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一刹那”是几何说起

从“一刹那”是几何说起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古代梵典袛《僧律》记载,结合中国古代文化,我们的先贤创造了“一刹那”计时“标准”。“一刹那”为几何呢?我们现在的口头禅:“一刹那”“一瞬间”“一弹指”“须臾间”,实际上都是以“秒”为单位的。再按“秒”推演一下,即:一昼夜为86400秒,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只有0.018秒。所以,形象的“一刹那”“一须臾”“一瞬间”“一弹指”,应用起来更符合汉语文化,更便捷,更通俗。

就史家的通识而言,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长达3000多年,比欧洲的农耕社会多出两倍。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农耕时代,没有时间概念,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循日月星辰的自然规律从事劳作和维系生活。此论多年如是,成为千古不移之定论。但是如果我们深勘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古代,先于西方一千年创造了“科学”的时间概念。特别是隋唐以降,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佛教引入中国。据古代梵典袛《僧律》记载,结合中国古代文化,我们的先贤创造了“一刹那”计时“标准”。

“一刹那”为几何呢?古云:“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天应有三十须臾。”

这样说来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即一昼夜为24小时,480万个“刹那”,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30个“须臾”。

我们现在的口头禅:“一刹那”“一瞬间”“一弹指”“须臾间”,实际上都是以“秒”为单位的。再按“秒”推演一下,即:一昼夜为86400秒,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只有0.018秒。

数据告诉我们,古人早已精确到秒,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计算单位完全一样,谁说我们祖先没有时间观念?这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古今时代的差别。如果今天问你在0.018秒能做点啥,谁知道意指一刹那呢?所以,形象的“一刹那”“一须臾”“一瞬间”“一弹指”,应用起来更符合汉语文化,更便捷,更通俗。这些时间代词所以能延续下来,历久不衰,是因为它口语感更强。

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以秒来演算人生,前面已经说到,一天一夜24小时(86400秒),若以活到70岁计,共有25550天,22亿又752万秒。这个数字你以为是多是少呢?不怪许多经过历史的老人感叹,一生一世,最稀缺的是时间。时间一旦付之东逝水,你花“天价”也买不回来。更何况,人世间卖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时间可卖,也没有时间可赠予。时间为什么这样珍贵呢?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企业家说,时间就是财富;教育家说,时间就是知识;文学家说,时间就是金色的太阳;美学家说,时间就是希望的田野;法学家说,时间就是公正;军事家说,时间就是胜利;政治家说,时间就是最美好的未来……

有鉴于此,对待时间持何种态度,的确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究竟为食而生,还是为生而食?作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有没有极强烈的时间观念,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我们不妨聆听一下伟大的历史学家的实证吧:美国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问道:“你能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读书吗?或者,当那些日常的喧嚣使你无暇去体味一些微妙的事物时,你能否在星期天的上午,在浏览繁冗的报刊之余,用一两个小时来阅读书籍?如果每周花上7小时,我就能将你变成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4年之内,你的受教育程度将相当于一位在某一领域内建树颇丰的社科哲学博士。”杜兰特的问答实录,令人歆服。如果人们(包括老年人),能够利用好一天中的一个小时,都有可能在4年之内当上“社科哲学博士”。在某些领域,比如历史领域,老年人占有先天优势,他们最有“资格”著史。

我本人最爱读老年学者写的史学,包括“口述历史”以及人物传记。前不久,我到书店选购了两部明史,一部是《明朝那些事儿》(谅不点作者名),一部是吴晗先生所著的《吴晗论明史》。前书共315页,我几次翻阅又几次放下,因为书中有些“戏说”很讨嫌。而吴著明史,通俗易懂地解读了古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兴衰。虽然554页,不到一个月就读完第一遍;随后,我又到打印社放大内文字号为一部大16开本的书,准备重读。我所以喜欢读老专家的著作,是因为老年人是历史的同行者、创造者、参与者、思考者和见证者。他们满腹经纶,有丰富的知识积蓄和学识内存,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可读性强,可信度高。人的两头即早年和暮年,是最能讲真话的,讲真话才叫真才实学。著名诗人、西班牙的纳吉德曾以《笔尖上》的名诗赞美老人的笔。诗云:“人类的智慧凝于笔尖,诗文篇篇闪烁思想的光芒。你手中的笔不过五寸,威力可比国王的权杖。”

老年朋友们,请重视时间吧,时间是我们伟大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