古旧马灯,闻着那马兰纸的清香,仿佛又看到了那一盏如豆灯光,那灯光下伏案疾书的清瘦身影。1933年的11月,毛泽东率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检查团来到兴国长冈乡,由谢觉哉陪同作了详尽的地方调查。一个月后,毛泽东整理出《长冈乡调查》。1934年1月27日,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将调查报告印发给每一名到会代表。毛泽东在会上所作的结论中说 :“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他们得到了广大群众真心实意的爱戴,他们的战争动员的号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我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模范兴国”由此代代传承,由毛主席题写的匾额,高高地悬挂于潋江书院讲堂上方,这一块伟人亲书的匾额唷,你与书院同在,你与潋水同流,你激励着兴国男儿上前线,使兴国成为全国第一大烈士县,有了“将军县”的美誉!因此说,走进兴国,走进潋江书院,便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兴国男儿的英勇!

三程过化

——程朱理学说先贤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唐代初年,它最先产生于民间,唐中叶得到官方承认,经唐玄宗一代君臣“广学开书院”式的倡导,遂日渐流行。

说起潋江书院,就不得不说到书院内耸立的“三程过化”牌坊。

“三程”即程珦与其二子程颢、程颐,是北宋哲学家。后人将他们的学说与朱熹之学合称为程朱理学。

实际上,“三程过化”牌坊要比潋江书院的历史久远数百年。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洛阳人太中大夫程珦以大理寺丞来兴国知县事,其子程颢、程颐随父暂居侍读,师从时任南安军(即今大余)司理参军周敦颐。清兴国知县张尚瑗在《潋水志林》卷七“寓贤”书云:“珦由兴国摄卒(兼副职)南安识周濂溪先生敦颐于司理参军。因与为友,以二子师之。”

周敦颐,中国著名哲学家,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任虔州(即今赣州)通判时,在通判府建莲池。嘉祐八年五月于虔州作《爱莲说》,一时轰动朝野,名扬四海。周敦颐在南安、虔州均为生徒讲学,他的学术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某些思想内容,提出中正仁义为修养的核心内容,主虚静为人生最高境界,时称理学。

三程在兴国期间,一边汲取周敦颐浑厚理学渊源,潜心研究;一边极力推崇教化,广修学院,鼓励人们读书明理。后来,程颢、程颐创立了“天人一理”观点,经逐步丰富完善后,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二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贡献。

三程既重视学术的探讨,又关心年轻人的修养和道德的教化,留传下许多佳话。由于程珦父子三人在兴国以教育为本,大力推崇教化,许多求学之士受其影响,刻苦自励,求知风气渐浓。《潋水志林》卷七称:“二程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明道(程颢)生于明道元年,伊川(程颐)生于二年,侍太中在兴国时,明道年十三,伊川年十二,所谓濂洛渊源,于是乎始也。兴国自咸淳元年,崇祀三程。”也就是说,公元1265年的7月,由兴国知县钱益于讲堂右屋(即今潋江书院内)筑屏墙,为他们父子三人修建牌坊。《潋水志林》云:“乃度地于讲堂之右屋而缘之,父居中,子左右侍。”以昭百世。石坊四柱三门,由红条粗石砌成。浮雕是“双龙盘柱”“莲花卷云”,工艺精细,巧夺天工。坊顶有小石狮一对,相向而蹲,形态逼真。外壁镌“古平固县”,内壁镌“三程过化”。左有五岳真形图古碑一方,可惜碑刻早毁。

自三程过化,兴国的私塾、县学逐渐兴办,兴国百姓从此儒雅尚文,悉心求学。宋咸淳十年(1274),兴国县令何时,在衣锦乡(今古龙冈)安湖村创办安湖书院,是为兴国最早的书院。右丞相信国公文天祥为之记并题“安湖书院”匾额。书院建在风景旖旎的潋江河畔,左有岗阜环抱,右为潋水长流,前有良田数亩,后邻三五农舍。安湖书院为纪念三程在兴国的功绩,还建有挈知堂,即三程祠,时吏部尚书方逢辰应友何时之约,作《三程先生祠记》。《潋水志林》云:“何时考德牒,知为大贤过化之邦,二程子始学之地。景行先哲,乃创书院于安湖。于讲堂东,奉太中公文子祠,以元公湖之。二千里走书介入严陵山中,语予曰:‘江西为周、程传道授业之所,实为兴国开先焉……’”

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邑人张恨水先生执教书院,拟有门联,联云:“安宅在天下,后先乐忧,公定岳楼争笔墨 ;湖山好故乡,归来狂简,我怀鲁璧动金丝。”

安湖书院倒塌后,“三程过化”牌坊再次按原貌复建于潋江书院左侧空地,只是少了碑刻和三程祠。

如同众多书院一般,潋江书院的整体建筑讲究一个“善美同意”,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刻意追求“情景交融”意境。因此,当游人一踏进潋江书院,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力。而那飘流书香的石碑、匾额、楹联甚至书院后山上那历尽沧桑的树木,屋脊之上每一片饱经风霜的砖瓦,都以其隽永的文化品味和不朽的人文精神而令游人折腰、倾心。漫步潋江书院,我们的灵魂甚至可以得到净化和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