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大军团产生的原因—变法

强大军团产生的原因—变法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右两侧各有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整个军阵威武壮观,法度森严,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特别是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之后,秦军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也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战斗力在各国军队中首屈一指。同学们从这兵马俑的军阵中就可看出这一特点吧!”

当一行人站在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前时,只觉一股强大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所有人都呆呆地望着坑内的兵马俑,被震惊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只见地下五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真人大小的武士,它们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军阵前方,是排成3列面向东方的横队,每列武士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是军阵的主体。左右两侧各有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还有一列朝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威武壮观,法度森严,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

良久,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开口说话了:

“即使来了多次,但每次站在这里,我都会说不出话来。站在这气势雄伟的军阵面前,揣想秦军吞并六国、席卷天下的军威,我总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感觉。”

说话的人是郑老师的大学同学韩老师,他在西安的一所中学当政治老师,这次同学们游学到西安,郑老师就请韩老师来当这一站的导游老师,并开玩笑说韩老师应该是韩非子的后代,对韩非子的研究颇有心得。

“我好像有些明白秦为什么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了。”张翔面对军阵严整的兵马俑感慨道。

“是啊,这么强大的重甲兵团,谁能阻挡得了?”王迪望着排山倒海似的仿佛向他冲来的秦军兵团有些胆战心惊。

“为什么在所有的诸侯国中,尤其是‘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能够建立起这么强大的兵团,而战胜六国呢?”李毅诚的理性思维使他希望能更快地探索事物的缘由。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韩老师夸赞了一句,“秦国原本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所看重,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了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不过即使秦穆公能称得上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也只不过是使秦国成为一个能与东方大国相抗衡的诸侯国,还远未能超出其他大国。战国初期,魏国曾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国是在谁之后变得强大起来了?请用你们学过的语文课文回答。”

同学们的大脑像高速的CPU一样搜索着。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还是语文课代表熟悉课文,“是商鞅,《过秦论》里的第一段内容。”

“对,对!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大家也想起来了。

“谁来简单说说商鞅变法的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商鞅起初在魏国,但魏国并没有重视他,于是他从魏国来到秦国,多次面见秦孝公,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政治课代表刘晨的历史知识也极为丰富。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特别是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之后,秦军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也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战斗力在各国军队中首屈一指。同学们从这兵马俑的军阵中就可看出这一特点吧!”韩老师面对军阵,又感受到那迎面而来的冲击力。

“韩老师,我们一路游学过来,探讨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这些学派当中,也曾去游说各个诸侯,但为什么只有商鞅成功地说服了秦王,进行变法,并取得了成就呢?”又是李毅诚的理性思维促使他去探寻问题的缘由。

“应该说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的主张更容易被当时的诸侯所接受,还记得我们在稷下学宫所设置的‘争鸣室’,有一间就是探讨‘王霸之辩’的吗?”郑老师提醒道。

“嗯,我们记得,特别是记得郑老师在阐述韩非子的‘霸王之道’时,只用了一句‘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就‘观点阐述完毕’了,说是在讨论韩非的时候再来具体谈论。”

“你们的郑老师原来这么‘滑头’哇!看来他是想把这个问题交给我来回答,好给自己留出休息的时间。”韩老师开着老同学的玩笑,“不过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来探讨也很好,因为商鞅去游说秦王的时候,就恰好遇到了这个问题。”

“这又是怎么回事?”同学们都很感兴趣。

韩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故事:

“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王道’是以仁义治天下,强调以德服人;相反,凭借权势以武力来纠合诸侯,或者利用刑罚来统治,就是‘霸道’。‘王道’和‘霸道’之别,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两种既相互对立而又前后相继的政治形态。这个故事基本说明了王道、霸道之间的区别了。”郑老师点明这个故事的实质。

“看来法家强调‘霸道’,因为能够马上见得到效果,因而容易被王侯所接受,而诸如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则因为耗时久远,一时难以见到成效,而不被那些见识短浅的诸侯王所接受。”李毅诚总结道,然后话锋一转,问道,“那么,像商鞅这样的法家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主张呢?”

“由于商鞅的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并且商鞅执法较严,引起贵族的怨恨,在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最后商鞅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的措施还是得以继续下去。”韩老师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毅诚的问题,“有一本书叫作《商君书》,传闻是商鞅的遗作,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所作,但不管怎样,《商君书》记载了商鞅变法的某些史实,阐述了商鞅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反映了商鞅的变法主张,宣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对‘法’的起源和作用也有所论述,被称为‘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不过,商鞅更多的是一个实干家,也由于商鞅的死亡,他并没有系统完整地阐述法家的理论,这个工作是要由一个叫韩非的人完成的。”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到秦兵马俑来探讨法家的思想?”郑老师说出了大家来到西安之后的困惑。

“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暂时找不到纪念韩非子的场所,诸如文化广场、纪念馆之类的,即使有一个传说中的‘韩非故里’,但也没有可资纪念的场所和物品。因此,我们只能另找地方,而秦兵马俑能够很好地让我们感受到法家的成果,令我们思考,从而去推究法家的理论。”郑老师把来西安的理由陈述了出来。

“原来是这样!”大家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