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夕阳下的山是美的。“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不要忘记这变化的景象,是夕阳的明暗使然。“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这里的“青”与“红”都是夕阳的赐予。在月色来临的时候,看到了夕阳下的天、地、山、水都是红彤彤的,格外瑰丽,扣人心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白居易见诗后甚喜并高度评价刘禹锡为“贤豪”。

中国人对夕阳美,情有独钟。夕阳入诗入画,入脑入心,魂牵五岳,思接三江,自然界和人世间一切美的感受,尽在夕阳余晖中。夕阳是一切美的指代词,它美得浓重,美得艳丽,美得如浓墨重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叫人陡然心动,蓦然欣喜,心旷神怡,魂驰六合。古代许多诗人,心中夕阳满,笔下日月长,夕阳为诗人平添一分美,诗人为夕阳又增十分辉,留下许多千古佳作和绝唱。

夕阳下的山是美的。“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寇准《登华山顶峰》)。作者把夕阳下的人写得伟岸、高大、壮烈、激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诗人居高临下,目睹了太阳偏西时的大地、山河、草地、树木的变化。不要忘记这变化的景象,是夕阳的明暗使然。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这里的“带”字,意指千山万山托起了夕阳,夕阳是壮阔的。

“山映斜阳天接水”(范仲淹《苏幕遮》)。夕阳使天水一色,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千里,明丽如画,动感强烈。

夕阳下的鸟是美的。“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朱庆馀《南阳》)。许多打鱼的船在晚霞时分靠岸,泊入岸边的水草里,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而鸥鸟也完成了一天觅食的任务,身上沾着溪水,在夕阳的照射下,赶路回巢。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在弥漫的烟霭中,秀美的一座座青山陪护下,大雁背着夕阳归来。这里的“青”与“红”都是夕阳的赐予。

夕阳下的水是美的。“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天边隐约可见的树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只有夕阳的余光投射在湍急河水里,伴我们一路同行。

“柳岸晚来船集,波底斜阳红湿”(赵彦瑞《谒金门》)。诗中的“红湿”是晚柳映在河里的反衬,水无船行自清澄。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见欢》)。表现了夕阳洒入大地时的大江的非凡气势。

“两岸蒹葭秋色里,一川烟浪夕阳中”(朱熹《舫斋》)。在芦苇成熟的秋天里,一川滔滔白浪融入夕阳中。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在月色来临的时候,看到了夕阳下的天、地、山、水都是红彤彤的,格外瑰丽,扣人心弦。(注:乌龙潭在今南京城西)

夕阳下的一切景物都是美的。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徐元杰《湖上》)。梅、徐二人描写的都是春天里的景色,前者,凄迷明丽;后者清雅柔和,都是对春日夕阳的别样感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在夕阳下,傍晚时分老牛归来,但牛背上驮的不是放牛郎,而是相伴回归的一双双、一对对的寒鸦。夕阳中的牛,牛背上的鸦,大小相映,动静相衬,和谐相处,比起通常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更见情境、更见雅趣。

夕阳下的人是美的。“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陆游《东村》)。作者在夕阳下伫立凝望夕阳良久,本该回家,却站在那里不动,因为夕阳实在太可爱了,实在太让人流连忘返了。

“夕阳欲下山,一半恋流水。短笛牛羊归,余光照童子”(蔡复一《夕阳》),也是一幅牧归的图景,引发人们对充满浪漫和诗意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夕阳下的惜别是最动情的。

“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韦应物《答王卿送别》),说的是亲友要分别了,连马在春草中也发出了惜别之声,而送别者则久久伫立在夕阳下不忍离去。

“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冯延巳《酒泉子》)。这是送别恋人的诗,九个字,把离愁写得入木三分。肠因伤痛而“九回”,脸因惜别而“泪满”,多么情深意笃呀!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赵彦端《点绛唇》)。一个天涯漂泊的人,送另一个天涯漂泊的人,人相似,情相同,愁苦无限,回望夕阳,夕阳也要归去了,只有寒蝉鸣叫声报知人虽去了,但情未了。

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送别》词,写得最好。这首词由赵元任先生谱曲,唱遍大江南北,至今吟咏不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题为《送别》,但词的内容却没有一句明言苦离别的话,而是通过对景物的铺叙来烘托离别之情,特别是“夕阳山外山”让人联想到,告别亲友后,一个人在夕阳下,翻过一山又一山,踽踽独行的望眼欲穿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体验。

元人马致远的别词,更是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笔下琳琅,全曲从头到尾一个接一个画面,而又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重点、为归宿、为主题,突出了天涯孤旅的“秋思”。

夕阳下的黄昏是美的。在诸多叹惋夕阳的诗词里,李商隐独具匠心,独树一帜,写出了黄昏之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诗中具有哲理,对自然、对人生有清醒的认知,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是“没落消极心境的反映”。夕阳无限好不应只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而应当珍惜黄昏时刻有限时光,奋发向上。正是从这个本意上来看,文学大师周汝昌先生才将这一名句解释成:“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成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正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136页)

在数不尽、说不完的颂扬夕阳美的诗词中,我最爱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作者和白居易《咏老赠梦得》的诗(刘禹锡,字梦得)。白居易见诗后甚喜并高度评价刘禹锡为“贤豪”。贤豪以质朴、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老年人的一般心情和心境,心态和形态,然后笔锋一转,便是最后两句惊天动地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写得大气、豪迈、壮丽、精彩,格高意远,超世绝群。是全诗的巅峰和总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